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报》的媒介生态分析

时间:2022-10-15 12:49:52

《申报》的媒介生态分析

【摘要】《申报》是旧中国历史最长、影响最大的一份报纸,它之所以能够在历史长河中留下一定的影响,与当时的媒介生态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媒介生态系统需要其中的媒介群落间以及这些群落与大环境形成一个动态平衡的统一整体。《申报》在其自身的媒介系统中较好地处理了这样的一个平衡关系,使其蓬勃发展。我们以史为鉴,当今的报刊想要得到快速健康的发展,就需要审视自身的媒介生态环境,使其与整个媒介实现和谐发展,以获得最大的社会、经济效益。

【关键词】近代报刊 《申报》 媒介生态 和谐发展

《申报》是中国现代报纸开端的标志。它创办于1872年4月30日,历经了清朝同治、光绪和宣统三个朝代,又经历了辛亥革命,,北伐战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等各个历史阶段,《申报》前后历时78年,记录了从清末到民国近八十年间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社会各方面的情况,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被称为“近现代史的百科全书”。《申报》之所以能够在它所处的那个时代不断蓬勃发展,取得不小的成就,并受到历史的认可,与当时的媒介生态有着密切的关系。

媒介生态是指在一定社会环境中媒介各构成要素之间、媒介之间、媒介与外部环境之间关联互动而达到的一种相对平衡的和谐的结构状态。媒介之间的竞争和制衡所形成的结构体系称为媒介内生态,而把媒介群落在社会大系统中的运动状态称为媒介外生态。本文将从“媒介生态”这一角度,结合属于宏观生态层次的的经济生态环境、政治生态环境,和属于微观生态层次的自身系统环境,对《申报》的发展历程进行分析,以求从不同的角度来解读《申报》。

一、经济生态环境是促使《申报》产生和发展的重要因素

鸦片战争后,随着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商品的大量倾销,作为中外贸易主要集散地的上海,迫切需要有一种中文报刊为外商的产品做广告。于是,由外商创办的中文商业性报刊应运而生。这些中文商业性报刊发展势头十分迅猛,刚兴起不久就成为上海报业的主流,《申报》是当时影响最大的报纸之一。

《申报》是美查创办的一份中文日报。为了受到更多中国人的欢迎,美查毫不犹豫的将编辑大权交给了蒋芷湘、钱昕伯等中国文人,由蒋芷湘任主笔,何桂笙、钱昕伯、吴子让等沪上名流协助蒋担任编辑撰稿工作。在外国人所办的报刊中,一直由中国人主持笔政的,《申报》是第一家。由于美查的苦心经营,短短17年后,《申报》改组为美查有限公司时已累积资本达万两,赢利是原资本的数倍。《申报》也成为当时全国最大,销数最多的新闻纸。而雄厚的资本反过来又为《申报》日后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从最初的创刊与发展可以看出,创办《申报》的直接原因就是当时大的市场环境的需求。而巨大的经济利益不仅能够驱使办报者更加用心地经营报纸,而且为了报纸的生存和发展改变报刊思想,以期更好地迎合受众的需求,从而满足自身的经济利益并能够在整个媒介市场中站稳脚跟。所以说,经济生态环境对《申报》的产生和不断发展都起到了相当的促进作用。

二、政治生态环境对《申报》的影响

媒介生态是一个动态的系统,政治生态环境不断演化发展,媒介也会随之发生变化。作为外部大环境的“政府管制必然对媒介的选择过程和适应行为产生重要影响,那些偏好较高政治风险的媒介,常常被强制排除。”①

北伐结束,树立了在中国的统治地位后,便加紧了对舆论的控制,而“训政”和“党治”理论为其思想和理论基础。政府先后出版了《宣传品审查条例》、《出版法》、《查禁反动刊物令》等法令法规,约束新闻媒介,以实现对舆论的控制。而此时,许多新闻媒体对国民政府的规定并不买账,《申报》便是其中之一。

《申报》本为著名商业性报纸,自晚清到民国初,其立论一般比较温和。但是,进入20世纪30年代以后,两件事促成了《申报》的改变。一是在上海及东南一带活动的左翼人士的影响。另一件事就是九一八事变。在这两者的交互影响下,《申报》的议论渐趋激烈,对国民政府的批评越来越直接。

此后,战火烧到上海促使《申报》的舆论更加激烈;而“剿共”的继续实行,让《申报》的矛头便直指国民政府的“剿共”政策。先后发表多篇谴责的“剿匪”政策的时评。其中,《三论“剿匪”与“造匪”》一文激化了《申报》与国民政府的矛盾。由于《申报》接二连三地批评“围剿”政策,又发表了不少批评的文章和评论,蒋便在朱家骅的信上用红笔批示“申报禁止邮递”②。从1932年7月16日起,除上海、南京、杭州之外,各地所定《申报》全部被扣,弃置于邮政总局地下室,警备司令部每隔一日深夜派车运往龙华焚毁。

禁邮事件后,史量才开始与国民政府交涉,并做出了些许妥协,《申报》最终妥协,才得以继续公开发行、销售。

从禁邮事件中我们可以看出,媒介作为社会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具有社会性,政治因子对媒介的生存和发展有着重要影响。而媒介本身和整个政治生态环境又在相互制约和影响,正是在这样不断的相互作用下,《申报》才能达到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来确保自身的顺利发展。

三、自身建设是《申报》产生巨大影响的内在根源

自身系统环境主要指的是以媒介为中心的内部生态关系,包括媒介从业人员、信息的生产与传播、媒介经营与管理等方面。③

《申报》虽然是外国人创办的报刊,但一开始就聘请中国人担任主笔撰写稿件。《申报》曾发表《搜访新闻告白》宣布“本馆立志欲将中国境内各紧要消息采录无遗”,要求各地读者惠寄新闻、评论等。该报在北京、南京、苏州、杭州、南昌、汉口、宁波等城市聘定特约记者,以报道当地新闻。没有特约记者的城市,则要求当地读者“发于楮墨,而惠寄刊列”,发表后付给稿酬。

到了史量才阶段,他用人最大的特点就是只要勇于开拓创新的时代精英人物。此外,他更是重视培养和选拔新闻后起之秀。在史量才主持办报期间,黄远生、邵飘萍、戈公振、俞颂华等著名记者、编辑都先后在《申报》工作过。正是因为为《申报》工作的这些记者编辑们都是中国人,且都是一些有作为的名记者,名编辑,他们写出来的文章不仅能够符合中国受众的需求,而且不肤浅水平高。《申报》能够在当时的环境中脱颖而出与这些从业人员有着不可磨灭的关系。

在信息的生产与传播方面,《申报》一开始对新闻的真实性问题,就有正确的认识。1874年6月,日本借口侨民被杀,派兵侵入台湾,《申报》特派一位记者去前线进行实地采访,刊出大量有关日军侵台的新闻和评论,受到读者的欢迎。

《申报》还大量报道社会新闻。《申报》报道杨乃武被诬与葛华氏通奸并唆使后者谋杀亲夫一案的有关消息,连续报道3年之久,使之称为当时家喻户晓的一大社会新闻。此外,《申报》还加强报纸言论工作。认为报纸的言论要“上关皇朝经济之需,下知小民稼樯之苦”。④

而在报刊经营管理方面,《申报》也有着自身的特色。

英国人美查在其创办初期及经营管理中为达到谋利的目的,采取以客户为中心,灵活调整广告价格和树立报纸自身形象的广告策略;采用减低成本、降低售价、设立分销处、雇用报童卖报和扩充篇幅、免费赠送的发行方式以及开办其他企业为一体的多元化经营方式来经营《申报》。美查的这些经营之道使《申报》成为当时中国规模最大、销量最多的新闻纸。

史量才接管《申报》后,抓住时机加强对《申报》的企业化经营,致力于改进印刷设备,降低经营成本。独资经营后,又引进国外先进技术,改进编辑业务,增强地方版和报纸之外的刊物出版。同时,大力开展广告业务;因地制宜地扩大发行范围,注重报纸内容的质量。

《申报》的经营管理理念和方式不仅使得《申报》能在当时产生不小的影响,后人在发展报业的时候也能从中有所借鉴,得到启示。更重要的是,说明了只有增强报刊本身的综合实力,才能在媒介整个大环境中立于不败之地。

结语

从《申报》的媒介生态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到,作为报刊媒介的《申报》它在自身的整个发展长河中也是在与其所在的媒介生态环境不断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以及相互融合。不管从宏观层面的政治、经济生态系统,还是从微观层面的自身环境系统来说,《申报》都在不断地与所在的这个大环境相适应,不断地作出促进自身成长和发展的变革,也许正是这样的原因才使得《申报》能够在当时的报刊中脱颖而出,在整个报业史中占据一席之地。

黄旦先生说:“认定报刊为报刊史的主体,当然不意味着报刊史是封闭的和绝缘的,不需要研究报刊与社会其他方面的关系,比如政治、文学、经济、文化甚至政治派别与政党等等,不能使用除了报刊以外的诸种资料,不必了解其他学科对历史报刊之研究”。而“媒介生态理论为中国新闻史研究提供了一个新范式,是走出当前学术困境,提高新闻史研究水平的有效途径”⑤,那么我们就可以通过这样一个新的视角去分析研究过去报刊的历史,从而以史为鉴,来解读当下我们所处的一个媒介生态环境,以及当今报刊自身存在的问题,从而认识到能够影响和制约报刊自身发展的因素,只有这样才能使报刊在提高完善自身的同时,注意到与整个媒介生态环境的相互作用,并有效的利用媒介生态系统,使其与整个媒介实现和谐发展,以期获得最大的社会、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①支庭荣:《大众传播生态学》[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236

②《宣传品审查条例》,刘哲民 编:《近现代出版新闻法规汇编》[Z].上海:学林出版社,1992

③邵培仁:《媒介生态学:媒介作为绿色生态的研究》,[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8:12-13、20

④《本馆条例》,《申报》,1872-4-30

⑤阳海洪、赵平喜,《媒介生态学:中国新闻史研究的新路径》[J].《新闻界》,2009(2):68

(作者: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10级研究生)

责编:周蕾

上一篇:《申报》与公共领域 下一篇:近代知识分子的公共交往与报刊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