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机背景下破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的对策思路

时间:2022-10-15 07:05:19

金融危机背景下破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的对策思路

摘要:蔓延全球的金融危机对我国实体经济的影响逐渐加深,在这一背景下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显得尤为突出,本位试结合现阶段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的表现,分析融资难问题的深层原因,探讨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对策思路。

关键词:中小企业;融资;对策

长期以来,融资难问题一直是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瓶颈因素,在当前全球金融危机继续蔓延深化的情势下,这一问题日益突出。本文针对金融危机背景下长期困扰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问题进行探讨,试图研究并寻找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对策思路。

一、现阶段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的表现

2008年,广东省中小企业局联合广东省统计局、广东省中小企业研究咨询中心,对广东省500家比较好的中小企业进行了一次调查研究,其研究报告显示:95%以上的中小企业缺乏资金;40%的企业通过自有资金积累方式扩大生产和资产规模;企业遇到筹措资金的主要困难排在前三位的是:缺乏融资渠道(23.5%)、缺乏有效担保形式(18.5%)和企业自我积累与发展能力低(18.5%)。这还是比较好的500家中小企业的情况,其它中小企业融资难的情况就可想而知了。

其实,不仅在珠三角,长三角地区也在面临着同样的困难。据浙江省中小企业局的调查,2008年1至4月份浙江省工商银行对中小企业的新增贷款减少了88%。浙江、广东一带地下融资的年利率高达50%-100%;这段时期,浙江中小企业财务费用增长40.6%,其中利息净支出增长45.2%。

二、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原因分析

(一)内在原因

1、中小企业自身的经营状况较差

中小企业自身的经营状况是其融资困难的深层次原因。我国中小企业大多数成立时间短,规模小,自有资本偏低,抵御风险能力差。而且中小企业经营机制落后,管理不善,责任约束力弱,管理人员的行为不规范,财务管理水平低,资信普遍不高,经营规模相对较小,组织结构变动快,致使起筹资有较大的信用风险,这与发行股票,债券融资,银行贷款的要求都不相符,所以很难得到各方的支持,是融资难的深层原因。

其次,小小企业个体经营风险相对较大。资金实力弱、管理人员素质差、市场开发能力不足是中小企业的特点,加之中小企业规模普遍较小,达不到规模经济性,因而对销售商和供应商的讨价还价能力相对较差。同时,大部分中小企业以劳动密集型为主,并且一般处在竞争较为激烈的行业或领域,进入和退出的频率均相对较高。因此,对单个中小企业来说,其经营风险较大,信贷风险也相对较高,导致贷款更加困难。

再次,中小企业自身来看,自身的竞争力不强、抵押物不足、信用程度低和经营困难也是导致融资难的重要原因。由于大部分中小企业仍处于成长期,经济实力和竞争力不强,无法获得银行的完全认可。另一主要原因就是很多中小企业不守信用,企业自身素质偏低,社会信用环境不佳。此外,受国际金融危机引发的国际市场需求减缓、人民币升值、原材料和人力成本上升等多种因素影响,中小企业出现了过去没有的经营困难,如订单减少、销售收入锐减、产品大量积压、成本大幅增加和利润率快速下降等情况,经营困难导致融资更加困难。

2、中小企业治理结构不健全

一是企业管理不规范。多数中小企业经营不够规范,会计制度不健全。财务管理水平低,少数企业甚至根本没有完整的会计账簿,难以像大企业一样提供规范化、令人信服的财务信息,银行考察其真实资信状况的难度较大,导致贷款管理难度加大,直接影响了商业银行的贷款意愿。

二是企业接受担保能力差。影响中小企业银行贷款的主要因素是固定资产净值,这一因素远远超过其他因素,而多数中小企业固定资产少、设备陈旧、技术落后或者专用性强,从而无物可抵。因此,企业自身缺乏能够提供抵押的有效资产,或抵押物难以变现。

三是从担保贷款看,许多中小企业信用程度低,难以获得足够的贷款担保。这些加大了银行贷款风险,银行自然不愿意将款项贷给中小企业。

(二)外在原因

1、银行控制风险和追求利益的原因

随着我国金融改革力度的不断加大,商业银行加强了对信贷的审核和管理,提高了对信贷风险的控制,责任风险管理责任制度日益强化,部分银行甚至实行了终身责任追究,银行贷款的门槛在不自觉中抬高。在信贷审核方面,大部分银行对中小企业的资信认定主要是以大企业的指标作参照。用大企业的标准评定中小企业的信用等级,致使大部分中小企业也就很难达到发放贷款的条件。

此外,商业银行经营的首要原则是盈利性,管理目标是实现所有者权益的最大化。提高盈利水平,就要在保持资金的流动性和安全性的前提下,在扩大负债规模的基础上扩大资产规模,合理安排资产结构,提高生息性资产比重;同时,在满足贷款和投资需求的前提下,合理安排负债结构,降低筹资资本,减少不必要的成本开支。中小企业尽管借款数额小,期限短,但在银行的每笔业务流程完全相同,而对中小企业提供贷款与向国有大中型企业提供贷款的手续完全一样。这说明,银行向中小企业发放贷款成本高而收益低。与此同时,中小企业本身一些固有的缺陷,使银行对其贷款存在抵押担保难、跟踪监督难和债权维护难。银行风险大、成本高、收益低,中小企业申贷无门,实在是事出有因。

2、法律法规的原因

目前,我国相关的金融法律、法规还不健全,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缺乏相应的制度保证。2003年我国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按照该法规定,国家采取措施扩宽中小企业的直接融资渠道,积极为中小企业融资创造条件,并通过法律、行政法规允许的各种方式直接融资,尤其从资本市场的角度解决中小企业的融资问题。该法的出台极大促进了中小企业的发展,但仍存在许多问题,如中小企业的范围界定不清、政策指导性不强、法律强制性不足等缺陷。另外,在配套体系建设方面,我国目前不仅还没有扶持民营中小企业发展的专门金融机构,而且与之配套的法律亦有不足。

由于法律、法规对银行支持中小企业融资的相关法律制度不完善,现在银行对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意见大多数是宏观指导性的意见,缺乏相关法规的配套、衔接,使中小企业和商业银行都缺乏参与市场公平竞争的法律保证。

三、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对策思路

(一)提高中小企业管理水平

一是要健全和完善企业管理制度。中小企业要赢得银行的信任和支持,就必须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要求,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强化管理制度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合法性,增强诚实信用意识,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同时,保护有效资产,提高企业资产质量,尝试用项目专利权和收益权等作为抵押质押分红担保等办法的有效措施。

二是中小企业只有通过不断创新,提高自身的生产效率和管理水平才能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并促进企业整体素质大幅度提高。中小企业应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加强员工的道德培养,摒弃陈旧的经营理念和管理模式,建立适应新经济时代的现代企

业经营理念和管理方式,树立良好的企业信誉形象,以真正获得投资者的广泛信任。

(二)金融机构要转变观念

国有商业银行应为中小企业营造公平的贷款环境,调整信贷政策,修改企业信用等级评定标准,打破以企业规模、性质作为支持与否的条件,支持中小企业的合理资金需求,遵循公平、公证和诚信原则,逐步提高对中小企业信贷投入的比重。商业银行在组织制度方面应创新,现在各国有商业银行除总行已设立中小企业信贷部外,一级银行和二级银行也设置了中小企业信贷机构,制定和执行对本地区中小企业金融服务的策略。我国商业银行应借鉴这一经验,改善金融服务,使中小企业能够及时抓住发展机遇。

(三)发展规范活跃的民间融资渠道

国外的经验表明,民间金融是中小企业融资的重要渠道,可以大大地弥补正规金融的不足。由于民间金融具有服务便利、手续简单、机制灵活的优势,特别适合于对金融灵活性有强烈要求的中小企业。由于具有地缘、人缘等信息优势以及不受严格规则的约束,可以根据借款人的具体情况灵活运用,不仅在借贷期限、利率等合同条件上具有很大弹性,而且对于信誉好的借款人还可以免去抵押品的要求,是受正规金融排斥的小企业的最大融资来源。从宁波、温州、台州、嘉兴等经济发达地区来看,民间信用和融资方式多种多样:担保抵押借贷、民间票据贴现、各种在信任基础上形成的互助会、亲友借款等等,可以说没有民间金融就没有浙江民营经济发展的巨大成就。

(四)建立和完善有利于中小企业融资的法律法规体系

发达国家拥有完善的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法律法规,特别是有关中小企业融资方面的立法,更是改善了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困境。我国目前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法律过于单薄,执行时遇到了许多障碍和空白点。因此,应出台一些具体的法规、条例以改善这种局面,完善中小企业发展和融资的法律制度建设。一是在《担保法》的修订中,可将动产抵押、浮动抵押引入信贷实践,以改善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困境。二是可以建立相应的担保公司条例,以规范担保公司的行为。相应的担保条例的出台,可以激励和约束担保公司的行为,促进其更好地为中小企业提供资金支持。三是为发展欠发达地区的经济,解决欠发达地区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问题,可借鉴美国的《社区再投资法》,出台相关的政策法规,要求银行将其在当地吸收的资金按一定比例,用于满足当地中小企业的资金需求,即取之于当地,用之于当地,并以此作为评鉴金融机构经营绩效的一个重要参考。

(五)加大政府扶持力度

中小企业主管部门要推动银企紧密合作,加大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一是可以探索由政府主管部门与各商业银行就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签署贷款合作协议书,与商业银行共享工商税收信息,创新特许经营权质押贷款模式。二是完善中小企业贷款担保和保险机制。在设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的同时,规定和完善担保机构运作机制和体制建设。合理制定担保费率将融资成本确定在大部分中小企业可接受范围内。同时可以对担保机构实行优惠的则税政策,鼓励它们为中小企业担保。三是可通过财政直接出资设立为中小企业融资的政策性银行抑或鼓励和支持设立旨在为中小企业服务的中小型金融机构。中小商业银行与大银行相比,其运营成木比较低,在克服信息不对称上有优势,而且能够更接近于中小企业,其中地方性金融机构和中小企业便于建立“关系型业务”,以适应中小企业发展的需要。发展中小商业银行服务于中小企业,在发达国家已有成功的经验,其中以美国最为典型。

上一篇:从广场协议看中国对外贸易 下一篇:高校“小金库”专项治理工作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