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外国直接投资与贸易条件分析

时间:2022-10-15 03:51:21

利用外国直接投资与贸易条件分析

摘要:通过大量数据说明。中国FDI主要流向劳动力密集型出口部门。这种流向特征一方面导致中国出口消费品的超额供给,另一方面又带动了对资本、技术等密集型产品的进口FDI需求的增长,使中国的贸易条件趋向恶化。要改善中国的贸易条件,应当进一步加强对外资流向的引导,从根本上增加外资流向资本技术密集型部门和服务业的比重,降低流向一般制造业的比重。

关键词:FDI;贸易条件;劳动密集型

中图分类号:F72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02-0149-05

引言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来自海外的投资源源不断进入中国制造业,且领域不断扩展、投资额不断提高。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上跨国公司看好中国日臻完善的投资环境和日益凸显市场潜力,大举进入中国市场。这些投资一方面带动了投资国对中国资本货物的出口,同时也创造了中国产品进入跨国公司全球销售网络的机会。投资创造与带动的贸易是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的一个决定性的力量。

随着国际投资与国际贸易的日益融合,作为国际投资主要形式的外商直接投资对国际贸易产生重大影响:FDI流入推动了一国进出口贸易的迅速发展,同时又改变着一国的资本存量,影响一国的资源禀赋状况,进而影响一国的贸易模式和贸易条件。中国作为一个贸易大国和吸收FDI大国,有必要考虑二者之间的关系。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流入的FDI逐年增长,每年实际吸引的FDI从1990年34.87亿美元增加到2005年500亿美元左右,2006年前三个季度就已达到457.98亿美元。从1990年到2006年9月,实际利用FDI累计超过6 650亿美元。可以说,中国的资本存量较过去有了很大的改善,按照国际收入转移的贸易条件效应的一般原理,即收入转出国的贸易条件将趋于恶化,收入转入国的贸易条件将趋于改善,那么,中国贸易条件应该趋于改善。但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的贸易条件总体趋向恶化却成了共识。

根据赵玉敏(2002)等人的研究,1993年到2000年中国的总体贸易条件下降13%,同期制成品贸易条件下降了14%;王允贵(2004),方文、袁红(2004)对2001年以来贸易条件的分析得出的结论也是不断恶化。另据联合国贸发会议《统计手册2003》的资料,1995年至2002年中国贸易条件下降了22%,其中2000年至2002年下降了6%。可见,FDI的净流入并没有带来中国贸易条件的改善,这显然是与国际收入转移将改善转入国的贸易条件的基本原理相悖的。造成上述悖论从中国FDI流入总量上分析是找不出答案的,必须具体分析中国FDI的流向结构,从FDI流向的部门结构和同期中国引进外资的基本模式上找原因。

当然,影响中国贸易条件的因素还很多,比如,其他出口同类商品国家经济发展状况,进口品国际市场价格的变化,人民币汇率的变化,以及一些突发事件如战争或者石油危机等等。本文为了集中地分析FDI流向部门结构对中国贸易条件的影响,对这些因素不予分析。

FDI的流向影响到一国比较优势和贸易结构,而贸易结构的变动往往导致贸易条件发生变化。基于这样的理解,如果一国所吸收的FDI流向消费品生产,根据斯托尔帕-萨缪尔森定理,必然强化本国在消费品生产上的比较优势,提高本国消费品生产效率,促使消费品出口增长,同时引致资本品进口增长。这种贸易结构即使可以降低资本价格和折旧率,也未必会引致经济增长,因为从目前的国际分工格局来看,消费品的需求弹性较低,资本品的需求弹性则相对较大。对于贸易大国而言,消费品出口的增长和资本品的进口增加必然导致国际消费品价格下降和资本品价格上升,势必恶化一国的贸易条件,从而抵消了资本品折旧率下降的可能,这时的贸易增长效应要减弱;反之,FDI流向资本品生产,那么资本品供给增长将降低资本品价格,在消费品贸易不发生变化或保持相对稳定的情况下,贸易条件将得到改善,折旧率的下降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才得以充分体现,再考虑到资本品生产对国内企业的拉动效应要高于消费品生产, 那么,FDI的经济增长效应将更加明显。

一、中国FDI流向的部门结构特征

首先,从中国FDI流入行业分布情况看,截至2005年,FDI在中国的投资项目数中72.03%是制造业的项目,合同外资中65.14%是流入制造业的(表1)。最新的数据(表2)也显示,FDI流入行业以制造业为主的状态没有根本改变。

其次,制造业内部的行业分布有所变化,但要素密集度特征没有根本改变。1995年以前,FDI主要投资于服装、衣着附件、鞋类、玩具、家具等劳动力密集型出口行业,这一时期三资企业出口的大宗商品也主要集中在这些商品上。1995年以后,外资流向的行业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流入机电行业的外资不断增加,但是行业结构的这种变化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中国外资流向劳动力密集型部门的结构特征。这可以从外商投资企业加工贸易情况中找到原因,大部分外商投资企业在华投资的目的是利用中国廉价的劳动力资源,因此大多采用加工贸易方式,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外商投资企业加工贸易的比重虽然在不断下降,但是仍然占绝大比重。另据统计,2000年中国高新技术产品(主要是计算机、通讯设备和电子类产品)出口额中加工贸易产品比例高达88.6%(王岳平,2002)。即使是中、高技术产品,大多数也是属于低端产品,或者是在国际市场上有众多供应厂家的标准型产品。这些流入机电和部分高新技术行业的外资主要采用加工贸易的方式,目的还是利用中国的劳动力资源优势,将一些产品的劳动力密集型加工工序转移到中国加工装配。结果是,三资企业出口的大部分产品仍然是劳动力密集型产品,只不过是从服装、衣着附件、鞋类、玩具、家具等行业转向机电加工、组装行业而已。

商务部外贸司统计表明,2006年1―11月,外商投资企业加工贸易进出口总值6 393.00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3.29%,比去年同期增幅下降了5.21个百分点;占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总值的68.19%,所占比重比去年同期下降了1.21个百分点。其中,加工贸易出口3 902.36亿美元,同比增长25.62%,占外商投资企业出口总值的76.58%,占外商投资企业出口总值的比重比去年同期下降了1.38个百分点;加工贸易进口2 490.64亿美元,同比增长19.82%,占外商投资企业进口总值的58.20%,所占比重比去年同期下降了1.42个百分点。外商投资企业加工贸易中,进料加工进口2 104.25亿美元,同比增长21.62%;来料加工进口386.39亿美元,同比增长10.93%。

同期,外商投资企业加工贸易进出口值占全国加工贸易进出口总值的84.78%,其中,加工贸易出口值占全国加工贸易出口总值的比重为84.43%,加工贸易进口值占全国加工贸易进口总值的85.34%。

可见, 多年来,虽然中国FDI流向行业结构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但是其要素密集性质没有发生根本改变,主要还是流向劳动力密集型部门。有关的研究表明,外资企业生产的产品出口倾向比较高的是塑料制品、家具、金属制品、纺织服装、文化用品、仪表仪器等。这种情况说明,外资带来的技术和大多数设备是中国市场需要的适用技术和装备,出口主要还是以较低价格的产品为主,这也是中国出口产品处于低价位、价格提高缓慢的一个重要原因。

同时,在加工贸易中,外商投资企业的采购行为不但对中国进口产品的数量和金额产生影响,也影响到进口的价格。到目前为止,大多数外商投资企业都偏向于从中国之外采购中间产品,这使得外商投资企业进口居高不下。外商投资企业依靠母公司内部采购的方式对中国进口产品的价格也是有影响的。有资料显示,在华投资的大型跨国公司依靠母公司内部采购的比重为30.4%;欧盟、美国、日本在华投资企业依靠母公司内部采购的比重分别是50%、29. 4%和25%。跨国公司的采购是服从其全球市场发展战略的,不但往往会优先考虑从其公司内部采购,而且采购的价格也是使用有别于国际市场交易价格的内部转移价格,特别是存在高估进口价格的可能。上述这些情况都对中国的进口价格有一定的提升作用。

二、中国FDI主要流向劳动力密集型出口部门对贸易条件的影响

著名的发展经济学家汉斯・辛格注意到发展中国家越来越多的低出口制成品的事实,概括出了贸易条件恶化论:(1)发展中国家初级产品贸易条件的恶化比率高于发达国家初级产品贸易条件的恶化比率;(2)发展中国家出口制成品的价格比发达国家出口制成品的价格下降得更快;(3)初级产品占发展中国家出口产品的较高比重意味着初级产品贸易条件恶化对他们的影响更甚于发达国家。由此得出结论,发展中国家以出口劳动密集型制成品替代出口初级产品,实行出口导向发展战略,其结果只能是转换了贸易条件恶化的内容,而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发展中国家贸易条件长期恶化的问题。

从以上FDI的部门流向的分析可知,中国FDI主要流向劳动力密集型出口部门。这种流向特征一方面导致中国出口消费品的超额供给,通过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使中国的贸易条件趋于恶化;另一方面, 流入的同时又带动了对资本、技术等密集型产品的进口FDI需求的增长,使中国的贸易条件趋向恶化。

1.形成消费品超额供给

从理论上看,由于FDI主要流向劳动力密集型出口部门,在中国存在“无限供给的劳动力”资源的条件下,资本存量虽有增加,但本来游离于制造业外尤其是出口部门外的劳动力,包括闲置劳动力的进入会以更大的比例增加,劳动力供给大量增长的势头反而导致人均资本占有率的下降。这样,资本流入劳动力密集型出口部门,在中国不是反映为出口品中资本要素比例的增长,而是表现为出口更多的劳动力密集型产品。这种FDI的部门流向必然是强化了我国既有的比较优势, 如果贸易条件不发生变化, 这将极大的增加我国的贸易所得, 但是从我国的贸易实际来看, 比较优势强化相对应的往往是贸易条件的相对恶化。加之中国长期以来在劳动力密集型部门实行出口导向型的发展战略,造成了中国出口部门的偏向增长,在国际需求结构不变或者在国际市场的需求增长慢于出口增长时,必然形成超额供给,反映在提供曲线上,就是中国的提供曲线向外移动,贸易条件恶化了。

我国目前贸易政策的主导思想仍是以发挥比较优势为出发点,扶持的重点仍是劳动密集型加工产品的出口。这种政策背景下所形成的国际交换格局,对于改善贸易条件极为不利。与垄断度较高的技术密集型产业相比,劳动密集型产业由于产业集中度较低,通常处于过度竞争的状态。这种过度竞争往往使该产业在国际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而且不论花费多大的代价都难以创造出未来的比较利益。中国出口商品更多地是面临完全竞争的国际市场,中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上控价能力差。虽然我国在“八五”期间已基本完成出口商品结构由以初级产品为主向以工业制成品为主的转变,但我国目前出口的工业制成品中,绝大部分是粗加工的轻纺产品和一般机电产品,而精加工和高新技术产品所占比重很少,这意味着我国大多数出口产品仍属于低附加和劳动密集型产品。由于不具备生产资料的独占性、规模收益和专利技术等形成的垄断因素,在国际市场上没有控价能力。特别需要指出的是,中国的主要出口行业如服装、纺织、制鞋等诸多产品,与其他发展国家产品雷同、产业相似、竞争角逐日趋激烈,价格战从国内打到国外,致使出口商品价格下降,贸易条件恶化。

另外,我国国内劳动生产率增长缓慢,工资增长远远超过经济效益的增长,致使单位产品工资成本上升。尽管发达国家劳动力价格较高,但由于其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劳动成本在总成本中所占的比重将会大幅度减少。这样,发达国家的劳动密集产品在与发展中国家的同类产品的竞争中越来越处于有利地位。虽然中国在利用低成本劳动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从长期看,中国经济发展不能依靠于此。这种以低素质劳动力为基础的产业发展导向不可能始终维持国际竞争优势,产业结构的升级也难以进行,而且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产品的劳动力增值量将远远低于信息增值量,以低成本劳动密集为优势的国家将逐步失去其发展的动力。

2.形成资本品超额需求

通常,在本国资本、技术密集型工业不发达,而大量出口产品的中间投入品又主要依靠进口的国家,其贸易条件恶化尤其明显。这主要是因为资本、技术密集型中间产品的价格往往缺乏弹性,且易受出口国垄断,价格往往不易下降。由于国内企业加工配套能力不足, 导致FDI企业与国内企业关联度较低,外资企业往往选择“两头在外”的发展模式,即加工环节在中国,而原材料、机器设备等中间品、资本品和销售市场在国外,或者带动相关配套企业向中国投资。这必然弱化了外资企业对国内企业的技术溢出效应,使得外资企业对国内企业的拉动作用并不明显。这种两头在外的生产模式,在促进我国出口增长的同时,也带动了进口尤其是非加工贸易的净进口的迅速增长,其进口额已占我国总进口的比重甚至超过其出口占我国总出口的比重。此外,三资企业进口的产品多为资本品与技术密集型中间产品,价格较高,又受发达国家垄断,价格往往不易下降,对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的大量进口导致的超额需求势必不利于我国贸易条件的改善。1990年代以来中国的情况正好是这样。1990年代以来,FDI在促进中国出口增长的同时,也带动了进口的迅速增长。

根据海关统计数据,外商投资企业的进出口总值占全国进出口总值的比重由1990年的 17.43%上升到2005年的58.27%,已成为中国进出口的主要力量,其年进口总值占中国总进口的比重由1990年的23.06%上升到2005年的58.53%,且历年这一比重都超过其出口总值占中国总出口的比重。据海关统计最新数据,2006年1―11月,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总值9 375.48亿美元,比2005年同期增长25.49%,高于同期全国进出口增幅(24.29%)1.20个百分点,占全国进出口总值的58.83%。其中出口总值占全国出口总值的58.24%,进口总值占全国进口总值的59.56%。可见,FDI带动出口增长的同时,推动了进口的更大增长。这主要是因为改革开放以来FDI以加工贸易为主要方式的基本模式没有改变。加工贸易最主要的特点就是两头在外,原料和中间投入品主要靠进口,这就使外资企业在带动中国出口迅速增长的同时带动了中间产品进口的迅速增长,并通过以下两个作用机制导致中国贸易条件恶化。

一是国际市场竞争。出口品的国际竞争加剧的同时,进口品的国际竞争程度近几年也不断增加。随着中国国民经济维持较快的发展,一些中国短缺的资源类、原材料类和高新技术类产品进口的刚性较强,且价格受出口国控制明显,其中典型的如石油、铁矿石等能源和原材料价格的持续上升推动了中国进口价格总体上升。2003年至2004年上半年,四个季度的进口价格指数同比分别比上年上涨13%、14.7%、6.4%和9.7%;2005年1月份价格指数比上年环比上升6.7%,2月份比上年环比上升6.0%。此外,随着国外市场对加工产品档次要求的不提高,进口原材料和零部件的档次和价格也随之提高。可见, 使进口竞争日益激烈,推动进口价格的上升,进而导致贸易条件的恶化。

二是转移价格。通过转移价格手段转移利润,减少税收是跨国公司惯用的手段,在中国的外资企业也不例外。由于原材料和零部件来自母国进口或母公司内部采购,外资企业可以通过抬高进口原材料和设备以及核心技术的价格来达到转移利润、减少税收或独占利润的目的。外资在中国以转移利润、减少税收为主要目的转移价格策略的普遍应用,推动了进口价格的上升,导致了贸易条件的进一步恶化。

三、结论及启示

通过分析可知,中国传统的引资模式使外资主要流入劳动力密集型出口部门,大量闲置劳动力获得了就业机会,劳动力供给大量增加,传统的比较优势部门――劳动力密集型出口部门偏向增长的同时,进口竞争的资本、技术密集型部门不仅没有因为大量外资的流入而不断扩张,反而进一步相对收缩。这种出口部门偏向增长导致的超额供给和对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的超额需求,进一步加剧了贸易条件的恶化趋势。中国FDI主要流向劳动力密集型出口部门是造成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贸易条件不断恶化的重要原因,要改善中国的贸易条件,应当进一步加强对外资流向的引导,要从根本上增加外资流向资本技术密集型部门和服务业的比重,降低流向一般制造业的比重。其中,扩大服务业利用外资是未来外资经济成长的另一重要增长点,这不仅有利于提高利用外资的水平,也有利于缓解中国经济增长新阶段中的主要矛盾。

参考文献:

[1] 焦继文.发展中国家引进外资的结构优化――理论、模型及检验[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4.

[2] 李慧中,黄平.中国FDI净流入与贸易条件恶化:悖论及解释[J].国际经济评论,2006,(3).

[3] 牛宏莉.劳动密集型产品与贸易条件趋势分析[J].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校报,2004,(7).

[4] 裴长洪 .利用外资与产业竞争力[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

[5] 彭强,郑

汉林,蔡亲海,李小聪.引进外资的产业选择[J].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2.

[6] 神玉飞.外资流入对我国制造业出口竞争力的影响[J].国际贸易问题,2004,(6).

[7] 沈志渔,罗仲伟,等.经济全球化与中国产业组织调整[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6.

[8] 王永齐.FDI部门流向、Mazumdar 假说与经济增长:基于中国数据的实证分析[J].南方经济,2006,(9).

[9] 赵玉敏,郭培兴,王婷.总体趋于恶化――中国贸易条件变化趋势分析[J].国际贸易,2002,(2).

Analysis of the use of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and the trade terms

ZENG Lin-lin

(Anhui financec and economy university,Bengbu 233030,China)

Abstract: Through a lot of data shows that the main flow of FDI labor intensive export department. this course features on Chinese export consumer goods in excess supply, and has led to capital and technology intensive products for import FDI growing demand in terms of trade is becoming worse. To improve the terms of trade, should be further enhanced in foreign capital flow to the guide from increased foreign investment flows of capital and technology intensive department, the proportion of the services reduced to ordinary the proportion of manufacturing sector.

Key words: FDI; trade terms;labor-intensive

上一篇:试论罚金刑易科制度 下一篇:宿迁木制品出口技术性贸易壁垒的研究及对策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