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北地区小麦冻害的发生与预防措施

时间:2022-10-04 03:15:46

淮北地区小麦冻害的发生与预防措施

摘 要:该文介绍了淮北地区小麦冻害的的种类及为害,分析了影响小麦冻害发生的因素,并提出了小麦冻害的预防及灾害补救措施。

关键词:淮北地区;小麦;冻害;发生;预防

中图分类号 S512.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4)05-33-02

冻害是淮北麦区小麦主要气象灾害之一,在本区发生频次高,成为限制小麦产量提高的一大障碍因素。小麦冻害年度间发生种类不同,受害时间、受害部位、受害程度均有所差异,一般减产5%~10%,重者减产20%~30%,最高减产可达50%以上。笔者依据多年的生产实践经验,对该区小麦冻害发生种类和发生规律作一简要论述,并提出应对措施,以期将小麦冻害损失降到最低程度。

1 淮北麦区小麦冻害种类及为害

小麦冻害按发生时期不同,一般分为冬季冻害、春季倒春寒和低温冷害三大类。一般来讲,冻害发生程度越高,发生时间越晚,低温持续时间越长,对小麦产量的影响越大,尤其是4月份发生的倒春寒。

1.1 冬季冻害 冬季冻害是指小麦进入冬季后至越冬期间,由于寒潮来临,遇到较大幅度降温而引起的冻害。冻害程度取决于小麦生育进程、极端最低气温、低温持续时间等,多发生在春性品种或半冬性偏春性品种提前播种的地块。此类冻害可分为严重冻害和一般冻害。严重冻害对小麦产量影响较大,一般主茎和大分蘖全部冻死,心叶干枯,只留部分小分蘖,或者包括分蘖节在内整株冻死。如位于淮北麦区的涡阳、利辛等县,2005年12月至2006年1月间,遭受2次强寒潮,播种较早的豫麦18-64、郑麦9023、偃展4110等春性品种大面积受冻,产量损失达70%~80%。一般冻害是指仅部分叶片或仅叶尖干枯,而主茎和大分蘖均未冻死,多发生在适期播种、冬前未进入拔节期,但生长旺盛的田块,遭遇突然降温,叶片受冻。这类冻害一般通过加强肥水管理可缓解,对产量没有影响或影响很小。

1.2 倒春寒为害 倒春寒为害是指小麦经过越冬期后,随着气温回升,小麦进入旺盛生长期,开始起身、拔节,遇冷空气南下,又来寒潮,故称“倒春寒”。此时,小麦已完成春化阶段和光照阶段的发育,抗御0℃以下低温的能力丧失殆尽,而倒春寒可使近地表温度骤降至0℃以下,草面温度可达-3~-4℃,小麦幼穗受害,扭曲变形,部分小穗冻死或整个幼穗冻死,不能抽穗或抽出“光秆穗”。

倒春寒为害因地形、地貌不同,小麦受害程度差别较大,一般背风向阳处冻害轻,反之则重;同一地块,地势低洼处受冷空气下沉因素影响,冻害较重,燥处稍轻;群体大处冻害轻,群体小处冻害重。

1.3 低温冷害 低温冷害是指小麦进入孕穗阶段,因寒潮来临气温降至5℃以下、0℃以上(一般1~2℃)低温而产生的危害。小麦拔节以后至孕穗挑旗阶段,处于含水量高、组织柔嫩时期,抵御低温的能力大大降低,若最低气温5℃以下时,就可能受害。低温冷害小麦茎叶不受害,无异常表现,受害部位是穗的全部或部分小穗表现为延迟抽穗或抽出空颖白穗,或麦穗中部分小穗空瘪,结实率和穗粒数明显降低,最终大幅度降低产量。

2 影响小麦冻害的主要因素

2.1 品种和播期 春性品种和半冬性偏春品种通过春化阶段所需温度范围宽,持续时间短,这类品种早播,通过春化阶段后即进入拔节期,抗寒性显著降低。2006年以前,很长一段时间,淮北麦区小麦主推品种中春性品种与半冬性品种各占一半,而春性品种和半冬性偏春品种稍遇低温即大面积发生冻害,多数年份冬前至越冬期麦田一片枯黄,仅留心叶,只有至返青期才见绿色。淮北地区一般前作大豆或玉米9月中下旬成熟收获,往往9月下旬至10月上旬有一次明显降雨,由于腾茬后遇明显降雨,农民又急于外出务工,往往半冬性小麦品种和春性小麦品种同时下地。10月上旬至中旬前期为淮北麦区的主播期,春性品种播后及早完成了春化阶段,进入拔节期,抗寒性明显降低,稍遇低温,极易发生大面积冻害。可见,在该区把春性品种作为主推品种,既浪费了有限而宝贵的光热资源,又限制了小麦产量的进一步提高。

2.2 气候因素 温度和降水是关乎小麦冻害有无及轻重的主要因子。若骤然降温,小麦正处在旺盛生长期难以适应,冻害加重;降温缓慢,小麦对低温有一段适(下转56页)(上接33页)应过程,冻害相应轻。冬前温度高,或遇暖冬天气,小麦生育期提前,冬前或越冬期(一般为12月20日至次年2月15日)小麦出现拔节,抗寒性下降,遇低温冻害加重。该地区3、4月份常遇的“倒春寒”(或称“晚霜冻”)是造成年后冻害或低温冷害的主要灾害性天气。无论冬前、越冬期抑或返青拔节期至孕穗期,适宜的降水使土壤保持适宜的含水量,均能有效缓冲冻害的危害程度。尤其是晚霜冻到来之前,有适宜的降水对低温冷害的缓冲作用更加明显。

2.3 栽培因素 底施氮肥过多,播量过大,小麦窜高生长,形成所谓的“假旺苗”,旺长田块小麦体内积累糖分少,细胞液浓度低,极易遭受冻害。而播量适中,科学施肥,实行前氮后移的田块,易形成壮苗,抗寒性相应增强。

3 预防、减缓冻害及灾后补救措施

3.1 调整品种布局,优化品种结构 积极推广半冬性或半冬性偏冬性品种,如烟农19、济麦22、皖麦38等。实践证明:即使半冬性偏冬性品种遇特殊气候推迟到10月下旬至11月上旬播种,只要适当加大播量,仍能达到500kg/667m2以上的单产水平。故该区应杜绝春性品种种植,力推半冬性品种,中北部地区更应主推半冬性偏冬品种。同时,在选用品种时,应考虑品种综合性状,尽量选用产量构成因素较协调的品种,慎用穗型偏大的品种,因为该类品种多含春性品种基因,抗寒性偏差,易受“倒春寒”为害。

3.2 大力推广高产、抗冻综合配套技术 积极推广科学整地、测土配肥、精量半精量播种等技术,培育壮苗,提高小麦抗寒性能,实现壮苗越冬。有条件的地方在土壤墒情不足时,浇好越冬水,或在“倒春寒”来临之前浇水,可起到“以水调温”的作用,有效缓冲低温对小麦的伤害;在“倒春寒”来临前,采用上风头“熏烟”,或喷施氨基酸类叶面肥等措施,均可显著提高小麦抵御“倒春寒”能力,减轻冻害影响。

3.3 加强灾后管理,力促小麦冻害恢复 小麦发生冻害后要加强田间管理,力争把灾害损失降到最低程度。冬季冻害发生后应及时追施氮肥,促使小分蘖迅速生长。主茎和大分蘖已经冻死的麦田要分2次追肥,第1次在田间解冻后,第2次在小麦拔节期,每次每667m2施尿素7.5~10kg。仅叶片冻枯、无死蘖现象的轻微受冻麦田,早春及早划锄,提高地温,促进麦苗返青,在起身前追肥浇水,提高分蘖成穗率。早春冻害发生后,立即施速效氮肥和浇水,氮素和水分的耦合作用会促进小麦多分蘖、小蘖赶大蘖、提高分蘖成穗率,减轻冻害的损失。低温冷害发生后,应及时追施肥水,保证小麦的正常生长,提高粒重,降低损失。 (责编:张宏民)

上一篇:多元智能理论应用于幼儿园教学改革的思考 下一篇:姜瘟病综合防治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