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时间:2022-10-15 01:35:02

《国际观察》自1993年初创刊至今,已发刊100期。这是一件有重要意义的大事,对此,首先表示热烈的祝贺。

现在,《国际观察》已成为全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以及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在我国国际问题研究学界占有一席之地,其影响力与日俱增。据《光明日报》报道,2007年度《国际观察》继续位居全国政治类前30种期刊排行榜,其排名由2006年第27位跃升至第4位。

《国际观察》创刊以来所取得的成绩,令人振奋。笔者曾参与创办《国际观察》并多年从事该刊的编辑工作,看到《国际观察》今日取得的发展成果,感到由衷的高兴。此时此刻,让我们简要回顾刊物走过的道路,并对其今后的发展提出一点希望。

《国际观察》的前身是1980年创刊的《苏联问题参考资料》(1990年改名为《苏联研究》)。众所周知,1978年12月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吹响了我国改革开放的号角‘。而在这之前,国际问题研究,特别是苏联问题研究有许多。当时中苏两国关系尚未正常化,对苏联现状的研究基本处于停顿状态,这同改革开放和四个现代化建设的任务是不相适应的。就在1979年下半年,时任上海外国语学院院长的王季愚同志积极推动我院俄语系筹建,并于1980年初成立苏联问题研究室。在筹建该研究室的过程中,王院长强调指出,成立研究机构,必须要在社会上发出声音,也就是说,要尽快出版自己的刊物。在研究室主任林秉申同志的主持下,经过同志们的共同努力,终于在1980年3月出版了《苏联问题参考资料》创刊号。发刊词中写道:“《苏联问题参考资料》是上海外国语学院苏联问题研究室编印的内部刊物。我们试图通过这本刊物对苏联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的有关政策以及社会问题作一些探索,并尽可能结合我国四化建设中遇到的一些具体问题来选择研究课题。”

《苏联问题参考资料》一开始是以某些专题性编译文章为主,篇幅也不大,而且是白皮封面,但毕竟是跨出了可喜的第一步。这第一步具有深远的意义。刊物为研究人员提供了发表成果的平台,研究成果的增加又促进了刊物的健康成长。随着内容的不断扩展,该刊物渐渐成为涉及苏联政治、经济、教育、法律、社会等领域的综合性刊物,封面很快也改成彩色的。

《苏联问题参考资料》创刊五周年时,适逢苏联问题研究室改制为苏联研究所(与俄语系脱钩,直属院领导)。时任苏联研究所所长、《苏联问题参考资料》主编的浦允南教授撰写了一篇文章《五年一刹那》。文中有这样一段话:“五年来,一双童稚的小腿在人迹稀少的原野上踏着谨慎的步子向前挪动。似乎已踩出了一条小径。小腿肯定是渐渐地强劲了。”

1989年5月,中苏两国关系实现了正常化。苏联问题研究的氛围日趋宽松,广大群众要求了解苏联情况的迫切性与日俱增。经上级部门批准,《苏联问题参考资料》从1990年起改名为《苏联研究》。这使刊物上了一个新台阶。刊物从内容到形式都有了很大的发展:以发表研究文章为主,兼顾信息和背景类文章;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方针,既强调科学性、学术性,又注意到知识性、可读性。该刊发表的一些好文章和有价值的资料在社会上引起了良好的反响。

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世界风云突起,苏联东欧发生剧变。1991年底,存在了70多年的苏联解体。为了适应形势的变化,我们的苏联研究所于1992年更名为国际问题研究所,迅速调集人员,调整研究课题,并立即启动刊物更名和升级的程序。1992年上半年,在国际问题研究所内开展了新刊名有奖征集活动。全所上下积极开动脑筋,提出多种方案,我们从中选出《世界观察》方案上报教育部主管司,后经上级部门指点,又改为《国际观察》方案最终上报。为了确保1993年初能正式出版《国际观察》,我们必须在1992年第三季度前拿到教育部主管司的批文。为此,我们在一段时间内三天两头给北京挂长途催问,时任上海外国语学院常务副院长兼国际问题研究所所长的耿龙明教授还利用到北京出差的机会,亲自到教育部主管司催问此事,终于我们如期拿到了教育部的批文,并迅即开始了《国际观察》的征订工作。

我们从申报改名到拿到新的批文,还算比较顺利,这是因为有了前面十几年打下的基础。刊号问题在某种意义上起着关键的作用。回想创业路,我们一路走来并不平坦:从1980年3月出版《苏联问题参考资料》时是纯内部资料性质,到后来有了“内部刊物登记号”,到1987年第5期有了“国内统一刊号”(内部刊物),1990改名为《苏联研究》时,虽有“国内统一刊号”,但仍为内部发行。直到改为《国际观察》才公开通过邮局发行。1993年下半年《国际观察》还获得了“国际标准刊号”。这些就为《国际观察》的全新亮相创造了条件。

为了提高《国际观察》的社会影响力和知名度,我们想方设法,争取到老外交家黄华同志题写刊名。我们还专门成立了编辑委员会,以调动所内外、校内外专家的力量。《国际观察》创刊号上,时任上海外国语学院院长的戴炜栋教授撰写了发刊词,对《国际观察》的问世表示热烈祝贺。文中指出,《国际观察》是在原《苏联研究》期刊基础上改名的,也是在复杂多变、剧烈动荡的国际形势呼唤下诞生的。戴院长对办好《国际观察》提出殷切的希望。

从1980年的《苏联问题参考资料》创刊号算起,至今已经走过整整30年。从《国际观察》问世至今,也已有17年。笔者虽然于2001年离开《国际观察》编辑部,但始终关注着这本刊物,对这本刊物有着特殊的感情。笔者亲眼目睹《国际观察》一天天茁壮成长,一步步走向成熟。特别是近几年来,该刊物不仅在版面和栏目方面发生了大的变化,而且更重要的是在内涵和品质方面有了大的提升。

首先,版面扩大,焕然一新。从64页扩版到80页,过去文章一般控制在六、七千字以内,现在一万字左右的文章经常见到。这样,可以引进更多有份量的研究成果。从刊物的印刷装帧方面也给人以焕然一新、意味厚重的感觉。其次,栏目拓展,且有创新。从前几年增设的“理论与探索”和“研究生园地”到近两年(2007年以来)开设的“主题文章”,栏目上不断有所创新。“主题文章”栏目所载文章多为国际关系学界前沿成果的展示。例如,中国的软实力研究(2007年第2期),大战略研究(2007年第5期),跨文化沟通与国际关系(2008年第3期),伦理与国际事务(2009年第1期)以及中国海外利益研究(2009年第2期),等等。这一栏目提供了对某一专题从不同角度进行探讨的平台,从而引起读者的关注并将研究进一步推向纵深发展。再次,内涵提升,学术性不断增强。一本学术刊物的品牌是由好文章垒起来的。《国际观察》发表了许多有理论深度、学术性强的好文章,而且有一些文章在理论联系实际、为政府部门提供政策建议方面做出了有益探索。正由于有了这些好文章,《国际观察》才逐步进入了有品牌的学术刊物队伍之中,并在这一队列中的名次逐年靠前。《国际观察》影响力的提高,还表现在学术界对该刊所关注度的提升。例如,《国际观察》2008年第2期发表复旦大学肖佳灵副教授的《当代中国外交研究“中国化”

问题与思考》一文后,在学术界引起热烈反响。2009年第1期选取有代表性的两篇文章刊发。肖文激起了学界不多见的学术争鸣与探索,这是很有意义的事。

已经取得的成绩令人振奋。刊物得到学术界的认可,受到同行们的赞扬,对我们既是鼓励,更是鞭策。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变革、大调整之中,国际形势的复杂多变向我们不断提出新课题、新任务、新要求。“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为此,笔者对《国际观察》今后的工作提出一些希望和建议。不当之处,请予指正。

1、继续保持优良传统和办刊特色

一本刊物要在学术界占有一席之地,并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它必须具有自己的特色和传统。《国际观察》办刊一贯严谨,明确自己的定位,同时又不断关注世界形势和国际关系中的新变化、新动向,关注新思潮和新理论的发展。这些都应该继续保持。另外,前文提到《国际观察》是在《苏联问题参考资料》、《苏联研究》基础上发展而来的,这方面的传统优势如何发挥值得研究。例如,是否可以在“转型国家研究”、“后冷战研究”、“中美俄三边关系研究”等方面组织一些稿件,搞一些专题。

2、处理好学术性与现实针对性的关系

学术研究的生命力在于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一本学术刊物刊登的文章首先要具有学术性,要有一定的理论深度,这是毫无疑问的,但是也不能忽视理论与实际的结合,要正确处理学术性与现实针对性的关系。曾任中国社科院欧洲研究所所长的陈乐民先生在他写的《文心文事》一书中说,他是搞国际问题研究的,但对美国舶来的某些“国际关系理论”很不以为然,认为这是“简单复杂化”的“玄学”。这是陈先生的一家之说,观点可能有失偏颇,但他的意见是中肯的。

3、希望有更多的原创品牌作品

只有不断创新,才有生命力。一个国家是这样,一个单位是这样,一篇学术论文也是这样。没有创新的研究,只能低水平重复。华东师范大学钱谷融教授1957年(时年39岁)所写的《论文学是人学》一文,不久前获得华东师大首届人文科学原创优秀成果奖。有关人士谈到这次评选的原因之一就是现在人文学科很多人急功近利,成果出了很多,但原创的、有价值的传世之作越来越少。这一现象值得深思。希望《国际观察》今后更多发表具有学术界公认的学术性、在理论上有所突破又能产生重大社会影响的成果。

4、刊物在学术争鸣方面有待加强

一般来说,在我国学术批评和学术争鸣开展得相当不够。《国际观察》过去曾开设“探索与争鸣”栏目。近来,编辑部有意识地安排一些有不同意见的文章同期发表,并加了“编者按”以引起读者注意,这是值得肯定的。希望今后在征稿和组稿过程中有意识加强这方面工作,不定期地发表学术争鸣和学术批评的文章,为推动国际问题研究学界的学术建设做出一份贡献。

我们真诚希望《国际观察》将越办越好!

上一篇:“规模政治”:全球化背景下国际政治的新现象 下一篇:“国家”、“国际”研究的历史和社会学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