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吏”第一人

时间:2022-10-15 06:48:04

“清官”一词,大约出现在魏晋时期,但当时这个词的含义,并没有清正廉洁之意,只是指地位显贵而工作清闲的官职。

在那个时候,清正廉洁的官儿,不叫清官,叫“循吏”。顾名思义,循吏是奉法循理的官员,他们“上顺公法,下顺人情”,他们恪尽职守、清正廉洁、知谋出众,他们重家宣教、造福一方,“所居民富、所去见思”。政业绩都卓然出众,为世人敬仰。

“循吏”一词,最早见于司马迁的《史记》。司马迁首创《循吏列传》,此后历代史家、历朝正史沿袭《史记》,基本上都为循吏立传。有学者遍阅二十五史,发现各代《循吏传》的择人标准都定得十分高,可说是好中选优,优中选粹,百千万中择一。《史记》时间跨度为三千年,其《循吏列传》只写了五个人;《汉书》至《清史稿》,时间跨度两千多年,其间的《循吏传》,不过记载了四百余人,其中不少人还只是简单一笔。

在中国历代循吏序列中,孙叔敖是一位重要的角色,他是司马迁《史记·循吏列传》写的第一个人物,因此历来被尊为“循吏第一”。大致在南宋晚期之后,民间语言系统大量出现“清官”一词,没有了“清闲”的含义,专指清正廉洁的官员。后来,“循吏”一词被“清官”取代,因此孙叔敖又被称为“古今第一清官”。

孙叔敖是何许人?有什么样的事迹?何以当得“古今第一清官”之誉?

孙叔敖(公元前约630年一公元前593年),楚国人,曾任楚国令尹。

荀子在他的《非相》中说,“楚之孙叔敖,期思之鄙人也”。荀子仅比孙叔敖晚三百年,并且长期担任楚国兰陵(今山东省苍山县兰陵镇)令,他的话应该是可信度很高的。“期思之鄙人”,也就是身处乡野的农民。而令尹却是楚国最高的行政长官,被后人视为“楚相”,其实令尹还有兵权,权力大过丞相,相当于将相合一,可说是位高权重。作为“期思之鄙人”,孙叔敖走过了怎样的人生轨迹而最终成为楚国的令尹呢?

期思镇西南不远,有一座丘陵,地方史志称其为“敦蛇丘”,老百姓叫它“埋蛇岭”。《嘉靖固始志》(当时期思属固始管辖)曾将这里称为“寝野歧蛇”,列为县中八景之一。而古诗“居人尤指埋蛇冢,过客重寻卧草碑”之句,也提到了这个地方,据说这是孙叔敖留下的一处遗迹,跟孙叔敖童年时的一段故事有关。在古代,很多人相信,“期思鄙人”孙叔敖能成为楚国令尹,与他少年时的这个故事大有关联。而这个故事,跟后世司马光砸缸不无共同之处。

如今期思镇民间还流传着这个故事。有一次,少年孙叔敖外出干活,在路上遇到一条长着两个头的怪蛇,小孙叔敖不由得倒吸一口凉气,全身的血液一刹那好像凝固。当地有种说法:“见两头蛇者必死”!但巨大的恐惧并没有击倒孙叔敖,他愣了片刻,用手中的农具打死了那条蛇,然后挖了个深坑,将怪蛇埋了进去。

回到家,见到母亲,恐惧感压倒了孙叔敖,他放声痛哭起来。母亲忙问缘故,孙叔敖说:“听说见到两头蛇的人必死,我刚才看到了一条,恐怕要跟母亲永别了!”他母亲问道:“蛇今安在?”他如实回答:“我怕再有别人看到,因此打死它埋掉了。”母亲听了安慰他道:“我听说有阴德的人,上天会给他丰厚的回报,你不会因此死去。”

在古代,“德阴德”的说法盛行,很多人相信,孙叔敖没有死去,甚至后来能当上楚国令尹,都与这个事情有关。如汉代大学者刘向曾做《孙叔敖母赞》云:“叔敖之母,深知天道。叔敖见蛇,两头歧首。杀而埋之,泣恐不及。母日阴德,不死必寿。”而南北朝时期著名文学家庾信曾写《孙叔敖逢蛇赞》:“叔敖朝出,容悴还家。母氏顾访,知埋怪蛇。尔有阴德,阳报将加。终为楚相,卒有荣华。”

今天看来,这样的因果认定显然属于无稽之谈,孙叔敖后来成为楚国令尹,与这件少年往事不会有多大关联。但这个故事却也展现了少年孙叔敖的仁厚,在面对偌大的生死压力时,他还想着别人,所以后来苏轼写诗赞他“爱人忘己特埋蛇”。从史料看,这个故事在当时应该传播很广,给孙叔敖树立了极为阳光的形象,刘向《新序·杂事篇》中说,他刚当上令尹,就获得了广泛的信任,“未治而国人信其仁也”。

孙叔敖出任令尹,当然另有原因。有史料认为,他是楚国贵族之后,因家庭出现重大变故,成为“期思之鄙人”,因此他才有良好的家庭教育,才有可能出任令尹。

还有一种说法,认为孙叔敖有机会担任令尹,跟楚庄王的夫人樊姬大有关系。有一次楚庄王上早朝,很晚才回宫。樊姬就问他为什么这么晚才回来,庄王说,我跟我的贤相谈得十分开心,不知不觉就很晚了。樊姬问:“贤相为谁?”庄王答:“虞丘子。”于是樊姬“掩口而笑”。庄王觉得奇怪,就追问她为何而笑。樊姬说道:“我有幸服待大王,不是不想得到大王的专宠,但职责所在,还是向您推介了好几位美女。这个虞丘子担任令尹已经很多年了,却没有向您推荐一位大贤。如果他知道另有贤才而不推荐,那是不忠;如果没有发现贤才,那说明他没有慧眼和才智。无论如何,他怎么能被称为贤相?”

第二天上朝,庄王把樊姬的话告诉虞丘,虞丘惭愧地稽首道:“樊姬说的确实很有道理。”于是他主动辞职,推荐孙叔敖接替自己。“孙叔敖相楚,庄王卒以霸,樊姬与有力焉”。

不过,这显然也不是孙叔敖能出任令尹的根本原因,应该是他具备成熟条件后的“实至名归”。

那么,“期思之鄙人”孙叔敖如何成为全国瞩目的令尹后备人才呢?

期思镇坐落在淮河之南、大别山之北,境内地势起伏,河湖密布。这里有一套设计巧妙的水利工程,充分利用河流弯道和田轩的自然坡度,设闸蓄水,旱时抬高水位、可放水自然浇灌,涝时降低水位、可自然排涝。这套水利设置借助自然条件,几乎不用人力。当时楚国的地盘降水量大,水灾频繁,成为制约楚国经济发展的瓶颈。期思一带临近淮河,更是常受水旱灾害困扰。《淮南子·人间训》记载:“孙叔敖决期思之水,而灌雩娄之野。”也就是说,在这小区域农业环境治理中,孙叔敖展现了他过人的才华。

大约就在这项颇有创造性的水利工程中,孙叔敖脱颖而出,而期思陂所带来的巨大益处,为他赢得了广泛的声誉。在这项大工程中,他不仅展现了杰出的水利设计能力,也显现了过人的组织才能,因此,“庄王知其可以为令尹也”。大约在这样的背景中,这位“期思鄙人”走上楚国广阔的政治舞台。

出任令尹后,孙叔敖大展拳脚,开凿芍陂(后称安丰塘,位于今安徽省寿县城南),治理湖北的沮水和云梦泽,给予楚国农业革命性的影响,对振兴楚国经济起到巨大作用。

不仅如此,此后他还展现了杰出的政治和军事才能,他“施教导民”,使楚国“上下和合,世俗盛美,政缓禁止,吏无奸邪,盗贼不起”。他所训练出来的军队十分强大,在争霸中原的战争中,他与楚庄王协同指挥,一战而使楚国取代晋国,成为诸侯的霸主。

综上所述,孙叔敖的功绩是卓著的,有功于国,奉法守职,持廉至死。因此,司马迁在《史记》中称孙叔敖“奉职循礼”,把他列为“循吏”第一人。

上一篇:浅述战国两汉青铜镜的鉴定体会 下一篇:齐白石花卉草虫四帧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