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接内控时代的到来

时间:2022-10-14 11:57:24

迎接内控时代的到来

“《手册》是一本难得的好书,未来将向我们证明它的出版会大大推动我国企业内控制度的基本建设。”――财政部副部长李勇

《企业内部控制管理操作手册》终于与读者见面了。作为本书的策划和责任编辑,亲历其出版的整个过程,使我别有一番感受,甚至是很深的感情。因为它的出版是经过编者和作者的一番努力才促成的。我觉得,作为图书编辑,有时要像电影导演那样敢于和善于做“星探”。策划一本书要让市场认可,会有一定的风险,但其前提是要认定它有价值。在此,我特别感谢作者麻蔚冰、于增彪、丁正东等先生肯于把他们饱含心血、经过长期实践并卓有成效的成果奉献出来付梓,使之受益于更多的人。这一方面是对我们工作的支持,另一方面又是对我国内部控制理论探索和实践发展的贡献。

《企业内部控制管理操作手册》是一部源于成功实践的内容全面、操作性强、制作精良的大型手册;是为急于建立内部控制体系的机构提供的模块化和标准化范本;是指导企业以低成本来建立经营风险防范体系、全面提升经营管理水平的法宝。

内部控制历来是包括企业在内的所有组织和机构正常运转的制度基础。它是一个单位为了保障会计信息质量,保护资产的安全、完整,确保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贯彻执行而制定和实施的控制系统。内部控制是企业各项管理工作的基础,是企业持续健康发展的保证。管理实践证明,企业一切管理工作都是从建立和健全内部控制开始的;企业的一切决策都应统驭在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之下;企业的一切活动都无法游离于内部控制之外。管理实践还证明,得控则强、失控则弱、无控则乱。

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要求各单位逐步建立符合国际化要求的管理体系,其基础就是要建立现代化的内部控制体系。企业管理人员对内部控制理论与实践知识的需求十分迫切,他们迫切需要权威、科学、详尽、理论与实践并重、宜于操作、与国际接轨的内部控制建设方面的指南。然而,现实是这方面的资料十分缺乏,这表现在缺乏对内部控制理论的权威诠释;缺乏对内部控制实践经验的介绍,特别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实践经验和案例的总结,偶尔有之,又往往可操作性差;缺乏对国际惯例全面、系统的介绍,特别是有关内部控制的各种权威机构的研究报告、指南的介绍。鉴于此,集理论与实践、研究与操作于一身的《现代内部控制丛书》,被赋予推动我国内部控制理论发展以及制度建设的更多期待。《企业内部控制管理操作手册》就是本丛书的“重头戏”之一。

一个企业或组织适用的一套完整的内控制度究竟是什么样子?如何理解、设计和执行这套内控制度?如何评价这套内控制度在一个企业或组织的执行情况?又如何根据评价结果矫正内控制度执行的偏差而最终使这套制度发挥应有的作用,从而保证资产完整无损和会计信息真实可靠、保证管理目标的实现、保证国家法律法规和企业政策得以贯彻?麻蔚冰、于增彪、丁正东等著的《企业内部控制度管理操作手册》(简称《手册》)对诸如此类的问题提供了比较明确的答案。

《手册》具备以下几个突出特点:

第一,将严谨的理论与具体的内控制度实务相互贯通起来。《手册》针对COSO报告概念上和思路上的缺陷,将内控制度界定为“最优化、最简捷和最理性的作业标准或作业方式”,“一种授权体系和责任体系”;提出“三维立体结构”、“动态循环结构”和“灰色结构”三条设计内控制度的总体思路;提出在流程基础上从部门或项目设计单项内控制度的思路等等。不仅表现了作者的理论气魄,而且颇具创造性,值得理论界和实务界采纳和进一步研讨。或许,最难能可贵之处还在于:《手册》以这些观点为指导,设计出十六大类八十七个内控项目,除质量控制由ISO9000质量认证体系代替之外,几乎覆盖了企业管理的所有方面,最终使理论与实务达到完美的统一。

第二,“鱼”与“渔”兼备,充分考虑读者的需要。《手册》的主要读者群首先是企业和其他盈利组织(特别是上市公司)中的高层经理和财务负责人;其次是注册会计师;第三是各级政府机关和非盈利组织的首席长官和财务负责人;第四是咨询公司的咨询专家;最后是高校和研究机构的相关研究人员和学生。《手册》十六类八十七个项目中的每一个项目基本上包括目的、要求、职责图、流程图、文件与记录、参考资料等几个部分组成,应该说,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达到了“比着可以做的”程度。但是,勿庸讳言,这八十七个项目是针对一个特定制造业企业在特定时期的状况而设计的,随着时间的推移,企业状况总在发生变化,而且一个制造业企业同另一个制造业企业也存在着或多或少的差别,因而变通、调整甚至另外立项编写是必不可少的。特别是如果将这套内控制度移植到非制造业、移植到政府机关和非盈利组织时,这种变通、调整和另外立项编写不仅必要,而且需要相当大的工作量。问题是如何变通和调整现有内控制度、如何编写新的内控制度?这实际上是所谓“渔”的问题――如果八十七个项目可以称为“鱼”的话。《手册》第一部分为此提供了答案。

第三,它是校企合作或者说产学结合的产物。作者麻蔚冰和丁正东二位先生系亚洲战略投资公司(亚新科)集团内控部经理。该公司以生产汽车零部件为主,是一家合资企业,也是一家跨国公司,在中国大陆有17家子公司。他们在该公司和其他跨国公司工作的经验,为《手册》的实用性提供了保障。作者于增彪先生系清华大学教授,长期从事会计包括内控制度方面的教学、研究和咨询。他带领由他的学生组成的课题组,对《手册》初稿进行了全面的梳理、修订、补充和测试,为《手册》的理论性、系统性和逻辑性提供了保障。正是由于这样三位作者的合作,《手册》才达到理论与实务统一、“鱼”与“渔”兼备,才可读、可信和可用。校企合作或产学结合应该成为我国会计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

第四,“人无完人,金无足赤”。前已述及,受行业限制和时间的推移,《手册》不可能达到尽善尽美的地步。为此,本《手册》将首次尝试采用全新的写作出版方式,即建立开放型写作平台,定期升级版本,不断完善。我们制定了提出修改意见者的奖励规则和吸收新作者规则,欢迎任何具有企业内控管理操作经验者和其他有识之士加盟,共创内控管理研究的新天地。

让我们一起迎接内控时代的到来!

上一篇:目标成本规划实施方法例解(一) 下一篇:捕捉财务危机的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