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会计诚信建设任重道远

时间:2022-10-14 08:59:28

强化会计诚信建设任重道远

近年来,随着中外会计舞弊案件不断揭诸于世,人们对会计工作的真实性、有效性产生了疑虑,从而引发了对会计信息的信任危机。会计信息质量问题已成为严重制约与阻碍经济发展的一大瓶颈,加强会计诚信建设已刻不容缓。

一、会计失信的危害性

(一)严重破坏市场经济秩序

市场经济是一种信用经济,会计信用则是这根经济活动链条的基石,若没有了信用,市场经济形成的各类社会与经济关系就不能顺利建立起来,并无法持久维系。如果市场主体采取不诚信的手段,大量的会计资料失真虚假,不仅将直接影响国家的财税收入,造成各项经济指标失真,而且导致国家制定的经济政策法规与实际状况的背离,影响国家对宏观经济的有效调控和贯彻实施,从而危害市场经济秩序,导致严重的不公平竞争局面,破坏社会有限资源的合理配置,损害国家及社会公众利益,加剧组织、集团和部门间的信用危机。

(二)侵害会计资料使用者利益

随着市场投资主体的多元化,对于客观、准确提供会计资料,不仅是单位会计人员的权利和义务,且越来越广泛地影响到相关会计资料使用者。诸如政府、投资人、股东、债权人,他们投资的动因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公司对外所公布的有关财务信息和会计报表的可信性和真实性,而会计不诚信引发的会计信息失真,严重扭曲了公司实际财务状况及盈利能力,直接导致投资者的利益得不到保障,消减其投资关注热情,最终损害投资者利益。

(三)危及经营主体本身生存

市场是公正的。如若在没有自愿平等的前提下,失诚信,搞欺骗,只能自酿苦果,一败涂地,昔日巨头安然公司、世界通信的惨痛事实说明了一切。在我国,对上市公司披露的财务会计信息,只有8.45%的个人投资者认为可信,而所有的机构投资者都认为不完全可信。这反映出有些上市公司不惜以信用为代价,公然违背信用原则,不仅造成财务混乱,而且人为地丧失了“诚信”这一赖以生存发展的有限资源,使其步入“物择其流,适者竞存”的优胜劣汰生存法则之中,让市场逐出竞争的舞台。

二、会计失信的原因

(一)企业单位主观因素

1、集团经济利益使然。市场经济发展的一个基本目标就是追求利益的最大化。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人们的价值观念、思想意识日益多元化,利益取舍发生重大变化,引发了多领域道德冲突,致使市场主体的竞争与合作精神,在少数主体部门那里被扭曲,走上了唯利是图的道路,图谋攫取不义之财,做假账,编假报表,串通作弊,虚报利润,欺诈社会,严重损害国家和社会公众的利益。

2、企业经营管理不完善,财务规章制度不健全导致账实不符。表现在:企业内部经营管理混乱,账外资产、闲置资产、呆坏账现象严重,有账无物、有物无账,会计基础工作弱化。有些企业财务制度不健全,缺乏必要的财务监督,会计人员执行的内部监督职能形同虚设。

3、会计人员与审计人员的业务素质不尽如人意。表现在:我国在人事管理上还存在任人唯亲的情况,有的企业还沿用计划体制下的管理方法,致使素质差的下不去,素质高的上不来。部分会计人员和审计人员的素质低下、职业判断能力低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企业对财会人员的业务素质提高也不够重视。因而导致操作性、原理性错误。如乱用会计科目、随意改变账户对应关系,会计确认及计量工作混乱。

(二)社会性客观因素

1、制度不健全,监管措施滞后。

虽然近年来我国为规范市场运作,陆续出台或修改完善了不少法律法规,这些法规、制度和准则的出台,对遏制会计造假行为,保证会计信息质量,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从实际执行效果来看,仍存在着不少缺陷和漏洞,部分法规出台严重滞后于实践的发展,立法似乎更多地是被动、消极地“堵窟窿”,缺乏预见性和超前性。一些法律法规的条文较粗,可操作性不强且执行不力,特别突出地体现在对违法者打击制裁不力,违法者往往以接受行政处分代替承担刑事责任,以缴纳少量罚款代替没收全部非法所得等。这在客观上为虚假会计信息的滋长提供了温床。

2、会计管理体系与执法体系不统一。会计法中明文规定“国有企业、事业单位会计机构负责人、会计主管人员的任免应当经过主管单位同意,不得任意调动或撤换。”但是在执行中,国有基层企业大都实行法人代表负责制,中层管理人员由法人代表聘任。由于存在上述原因,约束了会计人员发挥会计监督作用,企业领导把会计当作“账房先生”,会计对领导的意图唯命是从,致使会计信息失真,欺骗了国家、欺骗了投资者和债权人。

3、会计工作社会监督体系不完善。目前企业的外部监督主要由企业主管部门实施,而主管部门往往从本部门利益出发,对所属企业采取保护主义,不能进行有效地监督。近几年来,我国的会计师事务所等社会中介机构有了一定发展,但其数量和质量与经济发展的要求相差甚远,有的还出具虚假的验证报告,尚未形成一个有效的会计社会监督体系。

三、强化会计诚信建设任重道远

(一)加大宣传教育力度是治理会计失信促进诚信建设的有效途径。诚信应该是社会的诚信,它包含社会关系的各个方面和环节,既有自然人的行为,又有法人组织行为,遵循诚信规则,接受诚信教育,在一定范围内应是每个完全责任能力人的行为准则,是形成相互依存的纽带,缺之,其继承性或确不持久、不延伸。因此,我们都有义务率先身体力行,对企业主体而言,把树立和倡导诚信的经营理念,作为企业发展和约束自身经济行为的准则。此外,要发挥社会舆论的监督作用,包括发挥媒体作用,广泛宣传诚信思想,使全社会都认识到诚信的重要性,强化“诚信光荣、失信可耻”的观念,营造“诚信者受尊重,不诚信者遭鄙视”的社会氛围。只有所有市场参与者都弘扬诚信为本,操守为重的道德风范,才能有效防范会计不诚信行为的发生。

(二)进一步完善会计监督约束机制,强化执法力度。

1、建立以强化内部管理为中心的会计管理体系,制定财务监察及内部稽核制度。完善企业内部会计制度,严格会计核算的基本程序,健全各种财产物资、财务收支的审批制度,为提供真实的会计信息奠定一个良好的会计基础。建立总会计师制度,从组织上为发挥会计反映、控制作用创造条件。

2、充分发挥社会中介机构的职能作用,健全社会监督体系,大力发展注册会计师审计事业,全面推行企业财务会计报表审计鉴证制度,凡未经审计鉴证的报表不具有法律效力。同时应加强对注册会计师法律责任监督,促使注册会计师努力提高职业道德水平和业务素质,明确注册会计师对会计信息审查鉴证的法律责任,对不负责或违反职业道德的注册会计师要制定具体的处罚措施。

3、对来自社会各方面的对会计违法行为的举报,财政、税收、审计、人民银行、证券监管等部门应依法对有关单位的会计资料和举报人检举的会计违法行为进行监督检查。对伪造、变造会计凭证、账簿、报表和其他会计资料,或者利用虚假的凭证、账表进行偷税、漏税,损害国家、公众利益的行为必须承担法律责任,同时加强对《会计法》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对那些严重违反《会计法》使会计核算不真实的当事人、责任人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三)建立有效的内控制度,强化会计基础工作是治理会计失信有效机制。

内部控制制度是现代企业管理的一项重要制度,也是企业内部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的基本规范,一套完善规范的内控体系,能有效起到保护企业资产的安全完整,保证会计资料的真实、合法。因此,要严格贯彻执行《会计基础工作规范》,使日常会计业务处理及会计档案管理的每一个环节都努力达到标准规范的要求,制定会计人员岗位责任制,使之分工科学合理,职责分明。同时,要积极开展会计职业道德达标活动,使其经常化制度化,促进会计行为的规范化,提高会计职业道德水平,培养会计人员职业道德情感,树立会计职业道德信念,引导会计队伍自我修养提升,将法律的外在约束和道德的内在约束结合起来,共筑法律和道德的防线。

(四)加大对会计失信行为的处罚力度是治理会计失信重要保障。

要结合我国实际情况,修改、完善相关法律和规章,加大对造假失信者的处罚力度,使其造假的预期成本大于其造假的收益;对外提供虚假会计信息而给投资者、债权人等使用者导致决策失误并造成损失的,应承担民事赔偿责任,情节严重的还要追究刑事责任,使造假者无利可图,从根本上遏制操纵会计信息行为的发生。整治会计失信,规范会计行为,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在对相关会计人员、有关企业领导及会计主体进行惩处的同时,应进一步加大社会中介机构的整治和规范,强化行业自律性监督体系,加强执业质量的监督检查,对其出具不真实、违背审计准则的审计报告,要受到严厉的惩罚并对会计信息使用者遭受的损失进行赔偿。

(五)切实履行单位责任主体职责,维护会计人员利益是治理会计失信重要补充。

应该看到,现实中由于会计人员业务素质低劣和道德风险诱导的会计信息失真现象并非为主流,更多的却是在单位负责人授意下被动造假而失真、失信。因此,今后一时期要在通过加强会计基础工作,整顿会计工作秩序,加大治理核算不规范、账外经营等会计信息失真现象的力度。同时,进一步在立法上完善制度建设,切实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及其监管,使会计人员能挺直腰干自觉抵制会计不诚信行为,敢于对做假账行为说“不”,从而保持良好的会计职业操守,真正做到以“诚信”为安身立命之本,以“不做假账”为道德准绳,赢取失去的“会计诚信”。

(作者单位:江西省银海棉麻有限公司)

上一篇: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探析 下一篇:文明审计绝不是口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