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增长视域下的教育投资论述

时间:2022-10-14 11:41:38

经济增长视域下的教育投资论述

从2002年到2008年,内蒙古劳动投入和劳动投入增长速度逐年增加,对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为5.78%;资本投入增长速度很快,其平均增长速度为27.53%,同内蒙古GDP、人均GDP的平均增长速度相同,资本投入对经济的平均贡献率为64%;技术进步增长率呈下降趋势,其比率徘徊在5%左右,技术进步的贡献率从41.03%下降到28.46%。

单看2008年的数据,内蒙古产量增加的资本贡献率是65%,劳动贡献率是7%,技术进步贡献率是28%,如表1所示。内蒙古经济产量增加72%源于对资本和劳动的投入,只有28%源于技术进步。由此可以充分说明内蒙古经济增长属于粗放型增长。而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不利于内蒙古经济可持续发展,有悖科学发展观。因此,内蒙古应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从主要依靠资金投入及能源、原材料和劳动力消耗转变为主要依靠提高生产要素的使用效率、技术进步、加强经济管理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从主要依靠铺新摊子、上项目、扩大建设规模,转变为立足现有基础,重视现有企业的改造、充实和提高。(2)能源拉动型经济增长。

2000年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后,内蒙古能源消费和能源供给急速增加,内蒙古不仅承担自身着高耗能产业规模扩张对能源的巨大消耗如:钢铁、有色金属、电力、化工、建材等产业,还肩负着为东部地区输送能源的使命,因此,2008年内蒙古能源生产总量远远大于其消费总量,能源供给总量是消费总量的两倍。

2000年到2008年内蒙古能源消耗的平均增长速度高达18.3%,高出全国同期平均增速6.1%,10个百分点。内蒙古经济增长速度和能源消费速度之间存在着长期的均衡关系。内蒙古能源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弹性是1,0951,即内蒙古能源消费每变动1个百分点,带动经济增长变动1.0951个百分点,1990-2008年间能源供给对内蒙古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21.56%,说明内蒙古能源供给对经济增长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加之内蒙古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直接导致能源利用效率低、消耗高,这不仅对宝贵的自然资源造成严重的浪费,对生态环境也造成了极大的负担和破坏,这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之路相悖。

内蒙古经济增长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产业结构升级缓慢。近几年,内蒙古进入工业化快速发展时期,第二产业产值已经超过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的总和。二次产业中,金属冶炼、煤炭开采、电力热力、食品制造、农副食品加工、化学原料及制品制造等支柱产业在全部行业增加值中所占比重超过60%上,而且其整体规模和综合实力不断增强,但是这些产业都存在产业层次低,技术创新不足等问题。我们可以看到内蒙古支柱产业大多属于上游产业、初级加工业、重化工业,这些产业的发展是以资本投入和劳动投入为背景,人力资本水平低,产业自主增长能力不强。虽然,内蒙古的支柱产业经过几年的大力发展已具规模。但是还存在技术装备水平低、产品工艺水平低,产品档次低的问题,这与发达地区的先进生产力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这必然影响产业结构调整。

(2)科技创新能力不足。2008年2月29日,中国人民大学创新指数研究课题组了《中国创新指数研究报告》,[3]在该报告中创新指数共包含8个方面创新要素,分别是创新资源、攻关能力、技术实现、价值实现、人才实现、辐射能力、持续创新和网络能力。其中制造业产业创新指数包含自主研发创造能力、创新价值实现能力、市场创新实现能力、管理创新能力、工艺设备创新能力以及创新效率和创新绩效等7个子要素的50个指标,能够非常直接地反映生产领域的创新能力。在该报告中,利用这些指标测算了全国各省制造业的创新能力,并对各省制造业创新指数进行排名,结果显示内蒙古制造业创新指数是37,居全国倒数第三。排在前三名的分别是北京、广东和天津其指数分别为67、66、65。这充分说明,内蒙古经济生产领域科技创新能力差,与全国各地区相比处于低水平。

(3)人民生活水平改善缓慢。从图1中我们可以看出,从2002年到2010年内蒙古GDP和人均GDP增长速度远高于人均收入的增长速度,人均GDP的平均增长速度是24.73%,人均收入平均增长速度是14.05%,人均GDP平均增长速度比人均收入平均增长速度高出10个百分点。

2010年,在全国各省市城镇、农村居民人均收入排行榜中内蒙古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17698元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9109元,在全国排第10名,远低于上海31838元、北京29073元、浙江27359元、天津24293元以及广东、江苏、福建、山东、辽宁等省。内蒙古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5530元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5919元,排全国16名,远低于上海13746元、北京13262元、天津11801元、浙江11303元等。北京大学中国区域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杨开忠对2010年全国各省市GDP的含金量进行测算,测算方法是人均可支配收入比上人均GDP即人均可支配收入在人均GDP中所占的比重。该指标可以体现每单位人均GDP的增长能够提高多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可以衡量一个地区经济发展对人们“幸福指数”的增加程度。测算结果显示内蒙古GDP的含金量是20.04%在全国排名中倒数第一,这一排名前三位的是北京、上海和安徽。而世界其他国家人均可支配收入占人均GDP的75%。由此可以得出内蒙古经济的快速增长对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是缓慢的。

人力资本投资对经济发展的作用

20世纪60年代,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舒尔茨提出了人力资本理论,他认为资本的概念应包括人和物两个方面,即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人力资本与物资资本是相对而言的,是指凝聚在劳动者身上的知识和技能可以在生产过程中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促进经济的增长。他曾估算,物力投资每增加4.5倍,利润相应增加3.5倍,而人力投资每增加3.5倍,利润将增加17.5倍。

1.内蒙古人力资本现状

但是,目前内蒙古人力资本紧缺,经济发展对高水平专业技术人才和高素质人才的需求迫切,如表2所示:与这些经济发达地区相比,北京的从业人员占37%,其中从业占3.38%,上海大专及大专以上学历人员和研究生及以上学历人员的比值分别是31.3%、2.02%。而内蒙古的这两个比值分别是8.2%和0.05%。如此大的悬殊与内蒙古目前高速发展的经济形势严重不符,制约着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根据1990-2008年相关数据的测算,内蒙古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呈波浪式下降趋势,平均年贡献率仅为8.34%。这说明内蒙古经济增长是以物质资本投入为主,人力资本存量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很小。

2.人力资本投资对经济发展的作用

人力资本是指存在于人体之中,后天形成的具有经济价值的知识、技术、能力和健康等质量因素之和。一是人力资本含量的提高,及劳动者知识、技能、能力的提高将直接促使劳动者本身劳动效率的提高。二是人作为整个生产过程中唯一能动的要素,其人力资本含量的提高会促使物质生产要素使用效率的改进与提高。三是人力资本含量的提高将有助于提高劳动者管理水平,进而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四是由于人力资本存在外部性和扩张性(随着知识存量的增长其所蕴含的生产能力将呈现倍增的扩张趋势或质的飞跃),人力资本存量的提高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呈现出收益率递增的特性。

(1)促进生产领域科技创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技术进步成为经济增长的“引擎”,而科学技术的进步最终都要通过人的素质提高来实现,也即靠人力资本的不断积累来完成。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尤其是在知识经济时代,任何企业要想在经济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永葆活力,就必须具备不断创新的能力。创新由很多因素决定,但是真正起主导作用的、最根本的因素是人力资本水平,即企业的从业人员拥有较高的文化素质,技术水平才能够真正为产业的创新发展寻得出路。

(2)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产业结构调整直观上表现为生产要素在三次产业、部门、区域等层面的重新配置过程,是生产要素在部门间配置不合理趋向合理的过程,实现形式是产业间要素的转移。通俗的说它包括物质资本转移和人力资本转移两方面。一般来说,物质资本的转移是较为容易的,只要资金充足,新设备、新技术等物质资本都很容易转移。但操作这些新设备、运用这些新技术的劳动者,却不能马上培养出来,他需要长时间的积累。即产业结构的升级首先是人力资本的升级,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再向第三产业转移,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是人力资本升级的过程,也是对人力资本长期投资的过程。因此,人力资本投资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是产业结构调整的关键。

(3)增加人民收入。人力资本水平的整体提高可以促进人民收入的增加。从个体人力资本水平来看,个人的人力资本积累越高,所从事工种的技术含量就越高,因此获得的工资收益就越高。从整体人力资本水平来说,如果某个行业或某个地区其整体人力资本水平很高,其生产效率就高,整个行业或整个地区的的产量或生产总值就高,自然的这个行业或地区人员的收入水平就高。根据测算:内蒙古城镇人均教育支出每增加l元,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就会增加10.07元;农牧民人均教育支出每增加1元,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增加5.01元。而居民平均受教育年限每增加l年,居民人均收入就会增加478.03元。

因此,受教育程度是影响内蒙古区居民收入的重要因素之一。这充分说明,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和先进生产力的发展,原来低水平的人力资本积累已难以满足内蒙古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的迫切需要,尤其是近几年,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迅速扩张,对高素质高水平人才需求急剧增加,使收入对人力资本的依赖性增强。3.加大高等教育投资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人力资本水平的提高是通过人力资本投资完成的,人力资本投资的方式很多,主要包括正规教育、在职培训、健康保健以及迁移等。其中教育投资是人力资本投资最基本的方式。教育投资是指以一定的成本支出为代价来获得接受正规教育的机会。教育分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三个阶段。从表3中看到,具有大学及以上学历的劳动者80%以上分布在第三产业,具有小学学历的劳动者85%以上分布在第一产业,初中学历者60%以上集中在第一产业,高中学历50%以上集中在第三产业。由此我们得出,产业层次越高对劳动者的学历要求就越高,技术含量越高对劳动者的专业素质要求就越高。因此,内蒙古经济要改变目前粗放式的经济增长模式,要提高产业的创新能力,要促进产业结构升级、要增加人民的收入就必须对人力资本进行投资,大力发展高等教育。内蒙古高等教育要发展,教育经费问题是首要解决的问题,加之内蒙古教育基础薄弱,教育经费紧缺一直是高等教育发展的瓶颈。根据教育经济学理论,合理的高等教育经费来源结构能在很大程度上缓解高等教育经费危机。下面我们从高等教育经费来源结构的角度,对内蒙古高等教育经费问题展开研究。

扩大内蒙古高等教育投资的对策建议

1.加强政府投资

根据《教育法》(1995年)规定,各级人民政府教育财政拨款的增长应当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在第三章的分析中,内蒙古教育经费的绝对数额都在不同程度的增长,无论是教育总经费还是生均教育经费,或是生均事业费中的个人经费和公用经费都在增长。现在对相对数值进行比较:

(1)教育财政性拨款与政府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情况如图3:从2002年到2006年内蒙古财政性教育经费增长远远低于政府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2007年和2010年财政性教育经费增长高于政府经常性收入增长,但2008年和2009年又有所下降,这说明政府对高等教育的支出存在波动性。而GDP的增长速度始终保持在20%-30%之间。

(2)教育支出占GDP的比重(如表4)。厉以宁曾利用38个市场经济国家的历史数据建立国际比较模型,计算出人均GDP达到不同数值其教育经费应该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及增长系数。当国民收入增加到14000亿元时,教育经费占国民收入的比值应该达到6.27%,国民收入每增加1个百分点,教育经费相应增加1.14个百分点。2011年内蒙古生产总值刚好达到14246.11亿元,但是教育支出占GDP的比重却只有2.8%(如表4),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内蒙古财政对高等教育的支出较低,而这一比例与世界其他国家5%-6%的比值相比也相差很远。

2.扩大社会捐赠范围

社会捐赠作为目前高等教育经费来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巨大的潜力,所以我们应该积极鼓励社会捐赠,使得社会捐赠能够在高等教育的发展中起到真正的作用。

(1)培养社会捐赠文化形成。我们要培养社会捐赠文化的形成。首先,我们要在全社会培养广大群众的社会责任感与社会使命感,让群众意识到公益性捐赠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而不是有钱人的专利,从而转变群众的捐赠理念。相比美国,每年数千亿美元的捐款中,有80%是个人捐款,其中70%来自普通人,2003年美国人均私人捐款为828.7美元。其次,要通过各种渠道加强社会捐赠的宣传工作,向公众介绍国外先进的捐赠理念,深化群众对教育捐赠重要性的了解和认同,逐渐提高全民捐赠意识。最后,要向社会大力宣传捐赠的相关优惠政策,让大众了解到社会捐赠不是无偿是可以互利的,从而提高广大群众捐赠的积极性,促进捐赠事业的发展。

(2)在高校建立专门的募捐机构。捐赠收入作为教育经费来源的重要补充渠道,应该受到高等学校的充分重视。首先,高校应该改变以往观念,从只会向政府部门跑项目跑拨款转变为向全社会寻求捐赠,意识到高等教育的发展不仅是政府的责任,而且是整个社会的责任和义务,社会的力量更加巨大。其次,高校要建立专门的募捐机构配备专业人员专门负责募捐筹集工作,并将募捐工作当成一项重要事业来做。在具体工作中,高校应学习和借鉴西方发达国家高校募捐的先进经验,制定严谨的募捐策划,对每个捐赠项目编写详细的计划书,以提高捐赠率。最后,建立规范化的捐赠管理机构,制定完善的捐赠管理制度,完善监督机制,确保捐赠资金使用的透明度,让捐赠者了解捐赠资金运作的整个过程,充分取得公众信任,从而促使高校社会捐赠的有效进行。

3.大力发挥校办产业和社会服务功能

充分发挥高等学校自身优势,加强高校与企业合作,增强高校自身创收能力。

(1)政府方面。内蒙古政府和相关主管部门应该加强引导,为高校与企业的广泛合作提供有力的外部环境和优惠政策,对不同形式的合作提供不同程度的税收减免政策,尽快扶持这种合作行为走上良性发展的轨道;尽快出台有关法律、法规,使双方合作规范化制度化,为双方顺利、有效的发展扫清道路;

(2)高校方面。高校应积极利用政府提供的优惠政策和宽松的外部环境,加强学校内部科研管理,开发科研项目不断积累自身科研实力,鼓励成果转化。高校应该建立自己专门的科研商业部门,专门负责知识产权保护与科研成果转化等事务。其功能主要包括:一是面向社会提供专业咨询和技术支持,主动寻求政府、企业以及非赢利机构进行合作等。二是代表大学与各种工商企业协商具体合作事宜并签订相关合同。三是向社会广泛大学的最新发明、科技成果等科研信息以吸引社会各组织投资。四是设立科研基金支持具有商业潜力但缺乏资金支持的项目,帮助研究者发现或评估其发明创造的市场环境和商业价值,与研究者一起制定商品化策略与途径,为科研转化提供商业平台。

(3)企业方面。企业与高校可以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高校作为高技术人才的培育基地,其雄厚的科研实力和人才储备为企业提供企业界把合作作为一种生产投入,它与高校之间的合作表现企业中能促进高科技的发展,从而给企业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但是在合作的整体方案设计中,必须坚持近远利益兼顾的原则,不能只热衷于急功近利的“短平快”项目,也应适当安排一些对企业今后发展具有战略意义的研究项目,防止短期行为。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里,大学与企业互惠互利的那种既经济又高效的科研合作形式,应该说是我国高校科研发展的方向。

作者:李姣李晶单位:内蒙古农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苏司兰能源天津有限公司北京分公司

上一篇:独立院校市场调研教课探析 下一篇:国内家庭教育投资的实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