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建设中的建筑设计原则

时间:2022-10-15 03:31:53

城市建设中的建筑设计原则

摘要:建筑设计的原则由于各种价值(社会属性)的相互影响常常不能兼顾,其决策必须根据目标的轻重缓急进行取舍,最后实现合理和均衡。本文分析了城市设计的构成,探讨了城市建设中的建筑设计原则。

关键词:城市 建筑 设计 原则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 A

一、前言

二十一世纪是城市的世纪,是城市扩展的世纪。一个城市是由无数的建筑群体、道路、公园、广场、河川、山体等多要素共同形成的。城市规划是指导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依据,它具有规范和指导城市建设的重要作用,担负着合理利用城市土地、协调城市空间布局和各项建设、发挥城市整体优化功能和效益的使命。城市规划管理实际就是从城市的基本利益出发,代表城市对项目的建筑设计提出要求。建筑设计是在城市规划的前提下,根据建设任务要求和工程技术条件进行全面设想,通过满足城市规划条件来实现城市的基本要求。然而建筑作为城市的主要构成元素,是反映城市特色和风貌的主要载体,其除了满足城市的基本要求外还承担着体现深层的城市意识的任务。

二、城市设计构成分析

1、城市设计要素

根据重庆市渝中半岛城市设计方案,其中城市设计10 大要素中3个要素与该项目建设地段密切相关。

(1)城市阳台:主要指位于城市滨江可观景的开敞性高地。渝中半岛中间高,四边低,城市设计利用独特的地形特色开辟城市公共空间,供市民居高临下欣赏江景,称作“城市阳台”。14 个城市阳台中,其中临江门城市阳台紧临国泰项目建设用地北侧,是项目建设用地与嘉陵江之间的联系空间。

(2)绿色通廊:渝中半岛内与江面垂直的绿地,是联系两江江岸与城市中心区的绿色走廊,也是联系渝中半岛不同高层的绿地系统。城市设计按照显山露水的思路规划了7 条绿色通廊,其中国泰绿色通廊穿越项目用地内部,形成了项目用地与城市绿地系统的联系纽带。第8条山城步道穿过本地块,将两江联系了起来,为市民创造了良好的步行休闲的通道。

(3)城市文脉:重庆市依山而建,靠水而居,因商而盛,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浓郁的地方特色。城市设计根据对重庆文脉的提取,划定9 个历史街区,其中红崖洞历史街区位于项目用地北侧,对项目有一定影响。

2、城市构成关系分析

某电影院地块地处解放碑商业中心,该地块将向公众提供一块公共开敞绿化空间,同时提供一座多功能的文化演艺综合体。整个地块的空间塑造应延续解放碑地区的城市肌理特征,创造富于变化的山地城市空间形象,是市民休闲活动的场所,又增加了城市的绿化空间,同时也创造出了风格、场所特征突出的视线焦点和视线开敞空间。

(1) 从空间构成上:建筑是作为城市开敞空间的构成部分,设计中应考虑建筑体量和形态作为开敞空间构成的整体性。在保证建筑使用面积满足功能要求的同时,尽量减少体量对城市空间的占有程度和对人的压迫感。

(2) 从功能构成上:建筑自身的功能是文化建筑,其区位作为城市休憩、游览的开敞空间,是步行人流交通的焦点,需要担负组织人行交通,为市民提供停留与交流的场所。同时,建筑作为文化建筑,必须承担起传承历史文脉的特殊功能。

(3) 从景观构成上:首先项目是视线通廊和城市核心的重要景观节点,是城市内部景观的标志性建筑。结合北侧城市阳台的开敞景观面,建筑也成为沿江景观面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项目用地紧邻洪崖洞、千厮门历史街区,建筑也是城市文脉景观的重要构成部分。

三、建筑设计的原则

1、“少费多用”原则

“少费多用”的原则是指在建筑施工的过程中借助有效的手段,尽可能的少用各种建筑材料、并采用较低的资源消耗来取得尽可能大的发展效益,简而言之就是“花小钱办大事”,这与我国现阶段提倡的节约型社会是不谋而合的。这个原则的提出者是美国建筑师富勒,美国具有先进的城市建设经验,作为著名建筑师富勒的提法无疑是很有见解的。“少费多用”原则典范在国内外建筑施工中很常见,由此可见,国内的建筑师们对这个问题已经有了足够的重视。

2、集约化原则

集约化原则包括很多方面,包括集约化利用土地资源、集约化利用水资源以及集约化利用人员资源。集约化土地利用指的是在建筑物的建设中应注意对用地空间的立体地开发,包括发掘城市地上空间及地下空间的利用空间;集约化水资源利用指的是在建筑设计中应将雨水收集和废水净化有机的有力的结合起来,比如设置分质用水和循环用水系统,洗完菜的水再用来洗脚等方式,并且积极的采用各类节水设备设施,有效地控制用水量以节约宝贵水资源,否则地球上最后的水资源将是人类的眼泪。集约化利用能源指的是建筑设计应结合相关技术的进步,提高能源的集约化利用程度,做到科技与建筑同行,建筑与科技并举。

3、适宜性原则

适宜性原则是指与条件相适宜,这里的条件包括经济条件、文化条件以及地域条件更有自然条件,技术设置想要做到切实可行和经济有效,就应当而且必须从地域客观条件出发,做到与人们的实际消费需求相适宜;适宜条件就是要在建筑设计中与自然气候、地形、地貌、地质等自然因素相结合,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促进和谐社会的发展,而且这样也会使人感到亲切,也常常会使方案的建构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与社会人文因素相适宜,社会习俗、信仰、审美、价值观等因素对建筑有重要的影响作用,住在建筑中的人是有历史的人是孕育在某种文化中的人,与各类人文环境要素相适宜,是建筑实现其社会价值及经济性的必要前提。

4、循环利用原则

建筑的循环利用原则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他们显而易见的是再利用和再循环,这是循环利用原则中的字面意思同时也是应有之义。将各种建筑产品以初始形式多次加以利用就是再利用的意思。再循环是指完成其使用功能后的建筑产品,在经过一定加工处理之后使之变成可再次利用的资源。

5、“以人为本”原则

‘“以人为本”是当今社会发展的必然,社会是人的社会,城市也是人的城市,建筑当然也是人的建筑,建筑的最终是为人类这万物的灵长服务,创造出使人类各方面的需求,各方面的渴望都能得以满足且具有健康绿色环保特质的建筑是设计师进行设计的必要原则。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他们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房顶不漏雨墙面不起皮已经不足以满足人们的需求,人们要求的更多,他们要绿色要安静要环保。如今生活在都市的人们都渴望能找到回归自然的感觉,与大自然更亲密的接触,希望生活在好的空气质量之下。但是单纯的绿色还不能说是具有生态型意义的,生态型建筑是以绿色为基础并且涵概生态、环保以及可持续发展等多种理念的。

6、刚柔相济原则

刚柔相济,以刚制柔,以柔克刚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而到了现在社会它被应用在各处,包括建筑方面。合理的建筑应该是刚柔相济的。从科学角度来看,结构刚度过多则可能导致适应变形能力差,当强力的破坏力瞬间袭来时,需要承受很大、巨大甚至超大的荷载,极易造成局部受损至最后全部毁坏;如果刚度过柔的结构则容易造成过大、很大甚至超大的变形从而导致无法运用甚至全体倾覆。所以至于建筑设计结构是刚多好,还是柔多好,这些问题都是需要建筑结构设计师根据客观条件来仔细揣摩与衡量的。

四、结束语

从城市出发的建筑设计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城市与建筑的有效融合,虽然理论与实践研究的指向如此,但是城市发展中的矛盾与问题是时时刻刻存在的。当前我国还处于城市化加速发展的时期,城市的开发与建设形势处于上升阶段,然而其模式尚不成熟,且较之西方国家建设任务更为复杂和严峻。从城市出发的建筑设计除遵循以上的设计过程和手法原则以外,还需考虑到我国实情,针对城市及建筑的个性特点和发展阶段,挖掘本土特色,使建设适应我国城市经济、社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徐海滢.浅谈现代建筑设计方法的创新[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2010(3).

[2]付昆.建筑设计方法思维探析[J].民营科技,2010(10)

上一篇:浅议园林设计在市政工程中介入时间问题的探讨 下一篇:电力设备的供应与选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