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我国城市养老制度的现状及完善

时间:2022-10-15 04:48:28

试析我国城市养老制度的现状及完善

摘 要 随着人口老龄化进度的加快,中国的养老问题已经不容忽视,然而我国长久以来实施的养老保险双轨制、商业养老保险以及并不完善的养老形式并不能解决居民的养老问题。对于严格执行计划生育政策的城市而言,养老问题更是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如何才能有效地完善养老保险制度,扶持商业养老保险的发展以及建立多重养老保险模式将成为我国养老制度完善的主要课题。[1]

关键词 养老制度;人口老龄化;养老保险双轨制;制度完善

一、我国养老问题现状

在讨论我国养老制度之前,我们有必要认识一下目前我国的人口结构:据统计,目前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占全国人口总数的13.26%,而到了本世纪中期则会达到25%,即每四个人中就有一个人年龄超过60岁。之所以会出现如此规模和速度的人口老龄化与计划生育政策不无关系,为了控制急剧曾长的人口,我国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大力推行计划生育政策,鼓励一对夫妻只生育一个孩子,这的确解决了我国人口激增的问题,也为世界人口的控制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随之而来的男女比例失调、青壮劳力不足以及人口老龄化问题也在第一批独生子女成年后的现在凸显出来;由于实施计划生育政策时,对于城市的控制强于农村,故而人口老龄化问题以及其所带来的养老问题在城市也体现的更为明显。[2]

(一)老龄化进度加快使得完善养老制度成为迫在眉睫的问题

如上所述,我国目前的人口老龄化问题显著,然而计划生育政策仍在实施,同时由于经济的发展以及文化水平的提高,新生儿的出生率在一个长远的将来仍会保持在比较低的水平;而也基于同样的原因以及医疗水平提高,人口的平均年龄也会提高,这就意味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进度会不断地加快,基于庞大的人口基数,我国已经成为并将长期处于世界上人口老龄化规模最大、发展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3]

(二)“双独家庭”养老困难

上文中提到由于计划生育政策在城市实施的强度大于乡村,因而城市老龄化程度与速度大于乡村,就目前而言,“双独家庭”成为广泛的趋势,而这类家庭的养老困难明显。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出生的第一批独生子女多以成家或即将成家,这类家庭的出现导致了一系列的问题:他们承担了较重的经济负担,由于双方都是独生子女,故而要承担对于四位老人的赡养,同时还要承担对于一位甚至于两位(目前的计划生育政策允许双独夫妻生育两个子女)子女,其负担之重可想而知。对于赡养老人方面,存在着相当的困难,以下述假设而言:若双方老人的经常居所地分属甲省甲市及乙省乙市,夫妻双方的经常居所地为丙省丙市,则对于双方老人均无法及时照顾。因而对于“双独家庭”来说,似乎只能祈求长辈们健康平安,而一旦出现疾病等情况则会焦头烂额了。由于实行计划生育政策而出生的独生子女一代正在慢慢长大,“双独家庭”的出现则会愈来愈多,因此如何解决“双独”家庭赡养老人困难的问题也显得迫在眉睫。

二、现行养老制度存在的问题

我国现行养老制度源于1984年,在全国企事业单位逐渐步入正轨以后,各地开始进行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并于1997年正式制定了有关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相关政策,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建立统一的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我国目前的养老制度既是指养老保险制度。自上世纪90年代初至今,我国就实行“养老保险双轨制”的退休制度,即企业职工由企业和职工本人按一定标准缴纳费用,机关和事业单位的退休金则由国家财政统一发放。

(一)养老保险双轨制加剧“养老不公”

现行的“养老保险双轨制”的退休制度在企业退休职工与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在养老金收入方面上的差距很不合理。具体而言表现为三个方面同:首先,统筹的方法不统一,即企业退休职工是单位和职工本人按一定标准缴纳,机关事业单位的则由财政统一筹资;其次,支付的渠道不同,即企业人员由自筹账户上支付,而机关事业单位则由财政统一支付;最后,机关事业单位的养老金标准远远高于企业退休人员。基于上述三点,目前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的养老金大约为企业退休职工的三至五倍。这一现象引发了民众的不满,认为现行的养老保险制度加剧了不公平的现象,因而强烈希望养老保险制度改革。

(二)商业保险收益低门槛高,难以成为社会保险之外的有效补充

由于企业退休职工或个体经营者等难以在退休后获得足以保障其生活的退休金,故而相当一部分人开始选择购买商业养老保险,以期能够“老有所养”,然而笔者以为商业保险并不能成为社会养老保险的有效补充形式,其原因有如下两点:首先,商业保险的收益畸低。目前市场上的传统型养老保险利率固定在约2%,而新型养老保险中的分红型养老保险,收益都是不确定的,一般保险公司会承诺1.5%~2%的保底利率。这个收益率明显过低,且考虑到通货膨胀的问题,2%左右的利率恐怕还不及通货膨胀率,因而难以保证投保人所期冀的“老有所养”。其次,商业养老保险的门槛较高。目前市面上的商业保险险种,除了中国平安的老年人健康险年龄拓展至80周岁外,其他保险公司对年龄的限制大都在60岁左右;同时对老人的健康也有要求。换言之现在市面上的商业养老保险其实并不是针对老年人的,反而是针对二三十岁的年轻人的,故而现在已经超过五十五岁的中老年人并不可能通过商业养老保险使得自己“老有所养”。

(三)推迟退休年龄并不能解决根本问题

针对目前的养老制度现状,近期对于推迟退休年龄的讨论日趋激烈。我国目前的退休年龄基本为男55岁,女50岁,虽然比发达国家退休年龄略早,但依靠推迟退休年龄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养老问题,其既不能解决养老保险双轨制的问题,也不能延缓人口老龄化的进度,仅仅是为养老问题赢得了五到十年的时间而已,同时,推迟退休年龄可能引发一系列的其他问题,诸如推迟退休人员的健康保障问题,其所在家庭的幼儿抚育问题等。故而虽则基于目前我国的人口比例,青壮年劳动相对不足而老龄化人口加剧,推迟退休可能成为大势所趋,但要从根本上解决养老问题,并不能依赖于推迟退休年龄的做法。

三、对于完善养老制度的建议

这项制度已经实行了二十余年,自上世纪八十年代起,这项制度无疑对于当时刚刚步入正轨的企事业单位职工起到良好的养老保障作用,然而对于经济、社会迅速发展变化的今天而言,这项制度因其固有的缺陷受到诟病,急需改革完善。

对此,笔者基于自己对于这个问题的了解,谈一谈对于完善养老制度的一些建议。

(一)改变养老保险双轨制,促进养老保险制度公平合理

上文中提及我国实行了二十余年的养老保险双轨制存在这明显的不公平现象,并致使民众对其颇多诟病,亟待改革。对此,国家已进行了相应的修改,只是收效甚微:2009年,《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方案》正式下发,人社部以山西等5个省市为试点,进行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然而迄今为止该方案下发已四年有余,但五个试点省市几乎都没有改革的动作,毫无进展可言。笔者以为,上述《改革方案》中有颇多可取之处,可以试行,然而作为试点的省市均无进展,问题并非出在方案之中,而是受到了事业单位的普遍抵制。因此,在改变养老保险双轨制这一问题上,不仅要制订相应的规章、方案,同时要切实做好事业单位的工作,尽可能做到事业单位自上而下、自中央至地方率先进行改革,逐步推行至所有事业单位,从而通过改变养老保险双轨制以促进养老保险制度公平合理的实施。

(二)鼓励并扶持商业养老保险的发展

如上所述,我国目前的商业养老保险虽然名义上称为社会保险的“有效补充”,然而由于其商业性,故而商业养老保险不仅门槛较高而且收益较低,同时其很大程度上并不是针对中老年人的险种,而是针对正当年的青壮年劳动力的险种。笔者以为,在目前的情况下使商业保险摒弃上述缺陷并不可能,其毕竟是一种商品,其商品性就决定了上述缺陷必然存在;然而,笔者以为可以通过国家财政对于商业养老保险进行扶持,对于适合中老年人的、限制较少、收益较高的险种予以资金上的奖励,通过国家补贴发展商业养老保险,使得商业养老保险可以真正成为针对中老年人的险种,有利于其“老有所养”,真正成为社会保险的有效补充。

(三)完善社区养老、居家养老以及养老院等多重养老模式

此外,还应当注重完善社区养老、居家养老以及养老院等多重养老模式,在养老保险之外,对于养老形式进行改进,真正使得人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笔者以为,其一应当完善社区养老以及居家养老模式,以国家财政补贴为主、社区收入为辅,以社区工作人员为主、志愿服务者为辅发展社区养老、居家养老,使得老年人在家就可以养老。老年人居家养老的主要问题为饮食问题、清洁卫生问题以及就医问题等,通过社区食堂的形式或是送菜进家等方式解决老年人的饮食问题,通过志愿者卫生服务保证老年人的生活环境,通过定期的体检以及建立疾病档案的方式把握老年人的身体健康状况。其次,大力发展民办养老院制度。目前的养老院良莠不齐,条件较好、服务周到的养老院往往会出现“入院难”、费用高的问题;而条件较差的养老院则无人问津。笔者以为,应当大力发展民办养老院,并严格其批准审核程序,对于符合要求的养老院不定期进行检查,保证其服务完善,吸引老年人“入院”养老。这种社区养老、居家养老以及养老院等多种养老方式也更能适应并解决上文中提及的“双独家庭”养老问题。

四、结语

两千多年前,孔子在《大道之行也》中谈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4]”,也就是现代所说的“老有所养”最早的由来。孔子当年身处春秋战国时代,因而期冀这样一个天下大同时代的到来;如今,我们正处于建设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时代,较之于孔子,更有可能实现孔子所期冀的天下大同时代。改革养老保险制度、扶持商业养老保险的发展、完善多重养老模式,不仅仅是解决居民养老问题,实现“老有所养”也是政府不容推卸的责任,养老制度的完善更是衡量国家人文指数及文明指数的重要标准,是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重要条件。[5]

参考文献

[1 单琰秋.发展补充养老保险,建立多层次养老保障体系[J].宜宾学院学报,2006(4).

[2] 王祥红.人口老龄化与我国城市多元化养老方式的构建[D].江西财经大学,2008.

[3] 邹志翔.浅谈我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及老龄工作的对策[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Z1).

[4] 惠荣荣.从自由的道德主体到自觉的政治主体――牟宗三政治哲学初探[D].山东师范大学,2012.

[5] 胡亮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社会公平问题研究[D].南昌大学,2008.

上一篇:对自杀行为的伦理学分析 下一篇:社会资本视角下群体性突发事件治理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