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创新的火花在语文课堂亮起来

时间:2022-10-15 02:06:40

让创新的火花在语文课堂亮起来

同志说:“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动力。”一个没有创新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2011年中学语文教学课程改革要求教育尽快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化,而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就是培养出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及创新个性的学生。我从事第一线教学二十多年来,就“创新”也做了一些尝试性研究,特别是近几年来在新课程的落实上,进行了一些新的尝试,效果显著。

一、营造氛围,诱发创新。

新课程提出教师需实现自身角色的转变,由“传授者”变为“引导者”,做学生的合作伙伴,“平等中的首席”。这就需要我们蹲下身子和学生平等交流,友好相处。让学生由“畏师”变为“亲师”。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宽松、民主的课堂教学氛围中向我们敞开心扉,自由畅谈,创新灵感才能得以全面爆发。

1.导入氛围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课堂的导入有很多种,根据文本的需要进行针对性的情境创设,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在导入语的设计方面常需精心准备,在教学鲁迅的《雪》一文时,我播放了《塞北的雪》,那优美的旋律和清新的画面一下子就把学生吸引住了,接着我让学生闭上眼睛用一两个词语加以描绘,进行创造想象,和鲁迅的《雪》进行比较。这就拉近了学生与作者之间的距离,美好的音乐营造了温馨的氛围。再如教学《背影》,我声情并茂地朗读了我自己写的《父亲》,学生很快被我深情的话语和真挚的情感感染了。我借机引导学生思考,你的父亲是一位怎样的人呢?这样就调动了学生的情感,激发了学生对父亲的爱戴、敬仰之情。学生在这样动情的氛围中走进文本,不但学到了知识,而且引起了他们情感的共鸣,达到了学文育人的至高境界。学生七嘴八舌地发表自己的见解,思维得以碰撞,能力得以提高。教学《风筝》一课时,我是这样设计的,先播放课件中的几个孩子放风筝的情景,再播放清代诗人高鼎的《村居》,进而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谈谈放风筝的情景、感受。这样,清新自然的画面,再配上生动活泼的孩子,使学生的审美情趣一下子被调动起来。他们争先恐后地交流自己放风筝的心得体会,对鲁迅的《风筝》充满了好奇,激发了阅读兴趣。

语文课堂其实就是生活的课堂,还原生活的本色,结合学生知情实际、周边环境、人物风情等设计精巧的导入,营造良好氛围,诱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就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2.创设问题情境

语文课堂切忌“一问一答”,枯燥呆板的“一言堂”的陈腐教学模式,它不仅形式单一,而且扼杀了学生的自由创新的思维,学生只是机械地、被动地接受知识,毫无主动探究的欲望。新课标提出,教师要创造性地引导学生敢于提出自己哪怕是不成熟的、甚至是另类的看法,对他们在解决问题过程中体现出的点滴创造性,也要给予适时的肯定,以培养他们敢于发现和创新的精神。在教学过程中对于问题的探讨,我十分重视培养他们的发散思维,启发他们从不同方面对同一问题进行思考,养成多方面、多角度认识事物,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时,我突破一题一解的旧模式,主张一题多解。“创造性思维有哪些必需的要素”其实这个问题答案不止一个,学生可认真阅读文本,加上自己的语言归纳概括,寻求更合理的答案。教学《皇帝的新装》时,我注重培养学生从不同方向、不同角度去探索,突破常规思维,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文中出现的人物,你喜欢那个?”结果有的学生就说喜欢骗子,并陈述了理由,因为他们敢于和封建势力作斗争,戏弄皇帝。这些学生就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向去领会问题的实质,久而久之,创新思维得以发展,创新能力也渐渐形成了。特别是在教学作文时,我引导学生从概念的对立面中寻求立意,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如“人可以貌相”,这种反弹琵琶,只要言之有理,持之以据,我都大力倡导,大加鼓励。教学中的反向立意多了,学生求异思维的习惯自然能够养成,其创新意识也会与日俱增,学生总有“常听常新”的感觉。

二、创造空间,促进创新。

1.表演的空间

语文课堂教学不仅为了传授知识,更要让学生有所体会,受到深刻教育。在感知语文知识的同时,体会课文所蕴涵的深刻的道理。在教学中,我善于营造民主和谐的氛围,给学生创造宽松的表演空间让他们全员参与,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在教学《邹忌讽齐王纳谏》一课时,课前我让学生做了充分的准备,选择自己喜欢的角色,编排课本剧。再根据时代背景把教室布置成舞台,学生很用心地制作漂亮的道具,他们的表演可谓入木三分,真正把自己当做剧中人,我也被学生拉了进去做了客串演员。我们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把邹忌的劝谏,齐王的纳谏表现得淋漓尽致。学生在这种轻松活泼的气氛中体味出了学习的快乐,创新能力在自己的表演中得到发展。再如教学《皇帝的新装》时,我就让学生选择喜欢的角色进行表演,有的学生把皇帝的丑态表演得非常到位,在学生兴致正浓时,我适时向演员提问:为什么这样演?问观众:演得怎么样?还有什么改进的建议?这样一步步把学生的创新思维调动起来,最后做适当的指导。这样以指导学生的演出代替讲解分析,学生成为“演员”站在台前,而老师就是幕后的“导演”。

2.辩论的空间

把辩论引进语文课堂是我一直摸索的教学方法,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大有裨益。论辩可锻炼学生的反应能力、逻辑能力、艺术鉴赏能力、是非判断能力等,学生的思维能力得以充分发展,在短兵相接的论辩赛中,学生所表现出的机敏、智慧、快捷的思维、沉着应变的态度和较强的口头表达能力是其他活动难以达到的。在教学《愚公移山》一课时,我把教室布置成了论辩赛场,正方坐在一起,反方坐在一起,有书记员,裁判员。论辩开始了,他们正襟危坐围绕“愚公应该移山还是应该搬家”展开论辩。正方:应移山;反方:应搬家。正方认为愚公所处的地方连门都难出去,怎么搬家?要搬家也得先移山啊。反方则认为愚公搬家解决了困难,节省了人力、财力,懂得了变通,这究竟有什么不好。论辩在激烈地进行着,学生们大胆地提出自己的观点,各执一词,众说纷纭,精彩绝伦。再如教学《奇妙的克隆》时,我没有按以往的教学说明文的老路,而是设置了擂台赛,正方:克隆技术利大于弊;反方:克隆技术弊大于利。把学生分为两大组,加上课前他们对相关资料的搜集整理,在论辩过程中,他们有理有力有据,充分展现了当代中学生的风采,对克隆这一先进技术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

要巧妙地创造空间,给学生一个创新的舞台。教师是这个舞台的总导演,决定了学生的表演质量,以及创新的火花究竟是否能被点燃。

上一篇:浅谈大学辅导员工作 下一篇:浅析高专《宠物疾病诊断技术》课程教学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