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业内部控制回望

时间:2022-07-30 09:57:16

银行业内部控制回望

提要在美国次贷危机背景下,众多银行倒闭,让人不得不考虑现行银行内部控制制度抵御风险的有效性。巴塞尔资本协定对商业银行的内部控制起了纲领性的指导作用,对协定的回顾可以了解商业银行内部控制制度的演进过程,进而针对危机加以完善现行制度。

关键词:风险;内部控制;巴塞尔资本协定

中图分类号:F83文献标识码:A

银行作为经营货币的特殊机构,一方面其自有资金占有比重远低于一般商业企业,经营风险相对较大;另一方面银行作为货币的流动枢纽,银行体系的安全稳健不仅关系到本国经济、社会的稳定,也影响到周边地区甚至整个世界的金融和经济稳定,故银行业对风险的识别抵御要求相对较高,内部控制显得更为重要。源于美国的次贷危机引发全球性的金融危机,使得多家全球著名大银行先后退出金融舞台:雷曼兄弟申请破产保护,美联难逃收购厄运,政府不再轻易为市场买单,众多银行似乎熬不到金融冰山的融化,危机面前只得自救。

与20世纪八十年代前因流动性风险导致银行失败不同,近期的银行问题多由内部控制失效引起。痛定思痛,现行内部控制制度面临新的质问与考验,健全银行业的风险预警机制、银行业的监管体制等再次成为讨论的热点。提出新见解需要充分了解旧体制,银行监管重点可从新旧巴塞尔协议中得到映射。

一、20世纪八十年代的初始阶段

为加强银行监管的国际合作,十国集团于1974年底成立了巴塞尔委员会。1988年7月由国际银行监管的权威机构――巴塞尔委员会的《银行组织内部控制系统框架》(1992年底执行)就是在一系列重大银行内部控制失效事件背景下、在吸收COSO-1992年报告(1994年修订)研究成果基础上形成的。该框架首次系统地提出了评价商业银行内部控制体系的指导原则,是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研究的历史性突破。1988年巴塞尔协议目标有二:一是确保国际银行体系拥有充足的资本水平,使全球银行经营从注重规模转向注重资本质量上来;二是为各国银行创造一个更加公平的竞争环境。此项协议具有重要的作用:

第一,引导银行经营从注重规模转向注重资本、资产质量。通过确立了的资本充足率原则,要求银行监管者根据银行承受损失的能力确定资本构成,并依其承担风险的程度规定最低资本充足比率。银行的资本金规模须与其业务规模相匹配。

第二,确立了统一的银行风险管理标准。世界上一些大的信用评级机构都普遍使用旧协议所提供的标准来审定对国际银行业的信用评级。

第三,确立了一种国际监管合作机制。旧巴塞尔协议从母国监管者的责任和东道国监管者的责任两个方面确立了母国并表监管和东道国当地监管两项基本原则。二者共存互补,统一构成有关跨国银行业的“有效监管”原则体系的核心,共同服务于“充分监管”的既定目标。

二、20世纪九十年代的补充完善阶段

20世纪九十年代以来的金融创新不断使旧协议的有效性受到怀疑。金融创新层出不穷、新业务新品种不断涌现、金融衍生产品大量使用,而对旧巴塞尔协议风险权重的确定方法却不能真正体现其风险性(旧巴塞尔协议主要针对信用风险);操作风险、利率风险和法律风险的破坏力日渐明显,在银行保持8%资本充足率的情况下,银行却不断发生巨额亏损甚至是倒闭,从而促使人们关注市场风险。

1996年初,十国集团签署了《资本协议关于市场风险的补充规定》,核心内容是银行必须量化市场风险并计算相应的资本要求,并提供了两种衡量市场风险的方法,但对于操作风险、利率风险及其他风险旧协议仍没有作太多规定。

1997年9月《有效银行监管的核心原则》中提出的银行风险监管的最低资本金要求、外部监管、市场约束等三个支柱原则,这在2004年的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制定中发挥了借鉴意义。1998年又发表了《关于操作风险管理的报告》,用以预防计算机故障、内控制度方面的缺陷等等,这在一定程度上拓宽了旧巴塞尔资本协定的适用范围。

这一阶段出台的原则报告多是对旧巴塞尔资本协定的修修补补,并没有做出彻底的革新。

三、21世纪初期的变革新阶段

旧巴塞尔协议的优点在实践中得到了广泛认可,但是随着国际金融市场的发展,旧协议已不能完全满足金融服务业快速发展的需要,虽然巴塞尔委员会对原协议多次补充和修正,但仍存在许多问题。如,风险评级制度的僵硬;对于信用风险的度量非常粗略,没有考虑同类资产不同信用等级的差异,从而不能准确反映银行资产的真实风险状况;对金融危机预见能力有限。仅有资本充足率要求,并不能保证银行的稳健运行:1993年底巴林银行的资本充足率远超过8%,1995年1月巴林银行还被认为是安全的,但到1995年2月末,这家银行就破产并被接管了,这引起了人们对资本充足率要求在防止银行出现危机方面作用的怀疑,对东南亚金融危机亦没有发挥丝毫的预期作用。面对危机的无所作为,使得巴塞尔委员会感到重新修订现行国际金融监管标准已刻不容缓。

在这种情况下,1998年10月巴塞尔委员会前主席麦克唐纳在第十届银行监管者国际大会(悉尼)上提出要以新资本协议全面更新现行的1988版资本协议。在1999年巴塞尔委员会公布了修改资本协议的框架性文件并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征求意见。此后经过2001年1月第二稿和2003年4月的第三稿合计长达六年的讨论,巴塞尔委员会在吸收1997年9月1日《有效银行监管核心原则》核心精神的基础上又颁布了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统一资本计量和资本标准的国际协议:修订框架》,于2004年6月定稿,委员会通过国际清算银行的网站公布了新巴塞尔协议,对其于1988年的第一个基础性的资本协议以及1998年的《银行组织内部控制系统框架》再次进行了重大适应性修订。

巴塞尔委员会指出新协议的目标是为建立完善的资本充足率制度。根据新协议的规定,新协议主要致力于实现以下四个目标:第一,仍致力于促进金融系统安全和稳健运行,至少维持原有的资本水平。为达到这一目标,提出了三大支柱:资本充足率、监督检查和市场约束。新协议是第一次提出操作风险度量方法,而市场风险度量方法维持原样;监督检查是首次被纳入资本协议框架之中;市场约束具有加强银行自行进行资本合理调节和控制内部风险的作用,从而潜在地强化资本监督和促进银行的安全性和稳健性;第二,致力提高公平竞争;第三,构成解决风险的更全面的方法;第四,确立的资本充足率制度,应对银行头寸和业务的风险有足够敏感性。

新协议力图在维持原有资本水平不变的同时,使其对风险管理更全面化、更敏感。与旧协议相比,新协议中的硬性规定略少了一些。尽管新协议在某种程度上更加复杂,可是它却能够为银行提供一系列对风险具有更高敏感度的分析方法;同时,巴塞尔协定对银行业规避风险,增大资本安全系数发挥了无法替代的作用。但是今天面对新的危机,据此协议制定的防火墙却失效了,可见此机制的漏洞急需弥补。在今年召开的G20峰会上,各国对金融业的监管体制提出了新的预期与设想,这些必将影响到商业银行的内部控制体制,新的内控监管体制必将出台。

(作者单位:南京财经大学会计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叶景聪.新巴塞尔资本协议及其对中国银行业的影响.上海经济研究,2001.10.

[2]罗平.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出台及其影响.银行家,2003.5.

[3]王晓枫.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对我国银行监管的启示.大连海事大学学报,2003.9.

[4]陈旭东.COSO报告、巴塞尔资本协议与我国商业银行内部控制.商业研究,2007.5.

上一篇:我国企业融资现状及对策 下一篇:企业融资结构理论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