当前中国参与国际分工的对策

时间:2022-10-15 07:14:19

当前中国参与国际分工的对策

【摘要】国际分工是指世界上各个国家或地区之间在经济上相互依赖的劳动分工,它是一国内部社会分工不断发展和深化进而向国际领域扩展的结果。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展,当代国际分工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本文试图通过对当代国际分工格局特点以及对我国所处国际分工地位的分析,探讨提升我国分工地位的对策。

【关键词】国际分工 地位 提升 对策

中图分类号:P754.1 文献标识码:A

一、当前的国际分工格局及其特点

当前,经济全球化作为生产的社会化和分工高度发展的产物,已成为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流动,并最终实现全球资源的最优配置。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世界范围内的分工格局大致发生了以下两方面的变化:一是发达国家之间的国际分工由工业经济时代的水平国际分工逐渐转变为信息经济时代的垂直国际分工;二是发达国家把劳动和资本密集型产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特别是把这些产业(也包括高新技术产业)的劳动密集型生产环节向发展中国家转移。

二、我国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和原因分析

从全球价值链的角度来看,发达国家(创新中心和设计中心)处于价值链的高端,可以获得大部分的附加值,而中国等发展中国家则处于价值链的中、低端,只能获得少量的附加值。大部分附加值流入发达国家以后,会形成强大的购买力,进而促使其成为消费中心,并成为对其国内经济增长的持久推动力,从而形成良性循环。而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由于获得的附加值甚少,在新一轮国际分工格局中仍处于较低层次,处于价值链分工U型链条的最底端,因此获取的分工利益很低。从我国产业发展到今天来看,即使是最具竞争力的工业产业,其大部分工业行业及产品与发达国家占据具有垄断地位的战略环节、获得价值链上最多增加值相比,还有相当的距离。

我国产业在国际分工中处于较低层次和价值链低端的现状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原因:

1、比较优势的负作用。劳动力成本优势成为我国参与国际分工的最大优势。劳动力成本低是我国制造业参与国际分工和提高国际竞争力的比较优势,不仅吸引成本驱动型的外商对华投资,而且承接国外公司加工制造环节的海外转移。一方面这种优势为我国经济增长及解决就业做出了巨大贡献,另一方面这种优势同时也造就了我国在当前国际分工地位中低层次的分工局面。以这种比较优势,我国成为加工制造业强国,但事实上我国加工制造业的比较优势主要集中在家电、服装、纺织品、鞋帽、箱包和玩具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和大多数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加工、组装以及部分非核心零部件的生产上,也即是价值链增值环节的低端。

2、我国产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不强。受各种因素影响,我国产业的技术自主创新能力弱,缺少自主品牌和营销网络。我国机电产品出口所占比重已经超过50%,但其中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所占比重仍然偏低。在与彩电相关的104项关键技术中,我国只掌握了其中的60%;在65项手机相关的关键技术中,我国只掌握了50%。另外,在57项DVD关键技术中,我国仅掌握了15.8%。这种缺少核心技术能力的状况,导致了我国只能从事技术含量低的行业。

3、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的作用。我国产业发展模式主要依赖资源、劳动力等要素的大量投入,未完全摆脱传统粗放型增长方式。国内许多产业的高速增长仍然主要依靠搞投入尤其是资源的高消耗,以产品数量扩张和低价策略参与竞争。这种经济增长方式导致了我国产业在参与国际分工中主要是以高投入高消耗低利润为主要竞争方式进行的,自然会导致我国当前的低层次国际分工地位。

三、积极提升我国在国际分工地位的对策

毫无疑问,经济全球化加速了生产要素的跨境流动,而区域经济集团化则给区域组织内部提供了合作的途径和方式,使经贸往来和要素的流动与经济结构的调整首先出现在特定的区域组织内部,世界范围内的产业结构重组和国际分工格局的调整,又给各国和各地区参与国际分工和调整经济结构带来了新的机遇。

(一)致力于国际分工地位的提高,以创新促进产业升级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我国要大力推动和扶持自主创新的高新产业,促动产业结构升级。首先,要以高新技术促进传统产业升级换代。传统产业在我国产业结构中占主要地位,应当将高新技术注入传统产业中并对其进行改造,一方面降低资源消耗,减轻对环境的污染,促进其从粗放型增长方式向集约型增长方式转变;另一方面还可以提高产品的质量和档次,从而增强产品的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其次,在关键领域积极发展高新技术,利用国际产业结构调整和重组的契机,通过消化、吸收引进技术进行产业技术的自主创新,实现跨越式发展。总之,高新技术产业与传统产业有效互动是我国提升和优化产业结构的有效途径。另外,国际分工的深化和扩大使分工广泛地延伸到第三产业,要在国际分工中获得更大的利益,就应当更加注重服务业的发展及其国际分工的参与。因此,对作为物质支持的第一、第二产业的结构优化和升级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积极以要素优势参与国际分工,将比较优势转为竞争优势在新型国际分工格局中,我国劳动力低廉的比较优势依然存在,但由于资本、技术、管理等要素在世界范围内具有稀缺性且可以在国际间自由流动,发达国家在国际分工中仍然把握着主动。而我国以劳动要素参与国际分工,对外来资本、技术等要素有着强烈的依附性,比较优势缺乏动态性。因此,一方面我们要利用生产要素跨国界流动的机遇,最大限度地发挥劳动力资源丰富的比较优势,向发达国家出口劳动力密集型产品,获得国际分工利益。同时,抓住目前产业结构调整和劳动、资源密集型产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的机遇,将比较优势扩大到劳动密集型生产环节上。另一方面是要大力提高劳动力素质,这也是最重要的一方面。迈克・波特在竞争优势理论中提到,获得性要素包括高精尖技术和高科技人才等,需要通过长期投资和后天开发,对于国家竞争优势的形成更为重要。在新型国际分工格局中,要素的质量也决定着利益的分配,高素质的劳动力在国际分工中会受益。因此,我们应该在劳动力生产要素上创造出动态的竞争优势,进而优化本国的产业结构,不断提高在国际分工体系中的地位。

(三)深入参与国际分工,提高我国在价值链中的地位我国应当广泛而深入地参与到各个层面的国际分工,不仅要参与产业之间的国际分工,而且要参与产业内部和产品内部层面的国际分工。尤其在当今以价值链为边界的国际分工格局中,以跨国公司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占据了产品价值链条的上端和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产品和服务市场,而包括我国在内的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则成为全球市场上劳动密集型、低附加值、低技术含量产品与服务的提供者。但在生产全球化的背景下,跨国公司不仅要转移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而且还会把高新技术产业中的劳动密集环节转移到海外,这也为我国介入新型产业,全方位参与国际分工提供了新的机遇。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个有利时机,积极承接发达国家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加工环节,迅速成为“国际化链条”上的重要环节,为提升我们在价值链中的地位打下基础。以加工组装起步切入全球化的生产体系后,要注重从低附加值的产业环节渐次向较高层次环节的递进,不能仅仅满足于“中国制造”下游生产商的角色,而是要将生产环节上由下游低附加值环节不断向上游高附加值环节推进,由生产环节向研发设计、品牌营销环节上渗透,最终提升我国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和产品的增值能力。

【参考文献】

[1] 汪斌:中国产业:国际分工地位和结构的战略性调整[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6。

[2] 于蕾:中国的国际分工地位及多层次参与战略[J].世界经济研究,2007。

[3] 李丽:提高我国在国际分工体系中地位的策略分析[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7。

上一篇:高层建筑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技术的研究 下一篇:营口“鬼城”现象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