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个人空间感的研究

时间:2022-10-14 11:11:48

大学生个人空间感的研究

【摘 要】通过对兰州大学榆中校区大学生进行观察和访谈法的研究总结大学生的落座规律来表明大学生的个人空间感。从整体的落座规律看有靠墙规则,但前疏后密规则却不显著,用图形表示的话就是一个封闭的U字形,各边人多,中间人少。男女生性别存在差异,其中选择靠前的女生比选择靠前的男生明显人数多,而选择靠后的男生比选择靠后的女生人多。希望文章能使读者意识个人空间感,并在现实生活中与人交流交往时注重自身及他人的个人空间的舒适度。

【关键词】大学生;个人空间

一、个人空间的需要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忽略一些简单却很普遍的事实,个人空间就是一个典型例子。相信每个人坐公交车是都会有以下的体验。在拥挤的公共汽车上,人们的个人空间很小,每个人的视线都是朝向窗外,彼此不得不通过躲避别人的视线和呼吸来表示与别人的距离,只有熟悉的人谈话时保持一定的目光接触。大学生在自习室里找座位时也有类似情况,每个人都尽量寻找让自己觉得舒服的座位,让自己周围的个人空间尽可能的大并不受干扰。而在这样一个寻找让自己舒服座位的过程中,就出现了一些落座规律。这些落座规律可以表明每个人对自己个人空间不受侵犯是如何保护的。此时人们即使相邻而坐,也不会构成对于别人自我空间的侵犯。因此,寻找自习座位时应该选择什么样的座位?应该与其他人保持多大的距离?这些都是在考虑个人空间时应考虑的问题。

二、已有的相关研究

本世纪六十年代,心理学家萨姆(R.Sommer),最早提出了个人空间(Personal Space)的概念。他认为,每个人的身体周围都存在着一个既可见又不可分的空间范围,对这一范围的侵犯和侵扰将会引起人的焦虑和不安,这个“神秘的气泡”随身体的移动而移动。这个我们不想被侵犯的范围就是个人空间。

自从20世纪60年代心理学家萨姆提出个人空间的概念以来,关于个人空间的研究就从来没有间断过,仅产生这一概念的30年间就有1000多项的研究成果被发表。

对此课题心理学家做了许多实验。值得一提的是爱德华・霍尔(E. T. Hall)的研究,他以动物的环境和行为的研究经验为基础提出了人的非程式空间这一概念,他明确地界定了人际空间距离的概念:指当人们进行交际的时候,双方所形成的物理上的空间距离,并根据人际间亲昵与疏远的程度区分了4 种个人空间的距离:亲密距离(0~18英寸),这是亲人、夫妻之间的沟通和交往距离;个人距离(1.5~4英寸),这是朋友之间的交往距离;社交距离(4~12英尺),这是彼此认识的人之间的交往距离;公众距离(12~25英尺),这是在正式场合、演讲或其他公共场合沟通时的人际距离。而吉福特(R.Gifford)和普赖斯(J. P rice)认为个人空间有两类:A 类个人空间和B 类个人空间。前者是客观的,从外部可测定的距离,可称作心理学家的个人空间;后者是主观经历的距离,是在社交中个人的感觉的距离。但不管怎样,人对空间大小的需求都受个人性别、特点、社会习惯、环境、文化诸因素的影响。

在影响个人空间圈的因素中,讨论较多的一个是性别因素,男女的性别差异在日常生活中是很明显的。

1985年研究者分别测量了埃及和美国大学生的个人空间圈的大小。研究发现:总体上埃及和美国男性之间只有少量差异;然而,与美国男性和女性以及埃及男性相比较,埃及女性,显示出了显著的差异:相对于女性朋友,埃及女性对男性朋友保持了非常远的距离。实际上,男性朋友几乎和男性陌生人一样被隔得很远(Jeffreyl・Sandersetal,1985)。

20 世纪80 年代,我国心理学家杨治良、 蒋、 孙荣根对160 名成年人(男女各半)所需空间的研究发现:成年人对个人空间都有一定的需求并且正前方要大于后方的距离,这种需求存在性别差异,即女性与男性接触所需空间圈大,而男性与女性接触所需空间圈小。顾凡(1993)通过对180 名大、中、小学生年龄、性别、个性对人际空间距离需求的影响做了进一步的探讨,发现:16 岁年龄组性别差异对人际空间距离需求有显著性影响,11 岁、21 岁年龄组则没有影响。葛国宏、章鹏程、赵小军(2009)对大学生的研究发现性别组合(男向男,男向女,女向男,女向女)对个人空间圈的作用不显著。王伟(2010)通过对大学生的研究发现,性别对个人空间距离所造成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徐树鹏和阎力(2011)亦研究了大学生,研究发现大学生的落座顺序不同;男生和女生各自群体内的落座顺序也不同,大学生前方的个人空间距离显著地大于后方的个人空间距离;男性大学生和女性大学生的前方个人空间距离和后方个人空间距离均无显著性差异。

如上述一些相关实证研究所示,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研究发现男女的个人空间存在不同,对个人空间的要求存在显著差异。但近年来的研究表明,男女性别对个人空间不存在显著差异。基于这样一个研究矛盾,笔者以兰州大学榆中校区大学生为研究对象,本文的一个目的旨在于检验这个矛盾是否适用于笔者的研究对象。

三、研究设想

如前人所述,个人空间圈像一个“气泡”一样环绕在我们周围,那这个气泡又会是一个什么形状?出于对上述问题的考虑,本研究拟通过观察法和访谈法,首先对兰州大学榆中校区学生在天山堂自习室选择座位情况进行观察,然后对20名榆中校区学生(不是前面观察的学生)选择自习座位情况访谈询问,再次对他们自习座位的选择位置进行整理统计,最后总结自习落座规律并对男女性别落座差异进行对比与可能原因的解释。笔者希望能通过本研究检验出男女性别对个人空间感是否存在差异,并探索个人空间对社会交往所产生的重大作用,为研究个人空间和人际距离提供帮助。

四、调查情况

(一)观察法

先用观察法,以了解大学生个人空间的规律,结合前人的研究加以分析,找出与前人研究的不同之处进行进一步的研究论证。

1.观察时间和地点

观察地点是榆中校区五楼的501、503和505三个自习室,三个自习室布局一摸一样,观察时间为第13周的周六与周日上午9点至12点。

2.观察工具及观察方式

观察记录表格为徒手绘制的一张要观察的自习教室的座位平面图,座位的排布情况和真实情境一样。

每隔半个小时记录一次教室里人员的落座情况,一共记录6次。具体记录方法是,9点的时候观察一次自习室内学生的落座情况,在模拟图对应的位置上画上1,表示第一批学生;9点半时观察一下新增人员的落座情况,在模拟图相应位置画上2,表示第二批学生;依次类推,记录6次。倘若没有新增学生,则不做记录。

(二)访谈法

采用访谈法,定性分析大学生的落座顺序是否有显著差异,男女性别之间是否有差异。20名被采访人员的选择通过熟人介绍经常在榆中校区天山堂上自习的大学生。20名大学生中,10名男生,10名女生。访谈问题为“请问你在教学楼天山堂的自习室里找座位时,一般选择什么地方的座位?”

(三)结果

1.观察法结果

研究揭示了几种个人空间规则。从整体的落座情况来看,可以看出两个规则:(1)靠墙规则,大学生被试观察整体的落座情况呈U字形分布,大多数学生均坐在靠墙的一侧,中间位置坐的人很少。(2)前疏后密规则,即整个教室后半部分坐的学生明显多于前半部分。从落座的先后顺序看,存在三个规则:(1)密度等分散性规则,即当教室的空间密度足够大时,被试会分散开来落座。(2)后方落座规则,即被试倾向于坐于他人的后方。(3)远离门规则,即被试倾向于不选或稍后才选靠近门的位置。

2.访谈法的结果

20名被访谈大学生中,5名大学生喜欢靠前的座位,其中1男4女;3名大学生选择中间座位,其中1男2女;5名被访者喜欢靠后的座位,其中3男2女;选择靠墙或远离门(因为被访者中大多数人既选择靠墙又选择远离门)的被访者有14名,其中8男6女;喜欢靠近门的有2名被访者,包括1男1女。从访谈结果可以总结出的落座规律有靠墙规则,但前疏后密规则却不显著,用图形表示的话就是一个封闭的U字形,各边人多,中间人少。在访谈结果中,最明显的是选择靠前的人数与靠后的人数相同,但又一点不同的即是:选择靠前的女生比选择靠前的男生明显人数多,而选择靠后的男生比选择靠后的女生人数多。

五、结果分析

在结果分析中,重点阐释为什么现在有人喜欢前排座位以及为什么女生选择前排座位。通过对被访者原因的询问,喜欢前排座位的原因只要有两个:(1)坐在前排座位方便出入。其中有一个A女生的补充回答是“一进去就能坐了,而且很安全,有踏实感”,笔者再追问这个回答的原因是什么,A便说不清楚原因,只说“一种感觉”。通过与A深入其他方面的聊天中,笔者归纳了原因,A不喜欢麻烦,她在寻找座位时便已清楚最简单的就是坐在前排,省去了寻找其他地方座位的麻烦,且在长期坐在前排的过程中A发现,坐在前排会被较少的打扰,即A所谓的“很安全”,久而久之,选择自习座位的惯习慢慢在A身上生成。(2)后排容易被情侣打扰,在20名访谈中有11名访谈者直接申明自己选择座位时会“很明智”地远离情侣。由于情侣不会喜欢坐在别人的前面,所以情侣一般在选择座位时亦会挑选后排座位,但恰恰他们坐在后排非常容易打扰到被人,从而侵扰了别人的个人空间,所以部分人选择远离情侣,部分人直接选择往前排寻找座位。

对于女生选择前排座位的一个突出原因是女生的个人空间比男生更易受到敏感刺激,更易觉得自己的个人空间被人侵扰了,访谈对象B女生对自己选择前排座位的原因解释是,“其他人喜欢坐后面,太吵,分散注意力,受影响,前排人少,可以集中注意力,且不想打破后排座位的格局,互相影响小一点”。根据笔者作为女生自己的经历也是如此,后排人一多自然产生的噪声也就多了,但在此种情况下,一般选择换座位的大多数是女生,男生则是会继续停在原位,任旁边有多大的声响,他也不会抬头看一眼。

不管对这些情况的解释原因到底是怎样的,大学生选择前排座位以及女生突出选择前排座位都是在特定的情况下,为了保护自己的个人空间而采取的相应的措施与对策。

六、结论

就兰州大学榆中校区大学生自习座位落座规律可以归结为以下这些:

从落座的先后顺序看,存在三个规则:(1)密度等分散性规则,即当教室的空间密度足够大时,被试会分散开来落座。(2)后方落座规则,即被试倾向于坐于他人的后方。(3)远离门规则,即被试倾向于不选或稍后才选靠近门的位置。

从整体的落座规律看有靠墙规则,但前疏后密规则却不显著,用图形表示的话就是一个封闭的U字形,各边人多,中间人少。男女生性别存在差异,其中选择靠前的女生比选择靠前的男生明显人数多,而选择靠后的男生比选择靠后的女生人数多。

对个人空间感的意识和个人空间的保护导致榆中校区大学生的自习座位落座规律,且由于女生个人空间感的敏感性和脆弱性,使得女生和男生在保护自身个人空间的方式上出现了差异。

参考文献

[1] 杨治良,蒋,孙荣根.成人个人空间圈的实验研究[J].心理科学通讯,1988.

[2] 顾凡.人际空间距离的实验研究[J].心理科学,1993 .

[3] 葛国宏,章鹏程,赵小军.大学生个人空间圈的实证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9.

[4] 王伟.大学生个人空间圈研究[J].青年研究,2010.

[5] 徐树鹏,阎力.大学生个人空间感的实证研究[J].教育理论研究,2011.

作者简介:徐静(1990- ),女,兰州大学哲学社会学院,硕士研究生。

上一篇:手机使用对大学生的影响分析 下一篇:基于人口变量对大学生职业兴趣决定因素的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