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文化知识与中学语文阅读教学

时间:2022-10-15 12:31:01

背景文化知识与中学语文阅读教学

摘 要:背景文化知识不光是指的历史、地理、政治文化方面的知识,也包含一个人在生活中经历的总和。许多理论与研究发现都强调了在阅读时运用背景文化知识的重要性。所以对教师而言,要把目光放长远,把尽快让学生拓展知识面并丰富自己的背景知识视为极为重要的一个教学任务。

关键词:中学语文 课堂教学 阅读 背景文化

无论是现代文阅读还是文言文阅读,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始终都是个难点,一直以来,人们过多地把他们的注意力放在了阅读测试上,而忽略了背景文化知识的研究,但近来人们渐渐意识到它们之间的关系。20世纪末,我国大多数教师和教育研究者,一定程度上都被以高考为代表的诸多测试所影响。他们更加强调语言的形式,如语法对,无错字,无病句等等,却忽视了背景文化知识与阅读之间的关系。在他们看来,唯有掌握大量词汇和知道如何正确组句谋篇的学习者才是成功者。但是我们常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即使知道了每个字词和句子的意思,我们还是不能清楚地知道段落的内涵。遇到这些问题,我们常常会问自己问题到底出在哪里?

一、背景文化知识与阅读能力的培养

学习好语文不仅意味着正确掌握字音、字形、字义等语言特性,还要掌握这个字词具体的使用环境。也就是说,学习汉语与学习我国的国学文化实际上是不可以分开的,我们可以看到语言学习与文化学习是一种紧密相连的关系。“背景文化知识”这个术语涉及的主要是一种“泛知识”,不光是指的历史、地理、政治文化方面的知识,也包含一个人在生活中经历的总和。许多理论与研究发现都强调了在阅读时运用背景文化知识的重要性,一个成功的阅读者是有能力运用个人的知识与所读文章相结合的。但很遗憾的是,在中国很多中学生对这些看似不重要且与考试无关的背景知识了解很少。这就造成虽然认识文章中的每一个字,但感觉它仍然是很难理解的文章。所以对教师而言,要把目光放长远,把尽快让学生拓展知识面并丰富自己的背景知识视为是极为重要的一个教学任务。

此外,学生想要在阅读理解中获得高分,就要准确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而影响阅读的重要变量之一是所读文章的语境。根据上下文能在其他位置的句子或段落中找到线索,以帮助学生破解难字词、成语俗语或复杂句子。换句话说,它是指在文本中帮助读者解答未知事物含义的信息。学生都有相同的经验,在阅读文章中通常会遇到难以理解的话,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充分利用上下文线索来理解课文。杜学认为,学生不仅要掌握语段显示的信息,而且要会把握更广泛的上下文语境,乃至文化背景等相关信息都是必要的。

二、背景文化知识与中学语文教学大纲

最新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对于语文的学科性质有这样的表述:“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句话把语文的学习抬升到了文化传承的地位,甚至某种意义上暗暗切合了总书记的“文化强国”战略。既然谈及文化层面,就绝不能局限于文本的狭隘小圈子,而是要放宽视野到课本以外。事实上语文的教学,也不单单指课堂上的课文讲解与分析,除了精读以外还有泛读、略读、速读等多种教学手段作为有机的补充,而背景文化知识的获得恰恰来源于这些看似不经意、不重要的“泛读、略读、速读”。教学上的精细化与粗放化并不是一对不可调和的矛盾,而是互为补充互相促进的。将不同的阅读方式进行适当组合,一方面对课内的阅读教学大有裨益,另一方面也能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而教学目标则明确了对于学生鉴赏能力培养的重视,以及对自主性学习和探索式学习的肯定,希望学生从“要我学”向“我要学”进行积极地转变,从被动的课堂灌输向主动地获取知识扭转,在“知其然”的同时更要“知其所以然”。

三、背景文化知识与鲁迅作品教学

曾几何时流行过这样一句玩笑:“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确实鲁迅的作品历来都以晦涩深奥著称,学生尤其是在阅读他的杂文时感觉束手束脚,这与当下学生的知识面狭隘不无关系。

首先,让我们来看一下《论雷峰塔的倒掉》这篇课文的教学。这篇杂文取自民间传说《白蛇传》,然而了解整个故事梗概的中学生可谓凤毛麟角,很多人都是从电视上通过《新白娘子传奇》等现代改编剧对此有些许了解。因此教师有必要重述整个故事的梗概,必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且正统的价值观体系,不能让当下后现代的演义扭曲学生的理解。通过明确法海的反派地位和雷峰塔这座“镇压之塔”的象征意义,也就能顺理成章地解释为什么鲁迅在字里行间充斥了对雷峰塔的鄙夷和不屑。为什么贵为西湖十景之一的“雷峰夕照”,在作者的眼中“破破烂烂的映掩于湖光山色之间”且“并不见佳,我以为”。而作者在结尾处的“活该”二字所展现出来力透纸背的千钧之力,就更易为学生所理解。当下很多学生是通过死记硬背的形式去强行掌握这些句子的内涵,殊不知其实只要把自己融入到阅读当中,去感悟作者的良苦用心,一样能起到相同的教学效果,而在其中花费的代价要小很多。

其次,我们再来关注一下《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及《社戏》与《藤野先生》(以下简称《百》《社》《藤》)这三篇散文。教师要给学生恶补的背景文化知识是鲁迅的生平,帮助学生理解为什么鲁迅的小说这么深奥却又如此深刻,对中国社会的描绘惟妙惟肖、入木三分。《百》文主要描述的是鲁迅对家庭富裕时期的回忆,《社》则是在其祖父入狱后随母亲去乡下亲戚家避难的故事,而《藤》是鲁迅东渡日本学医以及后来弃医从文的经历。三篇作品一气呵成,连成一线,有利于学生把握鲁迅的成长经历。且当下的学生基本都是在父母呵护下长大的“草莓”一族,难以理解百姓疾苦,随着学生与作者的同呼吸共命运,对其作品的理解程度也在不断加深之中。

最后,让我们分析一下鲁迅对于国人精神分析得最为鞭辟入里的两篇小说《药》和《阿Q正传》。事实上这两部小说在先生的小说集《呐喊》中也是分量最重的。在讲授的时候,教师要注意把所有发生的事件有机地溶入宏观的历史格局中。因为对于学生尤其是当代90后的学生而言,“革命、社会动荡、新旧政权交替”等字眼是遥远且陌生的,他们生活的安逸环境注定无法让他们体会到人竞相食的残忍和恐怖。教师最好要先补充有关辛亥革命的历史知识,让学生们先了解社会矛盾所在,然后再转向文本。两部小说的最大难点在于合理地诠释国人麻木不仁的心态和可悲可叹怒其不争的窘相。例如人血馒头为什么可怕得令人发指,阿Q为什么必然会走向被出卖被消灭的路途,这一切与辛亥革命的大历史背景息息相关。学生们固然在历史课上已经对此有所了解,但是如何把历史背景知识灵活地运用到文本中,以更好地分析人物性格特征、勾勒人物形象、展现作品张力,确实是各位语文教师需要了解并活学活用的。

毋庸置疑,阅读是从语言文字里面获得信息的一个心理过程。一个人对课文的阅读理解,不仅仅是对文中字词和句子的精确理解,还有段落及句子间的暗喻含义和关系。阅读涉及读者、文章以及它发生的社会背景,在阅读时候应竭尽全力通过读者自己的经验和知识去理解。总之他们要把自己融入到阅读当中,去理解文章的主题。而学生的学习效果以及未来在中考、高考中取得的成绩,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之前的阅读理解能力与习惯的培养。对此,中学语文教师责无旁贷。

参考文献:

[1] 万光侠.文化价值的人学阐释[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03).

[2] 倪文锦.阅读经典: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必由之路[J]. 课程.教材.教法.2004(12).

[3] 王龙,邬卫华.阅读的文化研究论纲[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04(06).(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忠义初级中学)

上一篇:小草也会开花 下一篇:以情激趣 以趣促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