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手机的达尔文主义

时间:2022-10-14 11:00:57

国产手机的达尔文主义

一个手机厂商的移动互联本质,就是跟能够创新的人去合作。

国产手机品牌是否真正走上了崛起之路?

批评者的答案是,中国智能手机市场占有率虽然越来越高,但利润空间却越来越小,还应谨慎思考。另一种答案似乎更为令人兴奋,根据全球市场研究机构TrendForce调查报告显示,中国智能手机全球出货量逐年攀升,2013年全球占比将一举上升至34%,“Made in China”的表现已然越来越抢眼。

事实上,国产手机发展的十年间经历了三次浪潮,伴有两次大起大落。2005年,天后李玟劲歌热舞为波导代言,“手机中的战斗机”广告语席卷全国。这让我们记住了波导,也记下了国产手机的第一波浪潮。在2002年开始的这波浪潮中,波导、海信、夏新、科健、TCL成为了领头厂商。

此时,诺基亚、三星等国际巨头向国内手机市场发起多轮攻势,国内手机品牌市场份额被疯狂挤压,众多企业似乎都在一夜之间轰然崩塌。熊猫、科健、迪比特隐退江湖;TCL、波导、中兴、华为处境维艰;其余则步入山寨之路。

一年后,山寨手机在乱世中崛起,其背后的驱动者,就是曾经的“山寨鼻祖”联发科。这一年也被称为山寨手机“元年”。

联发科推出了Turnkey-Solution一站式解决方案,将芯片、软件平台和设计全部完成,手机厂商只需要购买屏幕、摄像头、外壳、键盘等简单零件就可以组装出一部手机。此时,它的客户已经囊括联想、中兴、华为等国内前十手机品牌商。

彼时,国内山寨手机出货量在2009年达到史无前例的1.45亿部。山寨手机的涌入,挤掉了手机市场的绝大部分利润。诺基亚、摩托罗拉、三星等国外手机厂商也加入到这场规模宏大的价格战中,不久,国产手机“低价策略”走到尽头。但令人欣喜的是,山寨厂商这时候已经渐渐占据半壁江山,并奠定了深圳手机产业链的基础。“那段时间是对中国手机贡献最大却又看不见的3~4年。”宇龙计算机通信科技(深圳)有限公司(下称酷派)副总裁苏进坦言。

1年后,国产手机战场发生了大逆转。是年,智能手机市场风生水起,安卓系统的盛行为国产手机带来了全新的发展机遇。来自市场调研机构易观国际的数据显示,截至2011年底,国产品牌整体市场份额为37.5%,而诺基亚、三星、LG和摩托罗拉四大国际品牌占比为41.5%,国产品牌在逐步赶超国际品牌市场份额。

这时候,“中华酷联”(联想、中兴、华为、酷派)等国内手机厂商踩准了节点,在竞争激烈的手机市场上开始稳住脚跟。苏进说:“对比来看, ‘中华酷联’只有酷派的主业是手机,以前是对技术的坚持,后来是对运营商趋势的把握,再后来是对智能手机核心的把握,现在则是对技术的把握,因此,酷派拿到了应该有的市场份额。”

技术为先

李强强:国产手机在功能机时代和智能机时代分别有两次崛起,这两次崛起的特征是否一样?

苏进:不一样。第二次崛起后,国产手机品牌不会再倒下去了。理由是,产业链、产业规模和产业转移都在最近这两年完成了,从产业分工来看,深圳形成了国内最全的产业链。

李强强:这种结果是偶然的吗?

苏进:不,这是必然,这是10多年拼过来的结果,也是技术的积累与沉淀。以前,手机厂商买个韩国设计方案就能赢得市场,现在已经完全不一样了,依靠技术的进步和积累,深圳成为世界手机之都,这一次即便不是“中华酷联”崛起,也会有其他人。

李强强:深圳成为全球手机产业中心,是否得益于“联发科模式”在前几年的积淀?

苏进:毫无疑问,在智能手机时代,联发科卷土重来了,虽然在艰苦挣扎,但是很多人仍然用它的方案,这是因为它的技术积累到位了。产业链是无形的,单个企业可能没落,但中国厂商的成功是不会没落下去的。

事实上,2012年以后,PC时代过去了,但并不意味着PC时代所开创的技术趋势停止了,这个市场反而发展得越来越充分了。我们对这个时代下了个定义,就是PMCC(personal mobile cloud computer),把移动和云服务都加进来了。

李强强:云计算大潮席卷之下,手机作为硬件的价值在下降,但作为服务、移动互联网入口的价值在上升,你怎么看这种趋势?

苏进:的确如此。不过硬件要加上引号,纯而又纯的硬件本身是我们的需要,没有附加值。在手机的硬件角色之外,其附加的服务价值才能提升。

李强强:百度、阿里巴巴等互联网公司推出智能手机产品,是否也是这种趋势的印证?你对互联网公司进军手机硬件市场持何种主张?

苏进:这还是一个技术驱动的事件。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会比较专业,互联网厂商做了一些尝试后,也会同意这个观点。当然,小米是另类,它实际上不是互联网厂商,而是新兴手机厂商,只是营销方式比较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应该合作、分享,一起来搞才能搞大。

大数据下的个性化

李强强:轻公司ZARA小批量、多批次的生产满足了个性化的需求,有人将ZARA模式奉为圭臬,认为这是C2B精神的彰显。ZARA能否星火燎原,改变制造业?

苏进:你提到的这事很有趣。ZARA能做到这一点是因为它的信息系统做的特别好,大数据用得好。在智能手机行业,对于手机公司来说,像ZARA一样生产个性化产品,已经不是问题了,因为每个手机已经是完全个性化的,当然大家还希望外观、硬件配置更合乎自己的需求,这是完成大的个性化需求基础上,再进一步的细分。我们向快公司学习的是在大数据利用上,如何让个性化做得更不一样。

李强强:ZARA模式对大数据利用很充分,另外,它还代表了新生产方式对工厂流水线制造模式的瓦解。

苏进:其实这是一种变形,这个事情不是现在发生的。2000年之前,工厂生产基本上都是流水线,但2000年以后,工厂生产有了工作组制。把原来80个工人的生产线拆成5~6个十几个人的小组,每个人干3~5项工作,而不是一个工作。这可以更加高度定制化完成一笔订单,然后迅速转换。

这是一项巨大挑战。ZARA是低复杂度的高度可工业化产品,而手机复杂度高,元器件多,标准化定制难度高,不能出现跟ZARA一样百花齐放。

从性质上说,酷派和ZARA已经走到一样的路上。酷派一年可以提供50~60款机型,但是我们不希望硬件个性化,而是更多的软件、互联网服务个性化,这一点,业界领先者苹果已经做出了表率。随着技术的成熟,品牌知名度增加,平台化策略的增加,我相信酷派也能走到这一步。

“3V”生态

李强强:从白牌机时代开始,自主品牌手机就是廉价产品的代名词。一旦企业品牌陷入低价怪圈,很难扭转。很多人讲,酷派品牌知名度足够,但品牌美誉度缺乏。你怎么看这一问题?

苏进:酷派主要是拥抱互联网做品牌转型。只有通过跟互联网各环节捆绑,才能带来品牌认知度的不同。对于品牌美誉度、高端与否,酷派并不保持一种必然性态度。酷派更看重的是把整个社会的智能化水平、生产力水平、信息化水平提高一个台阶。跟运营商合作就是看中运营商智能手机推广得更快,对消费者有帮助。

这涉及到酷派的“3个V”理念。第一是微利化市场,要学会微利生存。ZARA平均售价是LV的1/3-1/5,年利润却是LV的好几倍。这在于ZARA对微利生存把握比较强,我们认为越多人用到越好。

酷派的美誉度从哪里来?就是用“互联网,大家一起来搞”的态度,跟消费者互动,不是简单在高端还是低端上制造品牌美誉度。

李强强:一个产业发展处于初级阶段时,垂直整合是一种捷径,你可以快速获得要素、掌控渠道。但是当这个产业发展到成熟阶段时,合理、清晰的产业分工可能更为重要。

苏进:你说的是一个生态问题。这是我们探讨的另一个V字:微生态。其实就是一个大生态环境形成了,如果企业想在里面玩得好,一定要有自己的微生态。苹果向前利用富士康,向后利用APP公司,就是它生态力量的强大。酷派也是一样,只不过我们是微生态。成熟的产业专业化分工更重要。

李强强:有人放豪言,在2~3年后,手机本身会完全免费,利润中心会快速向上下游分化。你认同吗?

苏进:现在就是免费的,企业跟运营商合作就是0元购机,只不过这种免费是有条件的,这由商业模式决定。单纯技术决定的话永远也不会免费。免费扩大化是一定会的,不光是运营商有套包,互联网厂商也可以有套包,兴许手机厂商也可以打包服务。这就讲到了我们另一个V:微创新。

李强强:苹果之后,颠覆式创新还有可能在手机行业上演吗?

苏进:苹果做的就是。但是它颠覆了吗?它只是颠覆了以前那种模式,大家都会跟着去学,颠覆到最后,我们还是本着微创新心态慢慢做。

李强强:颠覆式创新其实是微创新的加法或者乘法?

苏进:是微创新的加法,最后在一个时段表现出来的东西。当然,还有别人不创新的,所以微创新才有用。如果运营商说不用收费了,我的短信也免费了,就不成为竞争了。

积累的重要

李强强:苹果最新一季财报显示,其营收增速创下4年新低。很多人解读苹果走下神坛是必然的,你怎么看?

苏进:还是积累。之前,苹果把这个行业的很多积累都用上了自然能成功。现在它还在积累、创新,在行业里苹果还是值得学习的。不过学习之余,我们还应思考如何超越。移动互联网应该分享、合作,苹果基因却不是,他们还没学会共享,从创新和对整个产业的贡献来说,google要好很多。

李强强:苹果整合能力体现在整合消费者需求跟自己相匹配,google整合能力恐怕体现在产业端。

苏进:不光产业,我认为,苹果只是清楚了解作为消费者的人怎么看,google所了解的是作为人的人该怎么看。人性不仅是消费者的全部层面,人们还追求其他需求,这些都不是苹果能带来的,这方面google给我们很多帮助。

李强强:酷派最大的竞争对手是谁?

苏进:这要看不同阶段。我们永远都会说竞争先看自己,先把自己做的事情积累好,不管别人如何做。这个市场还很大,你去做就好了。

李强强:你认为智能手机市场已经呈现饱和状态了吗?“中华酷联”的竞争目前是不是一种零和博弈?

苏进:没有,还是处在把这块蛋糕做大的状态。事实上,没做到人人皆有手机,就没到顶端,即便做到人人皆有手机了,也还没到顶,因为前面的人该换机了。我认为只要投入到没有替代品的行业,这行业就没有枯竭。

李强强:从酷派的发展阶段看,全球化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吗?

苏进:重要。酷派联合Metro PCS在美国正式了一款LTE 4G手机。销量已经超过百万部。酷派一定会“走出去”,前提的是先把自己的积累做好了。

李强强:酷派喜欢大胆尝试,还是喜欢想好了再做?

苏进:两者都不完全是,酷派是技术化的企业,所以酷派也选择尝试。但是在技术发展上,我们认为不存在技术飞跃,都是积累的结果。

上一篇:大胖墩和大块头 下一篇:军事舞台上的新装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