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团队在研究生培养中的作用

时间:2022-10-15 04:20:16

科研团队在研究生培养中的作用

【摘要】本文将以山东省首批“十大优秀创新团队”之一-情志病证研究团队培养研究生模式为例,着重阐述培养研究生的内在精神品质及外在培养模式,为适应现代科技发展培养创新型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后备力量提供借鉴。

【关键词】团队;研究生培养; 团队精神;培养模式

“团队(team)”一词是20世纪80年代被一些公司引入到管理过程中的,发展至今,“团队”一词已经非常盛行了。关于团队的定义,美国学者乔恩・R・卡曾巴赫和史密斯对团队的定义比较具有代表性,他们认为:团队是由互补技能、愿意为了共同的目的、业绩目标和方法而相互承担责任的人们组成的群体[1,2]。由于组建团队的目的和原因多种多样,团队的目标也各不相同,若把团队引入科研创新领域,它就被称之为科研创新团队。因此,所谓科研创新团队就是指在科研创新活动中,由少数的技能互补、愿意为共同创新目标和工作方法而相互依赖、相互承担责任的科研人员组成的具有共同规范的科研攻关群体,科技创新是科研创新团队组建的根本任务及主要目的。

一、团队精神在当代培养研究生中的重要性

随着以团队为基础的工作方式在现今社会取得的令人瞩目的成就,团队精神正影响着社会的各个层面。随着科学技术发展和科学研究的社会化,科学研究已由个人的科学创造向团体科学创新转化,科技人才的培养和发展,也必须由自由式发展向团队式转变,只有具有团队合作精神的科技人才才能在融洽的学术氛围中获得创造性科学成果。因此,对未来人才团队合作意识以及与他人协调能力的培养引起国家高度重视。教育部提出的21世纪人才素质的标准中,明确指出了团队精神、合作能力在人才素质结构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同时,随着现今科学研究向着多学科交叉发展的趋势,仅注重研究生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培养,难以满足国家对高层次人才和现今科学发展的要求。能否培养出既有深厚专业知识,又有团队精神的新世纪创新型人才,成为衡量高等教育工作成绩的标准之一。高校研究生教育不仅要使学生学到知识,更应该是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在团结协作更好更快地提高专业能力。由此,以团队为平台,对研究生内在素质培养显得尤为重要。

二、研究生团队精神的现状

近些年研究生个人意识增强,而团队精神意识淡漠已成为高等教育普遍存在的问题。

长期以来我国教育体制更多表现出来的是“单干”式教育,在研究生教育中则更多表现出“骨干”式培养,具有明显的排他性和优势感,缺乏包容胸怀,缺乏在协调合作中发挥自己优势的意识和能力,个人主义倾向明显,功利思想严重,承受挫折能力较弱等。现今科学研究的竞争已突破传统的个人与个人之间的竞争的界线,在科学研究团队内部,协作已是主流,而竞争已成为团体行为,只有团体内各成员之间相互合作、相互激励,在促进团队精神形成和团队整体竞争能力形成的同时,个体成员素质和竞争能力才能有效和最大限度的发挥。在生活中表现在缺少集体意识或集体荣誉感淡漠,研究生间人际关系紧张,承受挫折能力较弱,严重不合群的人数比例越来越高;在专业学习和学术研究中,缺乏合作与协作精神、对与自己研究方向密切相关的其他学科发展不感兴趣、不善于开展学术讨论和学习交流;在工作后难于融入研究团队,这些都是缺乏团队精神的表现。

研究生中80后、独生子女占很大比重。独生子女成长环境相对封闭,在家中娇生惯养,在学校中一直以我为中心,部分同学产生帮派或小团队意识。

同时,社会文化、社会观念的多元化,以及媒体多样化和平民化带来的腐朽没落思想对研究生思想文化的渗透。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消极思想给部分研究生带来了消极影响。

针对研究生团队精神意识淡漠,借鉴国内外团队的管理理念和培养模式,摸索出我们“情志病证研究”团队培养当代研究生的模式。

三、“情志病证研究”团队研究生培养模式

(一)研究生培养基本目标

1.掌握独立完成项目的基本技能;

2.形成一定的团队合作意识;对博士生要求有一定的团队领导能力;

3.熟练的撰写及讲演各种报告,形成一定的表达能力;

4.掌握基本的论文撰写能力,发表高水平文章,尤其SCI文章;

5.拥有充实而快乐的研究生生活。

(二)树立团队协作精神

科学研究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坦途。面对科研过程中种种困难与瓶颈,团队每一位研究生都能做到一往无前,不畏艰险,相互协作,这也是团队多年来形成的一种精神――团队协作精神

在人才培养上要特别重视“团队精神”的塑造,提倡“双赢”[3~4]。 著名科学家杨振宁曾经统计过,2O世纪初,发表文章可以一个人、两个人发表,而现在有的拿诺贝尔奖的文章,往往是一百多人联合发表。微软公司在美国素以特殊团队精神而著称,Windows2000的研发共有超过3000名工程师和测试人员参与。没有高度统一的团队精神,没有全部参与者的默契分工与合作,这项工程是根本不可能完成的。美国哈佛大学荣誉校长陆登庭认为,在当今每一点新鲜见识的增长,均得益于全球知识渊博的学者之间的合作[5,6]。可见,团队精神已成为科研人员取得重大科研成果至关重要的因素之一,也是研究生必须具备的素质。

(三)创新模式,培养优秀拔尖人才后备军

1.暑期培养

形式:

拓展训练:研究生新生入学前一个月集中进行拓展训练。

专业培训:集中学习相关知识,包括课题组基本介绍、常用仪器介绍、基本研究技能培训、常用数据库及统计软件的学习等。

功能:

① 培养研究生团队精神。

② 使新生尽快了解课题组发展历程及未来发展动向。

③ 安排适度的前期学习任务,加快新生融入课题研究的进度

④ 引导新生掌握基本的研究技能,确保新生接手研究课题后可以自我安排相关工作。即,团队经常讲得“传帮带”。

2.综述练习

形式:研究生新生自由寻找一个跟课题组总体研究方向相关的研究主题,查找相关资料,阅读及删选信息,完成一篇入门级综述文章;一般在开学后两个月内完成。(这一形式基本采取博士生指导硕士生方式进行)

功能:

①检验新生暑期培训之综合效果。

②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并思考问题,使学生逐步习惯于自我学习及自我研究,这也是构建合理知识结构的基础。

3.课题研究

形式:每个硕士研究生独立做某个研究课题,部分研究性课题或者是探索性课题,例如省级课题或国家基金委面上项目;每个博士研究生独立负责一个较大纵向课题或者是未来课题组重点发展的研究方向,例如973课题或国家基金委重大研究计划课题。

功能:

①.培养研究生独立做研究的能力。

②.促进研究生更好的独立思考。

③.尽力保证研究生掌握至少一门独特的技术,例如分子生物学实验技术或流行病学调查技术。

4.小组制

形式:方向相近的学生由博士生任组长组成小组。主要任务是协调并完成担负的本组任务,包括高年级学生帮助低年级学生研究能力的上升、各个成员实验方案草案的协商制定等。我们团队主要以课题研究进行分组。

功能:

①.建立有效的小团队运作模式,使尽量多的事务性问题在小组内解决,加快学生的研究工作进度。

②.培养博士生的团队领导及协作能力。

③.培养硕士研究生团队合作及团队意识,帮助硕士研究生更快的进行研究工作,为其在日后的工作中提供前期的团队合作培训。

④发挥传帮带作用,使工作衔接顺畅,便于更好的开展工作。

5.Seminar

形式:Seminar指课题组集体学习或者是集体讨论。每位成员一个月轮流一次做一次有关最时间的工作汇报,内容可以是最新文献综述、最新实验进展、热点研究介绍等等。老师和其他同学通过提问、讨论的方式给于相关研究建议,共同学习,共同进步。

功能:

①.促进课题组内部(成员达四十人以上)有效的交流,让其他成员了解近期正在做的事情。

②.培养学生制作及讲演PPT报告的能力,逐步锻炼其表达能力。

③.帮助学生在研究进程中通过集思广益解决难题。

6.Meeting

形式:老师或者学生根据最近一段时间的工作寻找时间面对面进行交流,用以解决工作中出现的难题。包括实验方案的敲定、实验难题的解决方案、研究思路的商定、前期工作总结及后续工作安排等等。

功能:

①.补充Seminar在老师与学生交流上的不足,使学生得到老师直接的工作指导及建议。

②.锻炼学生口头表达能力、领悟能力、沟通能力、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等。

7.论文要求

形式:硕士研究生在读研期间起码要发表两篇中文核心期刊文章;博士研究生要至少表三篇文章(中文核心期刊文章或者是SCI文章)。

功能:

①.锻炼学生基本的论文撰写能力。

②.作为学生综合总结能力的检验,确保年总结制度的有效性。

8.年度总结

形式:学生将每年工作的进展整理总结,回顾一年工作进度及相关数据、实验进展遇到的难题、文献阅读或者是实验思路等等;然后将整理好的工作总结发送到团队秘书的邮箱,进行存档以便于团队年会评选优秀研究生之用。

功能:

①.培养学生写工作总结的能力,养成较好的总结意识,学会更高层次看待问题及相关工作。

②.了解学生的研究及工作进度,便于老师对学生进行实质性工作指导。

③.给予学生工作上一定的压力,让学生学会自己找事情做,不至于浪费时间。

未来的科学研究必须走开放合作道路,只有具备“团队精神”和完善合理的培养模式,一个学术团队才具有灵魂、才有战斗力和凝聚力,从而保证科学研究得以顺利进行,培养的研究生才能得到更大发展空间和才华施展机会。希望我们的研究生在科学研究中所经受的历练要像凤凰涅一样最终得到精神上的升华,同时,实现着人生的美丽蜕变。

参考文献

[1] Salas,E,Dickinson,TL,Converse,SA,TUnnenbaum SI.To-ward an understanding of team performance and training[C] .Swezey RW;Salas E(Eds.). Teams:Their training and performance. Norwood,NJ: ABLEX, 1992, 3~29.

[2] Salas,E,Burke,C.S.et al. Teamwork:emerging principle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anagement Reviews, 2000, 2 (4) :339~356 .

[3] Ilgen,D.R,Hollenbeck,J.R.et al. Teams in organizations:From input-process-output models to IMOI models[J] .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 2005,56 :517~522 .

[4] Stewart, G. L. A Meta-Analytic Review of Relationships between Team Design Features and Team Performance .Journal of Management, 2006, 32(1) :29~55 .

[5] 陈国权. 团队学习和学习型团队:概念、能力模型、测量及对团队绩效的影响.管理学报,2007,4(5):602-605.

[6] 储奔,王晓宇.自我管理团队:概念、成功关键要素及其应用研究.河北经贸大学学报Journal of Hebei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and Trade,2006,27(4):69-72.

上一篇:郁证的辩证施护 下一篇:黄石市社区卫生服务绩效评价概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