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道人生价值观之比较研究

时间:2022-10-15 02:24:38

儒\道人生价值观之比较研究

摘要:中国古代向来重视人生价值的问题,但“价值”一词却并非由我们发明,而是在近代才开始在中国流行起来。人生的价值体现在何处?人如何存在才更有价值?这是古代哲学家们经常思考的问题,也是很多哲学派别探讨的中心课题。如何关注自我,以及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应是每个现代人都积极思考的问题。而儒、道两家关于人生价值观的不同建树,对于今天的我们仍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本篇正是试图通过比较研究儒、道两家不同的人生价值观,从中发掘其在当今时代的积极意义。

关键词:儒;道;人生价值

中图分类号: B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32-0219-02

关于人生价值的讨论,应从几个不同的层次来进行。大致包括三方面:第一,作为人类群体中的一员,人在宇宙中有无价值?第二,作为个体中的人,又有无价值(即是否具备人格价值)?第三,衡量一个人价值所在的标准,即人如何存在才是有价值的?当然,对所有问题的研究和探讨,都不能偏离一个中心:以人本身为出发点。否则,这些讨论都是没有意义的。

人类价值的问题,概括地讲,就是人在天地宇宙间居于什么位置的问题。所谓天地宇宙,涵盖的范围甚广,将一切事物都囊括于其中了,古人称之为“万物”。人类价值的体现就在于,人在宇宙万物中,处于什么样的位置。作为中国传统哲学主流的儒、道两家派别,均对这个问题做了深入的探讨。

古代儒家认为,人是万物中最可贵的。“贵”在儒学各种典籍中屡见不鲜,实与今日“价值”是意义相通的一个词。天地万物之间,人才是最有价值的。这也应是儒学的一个基本观点。《易传》讲天、地、人为“三才”,将人列入了“三才”之一。可见其在肯定天地伟大的同时,亦深刻地认识到了人是除此之外,最有灵气的存在者。荀子讲人之可贵,说的最为明确:“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而无知,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这是在讲,人的可贵之处,就是在于有“义”,即在于有道德意识,这是从德性的角度而言的。这也是儒学在认识人的存在价值这一问题上最有意义的一部分。人何以在天地之间占据优越的地位,成为“三才”之一,最重要的特征在于,人具备了区别于动物兽性的“人性”或者说“德性”。孔子说过:“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而谁与?”可见道德意识成为了人在天地间占据最高地位的重要依据。并且这一观点一直延续到了汉宋诸儒。宋代周敦颐说:“二气交感,化生万物,万物生生而变化无穷焉,唯人也得其秀而最灵。”可见人吸取了天地间的灵秀精华,在万物中居于顶端的位置。邵雍亦说:“人也者,物之至者也”,“唯人兼乎万物,而为万物之灵”。此处,主要从肯定人的智能居于万物之首这一角度来肯定人在宇宙间的地位和价值。

道家崇尚“自然”,但也承认人在天地间的重要位置。所说的“自然”,更加倾向于一种人生态度。人能够认识到并努力于做到这一点,在道学家们看来,是十分可贵的。老子认为人是四大之一,他说:“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从而肯定了人在宇宙万物中的重要位置。其观点并不像儒学家那样,将人比之于万物的优越性做了较为彻底地肯定。这与道家基本的思想宗旨密切相关。道家尚“自然”,在重视人的同时,亦格外关注宇宙万物本身,而不像儒家学说那样,擅以万物衬托人的杰灵。但从其中仍不难看出,其对于人所具有的道德意识和智慧的肯定。道家思想建立基础应当是以求“本真”,即求“道”作为最高目的的。自然关注的中心对象仍不能脱离“人”本身。庄子作为道家的另一个代表人物,在关于人生价值问题的讨论上,走入了另一个极端,他提出了“物无贵贱”的齐物论。他说“以道观之,物无贵贱;以物观之,自贵而相贱。”庄子认为,人类自以为贵,不过是人的主观偏见。在他看来,人的存在价值和万物是“同一”的。由此可见,庄子是站在一个绝对客观的角度来看待人的价值问题。但也正是因为此种“主观偏见”,讨论人的问题才有其特定意义。所有哲学研究的要义,最终都要回归到对人类思维有所启发,或对人类发展有所影响这样的出发点上。尽管这种影响是精神性的,但从长远来看,亦有延伸到物质领域的可能性。庄子比较彻底地否定了儒学关于人生价值的基本规定,陷入了极端的虚无主义,在这一点上,并不被大多数学派所认同。

既然人能够认识并肯定自己在宇宙间的地位及价值所在,那么人关注自己本身也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个人的存在是否有价值,也就是说是否具备适当的人格价值。“人格”一词,在古代来讲,应当与“人品”一词意义相通。人人都具备各自不同的特点,或高或低。而关于这一问题的讨论,归根到底还在于探讨人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儒道两家根据各自的价值观,都分别构建了其对于理想人格的追求。而理想人格的实现,本身也是个体价值目标的实现。

孔子肯定了每个人都具有自己独特的人格、意志,并且认为,人人都有实现“仁德”的能力。他说:“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义。”亦即每个人都有实现高尚品德的潜能。孟子更进一步,提出了“良贵”说。他认为人天生具有至善的、崇高的人格或品格。他说:“人人有贵于己者”就是这个意思。除此之外,儒学似乎还有一个基本观点,人格价值远远高于物质富贵的价值。荀子说:“意志修则骄富贵,道义重则轻王公,内省而外物轻矣。”指的就是这个意思。但儒学对于人格的最高追求还是“成圣”。孔子将圣人看作是最值得众人效仿的典范,孟子也认为人人都可以成尧舜。到宋明时代,周敦颐明确地说:“诚者,圣人之本。”由此可见,圣人不仅是仁德的化身,也是普通百姓效仿的楷模。作为普通人,也可以通过不断地自我提升和修炼而通向圣人之境。

道家也特别重视人自身内在的品格精神,十分关注人自身最高价值的实现。在这一点上,可以说,道家似乎比儒家走得更远、更深入。他们的人格价值观往往带有强烈的理想主义色彩,但就其本质而言,道家亦没有脱离以人为本这样的思想宗旨。如何避免使人走向歧途,事实上也是道家立论的根本宗旨。在对理想人格的描述上,道家认为贵在求“真”,即求“道”。而老子认为的“圣人”,实际上就是“得道之人”。他说:“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庄子把得道后的“知”叫做“真知”,而把得道之人叫做“真人”。其实也就是“圣人”。可见,道家塑造的理想人格有如下几方面的特点:第一,得道之人必与“道”合而为一。如此,人从肉体到精神都可以做到自如而不受外物及自身的束缚。第二,圣人不受世俗观念的制约。与“道”合而为一,就标明是以追求超脱世俗的一切为最高目标的。

相比较而言,儒道两家关于人格价值的基本观点仍然是十分相左的。但也并非没有相通之处。比如,两家在人对自身人格的修炼、提升的问题上,都同样非常注重内省,而较为轻外物。自我反省,求助己身,反而成为两家追求成圣境界不谋而合的一条途径。在这点上,也体现了中国传统哲学在修身方面的基本面貌。基于一种较为消极的“隐世”的主导思想的影响,道家关于人生价值的实现,或许仅限于自我的内在修炼,而最终达到的效果似乎也是越隐越好。

由上可见,儒道两家作为理论宗旨迥异的哲学派别,之所以会形成不同的人生价值观,其中必定有着不同的价值衡量标准。以人本身为出发点,如何看待人生价值的标准问题,即人如何存在才更有价值,也就成为儒道两家深入探讨的另一个重要问题了。

儒学者本着积极入世的态度,强调每个人须尽自己毕生的努力立功、立德、立言。即使不能三者齐备,居其一亦可。实现人生价值的最好途径,必然是由“内圣而开出外王”。可以说这一观点上至孔孟一直延续至今。孔子对于入世的态度是迫切而坚定的。比如,子贡问曰:“有美玉于斯,韫匮而藏诸?求善贾者而渚者?”孔子回答说:“沽之哉!沽之哉!我待沽者也!”他以“待沽者”自居,期望得到重用,从中流露出强烈的入世担当意识。而在极端的条件下,真正的儒学者则能够做的“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人,有杀身以成仁。”可见,“仁”是儒者为之终身奋斗的目标,也是他们将之视为高于自己生命的不朽信念。抛开其时代的局限性不谈,此种可贵的人生态度,在今天日渐浮躁的社会中,仍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道家亦重视个体的生命价值,如老子说:“名与身孰轻?身与货孰多?得与亡殊病?”。但其中所藏意蕴与儒学是有差异的。道学家们不像儒学家们必须入世担当那么迫切,反而是消极无为的,极力主张“出世”的精神追求。道家提倡顺应自然,无为而为。老子认为,人的生命源于道,那么人在如何实现自身价值的问题上自然也不能背道而驰。人只要做到了“自然”、“质朴”,也就最大程度地体现了自己的价值。而这其中贯穿的一个重要法则,就是“宁静淡泊”、“致虚守静”。道家思想坚决否定儒家的各种道德礼仪规范,认为那些都违背了人的本性,而视之为洪水猛兽。老子曾说:“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因此,道家学说关于人生价值的界定,似乎并不显得特别有意义。它过分地强调立功、立德、立言的相对性,因此并不足为训。但并不是说道家学说这种观点就毫无可取之处。道家倡导的“出世”态度,古往今来,迎合了很多人“趋利避害”以摆脱人生之苦的心态。不论生活在什么年代,人一生中多少都会有失意之时,在感到前途渺茫时,都多少有些消极厌世的情绪。而道家学说在保全人的生命这一环节上功不可没。

综上,随着人类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社会现代化程度的不断加深,人自身的各种问题不断凸显出来。人如何主宰自己,使身心获得正确的发展,是我们每个现代人都应努力思考、积极解决的问题。因此,在如何实现人生、人格价值的问题上,我们应当对两家学说取长补短,而不应彻底倾向于任何一方。作为生活在社会当中的人,我们要顾及他人、社会,对于个人而言,我们还要顾全自身。我们尽毕生所能追求修身、齐家,进而治国平天下,但同样的,我们不应该放弃“全生贵己”的理想。

参考文献:

[1]于立庚.儒道结合[J].吉林大学学报.2008(4).

[2]宋志明.儒道价值观比较研究[J].社会科学战线.2004(1).

[3]余卫国.儒道人学思想辨析[J].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4).

[4]陈朝辉.儒道生死观相略[J].齐鲁学刊.1994(3).

[5]方兴华.略论儒道的对立和互补[J].孔子研究.1990(3).

[6]安继民.论儒道互补[J].学习论坛.2007(3).

[7]杨国荣.儒学在近代的历史使命[J].孔子研究.1994(3).

[8]方立天.儒道佛人生价值观及其现代意义[J].中国哲学史.1996(z1).

[9]张丽芳,李娟.儒道心性修养境界探析[J].岳东论丛.2009(9).

[10]解光宇.应辩证地看待儒学的功能[J].孔子研究.2001(5).

上一篇:学分制下大学生应该怎样合理学习 下一篇:湖湘艺术文化背景下艺术设计专业特色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