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学中素质教育的实施

时间:2022-10-15 12:53:49

地理教学中素质教育的实施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4)02-0232-01

课堂不但是传授知识的场所,更应该是探究知识的场所。让学生学会学习,掌握学习的本领,养成不断求知的习惯,形成终身学习必备的素养,是时代对学生的要求。 从本质上讲,素质教育是指以提高全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实施素质教育正是为了克服"应试教育"的弊端,准确地贯彻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同时,素质教育既体现一种教育思想,又表现为一种实践模式。素质教育强调面向全体学生,绝不是否定个体的差异,恰恰相反,素质教育追求的是"一般发展"与"特殊发展"的统一,要注重因材施教,面向有差异的每一个个体,根据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这就需要教师因学生、因教材配以适当的教学方法,才有可能使素质教育的思想得以贯穿下去,教学目的得以实现。

1.地理课堂教学方法实施现状

自二十世纪80年代开始,全国各地的教育工作者结合自身的教育发展状况对如何发展素质教育进行了广泛的探讨,做了许多积极的尝试。但是研究传统的教学方法多,而研究现代化的教学方法少;研究个人的教学经验多,而进行教学科学实验的少;分散的零星的专题研究多,系统的全面的理论研究少。运用传统教学法,教师的学问要传授给学生;学生需要的知识也只是教师自认为要传授学生知识的较少部分,这当中是授受关系。传统的注入式教学法,老师讲,学生记,教师抄笔记,学生记笔记,教师考笔记,学生答笔记,把学生的头脑当作是接受知识的容器,像灌水瓶一样向学生灌注,像北京的填鸭一样,形成地理教学八股。在传统教学中虽不断有新的教学方法出现,什么启发式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法、谈话教学法等,但都没有脱离教师提出问题、设疑、并通过讲述解决问题的模式,最终与素质教育的初衷、效果相差甚远。

2.注重教法改革,提高教学效果

素质教育要求对传统的、陈旧的教学方法进行改革。我们要不断培育学生的创造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励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为此,我们应废止过去"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方法,推广和采用"平等教学法"。要搞好"平等教学法",首先,要解放学生的思想,解放他们的心理负担。要求教师放下架子,与学生进行心理上的沟通,做到心理相容。同时要求学生除去压力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要把老师当成自己的朋友一样,能够畅所欲言,无所顾忌。其次,要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平等教学法要求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创造民主的教学气氛,让学生掌握学习的主动权,以主人的姿态参与教学活动。要求教师要深入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充分相信学生能够发展自己的潜能。尊重学生的情感和意见,以真诚的态度对待学生,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作用。

3.因材施教,培养学生的思维创造能力

"学会思维"就是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方法,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学生独立思维"是教育的重要目 标之一,地理教学中,训练学生思维的方法是多样的。南北取向法是教学生按照地图方位或线性方向展开思维 ,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注意目标取向法是教学生思维的批判性、敏捷性,让学生做选择题、读图填图题 的目的就在于此。因果综合法包括原因综合和结果综合,能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能力,如对工业布 局、厂址选择进行的多要素原因分析属原因综合法,而"由于CO2的温室效应,地球平均气温将升高,两极 冰川融化,全球海平面上升,淹没沿海低地平原"则属于结果综合法。"学会创造"就是使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创造方法,培养学生强烈的创造意识和良好的创造个性。创造方 法主要有"智力激励法"、"类比启发法"、"联想法"、"形态组合法"、"信息交合法"等。地理教学中 ,除注意渗透这些方法外,还应让学生积极参加兴趣活动小组,把课堂学到的知识用于解决所遇到的实际问题 ,吸收更多的知识信息。这样,掌握的知识信息愈多,产生创造的可能性愈大,获得创造成功的可能性就愈大 。许多创造都说明了这一点,如魏格纳创立"大陆漂移学说"、李四光创立"地质力学理论"等。

4.制定确切可操控的技能目标,培养学生的能力素质

实施素质教育最终的目的是培养出能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合格公民。在课堂教学中应注意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如何在课堂教学目标中体现能力要求,应把握好以下几个原则:

4.1 实事求是原则。以教材内容为客观依据,以知识为载体,去确立相应的能力目标要求,任何离开知识去空谈能力培养都是不实际的。因此,教师应在确立认知目标的同时,紧密地结合教材知识点去确立能力目标。

4.2 循序渐进原则。这里一是要注意能力培养目标的整体性,要结合学科的要求,在所学学段内对应培养的能力做出整体规划。作为教师应心中有数,统筹全局,切不可随意和盲目。二是要根据上述整体性要求,依据章节内容按前后顺序逐步提高的原则去体现能力要求。如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就必须建立在学生对局部知识理解和掌握的基础上,切不可随意拔高,否则必将是欲速则不达,学生还会因经常达不到目标而畏惧学习或丧失信心。

4.3 灵活性原则。有的能力目标要求可以在教学目标栏内明确提出。如"学会对某个或某些地理现象的观察并用语言复述","通过读图,对某种地理过程进行阐述",但有的能力要求不一定在目标中明确表述,如自学能力的培养等。可以根据教材内容作出陈述,也可体现在教学方法中。

5.用精神美激励学生

在人类历史上,有无数科学家、探险家为寻求科学真谛奋斗终生,有的甚至为捍卫科学真理而献出宝贵生命。如:因倡导大陆漂移学说而闻名于世的德国地球物理学家魏格纳;为捍卫"日心说"而献身的意大利天文学家布鲁诺,还有哥白尼、徐霞客、李四光、竺可桢等,在他们身上无不体现着科学家不畏艰险、善于发现真理、敢于坚持真理、崇尚科学的大无畏精神。要教育学生无论是个人还是国家,无论是顺境还是逆境,在探求科学真理的大道上,都要永远坚韧不拔、自强不息。

总之,地理教育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革新,地理教育在培养学生素质,提高学生能力方面的作用将越来越显露出它的重要性和不可替代性。因此地理老师一定要加强自身素质的提高,广泛开展地理素质教育,使学生更好地学好地理,服务社会。

上一篇:基于matlab实现电力系统短路故障的仿真分析 下一篇:如何优化数学课堂教学刍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