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并发血管性迷走反射的原因及护理

时间:2022-10-14 08:10:25

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并发血管性迷走反射的原因及护理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2000年1月~2005年5月在我院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患者317例,其中11例发生了血管性迷走反射,发生率3.6%。男4例,女7例,年龄35~70岁。其中稳定心绞痛6例,不稳定心绞痛2例,急性心肌梗死恢复期3例。均行择期手术,其中有4例发生于手术中穿刺时,有7例发生于手术后拔出鞘管时。

治疗方法:患者均经股动脉穿刺置管,按标准方法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拔出鞘管,手压止血,加压包扎,卧床,肢体制动24小时。

血管性迷走反射的表现:突然出现的恶心、呕吐、大汗、面色苍白。检查可见心率减慢,血压下降。心电监护可见窦性心动过缓,交界性心率,房室传导阻滞。

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并发血管性迷走发射的原因及处理:原因:血管性迷走反射常发生于动脉插管或拔管的过程,因股动脉壁分布着大量的神经末梢,这些神经末梢是一种压力感受器,它们与颈动脉窦处的感觉器一样对各种机械刺激敏感,受到刺激时可诱发全身性迷走神经兴奋症状,其中以血压下降、心率减慢表现为主,腹股沟区皮肤等皮下组织感觉神经分布丰富,对疼痛刺激也特别敏感。如果在操作中局部麻醉不当,或操作手法过于粗暴,也可以诱发迷走神经反射。

处理:①其中4例发生于术中进行股动脉穿刺时,患者在进行股动脉穿刺时紧张,在局部麻醉时而诱发血管性迷走反射,症状均较轻,患者主要表现为出冷汗,面色苍白,血压均在(90~80)/(60~50)mmHg波动,心率在50次/分左右波动。处理:加快补液速度,以扩充其血容量。安抚病人紧张情绪,嘱其张口呼吸,转移其注意力。以上4例均缓解。②其中7例发生于术后拔除鞘管时,由于对血管的加压而导致血管性迷走反射,表现为心率35~50次/分,血压80/60mmHg左右,面色苍白,出冷汗,有1例小便失禁。处理:立即给予多巴胺10~20mg静脉注射,阿托品0.5g静脉注射,同时加快补液速度,使心率迅速恢复,血压回升。7例经相应处理均缓解。

护 理

尽管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是一项成熟的技术,但由于患者对其的认识不够,加之术中、术后一些操作技术的不规范,而出现一些不良反应。通过对术中、术后并发血管性迷走反射的观察与处理,规范了各种操作,查明了原因,对以后的工作有较大的帮助。

在术前1天进行健康宣教,讲明术中的情况,利用示意图,让患者从心理上接受。给患者讲解整个过程的感受,并让做过介入治疗的患者现身讲解整个过程中的感受,消除患者的紧张情绪,解除对该手术的恐惧。

术前可进半流食,保证血容量充足。

术前半小时给予安定10mg肌注,以利患者情绪稳定。

术前建立一条通畅的静脉通道,以利于及时用药。术中输液速度应保持在50~60滴/分。

给予心电、血压监测,以便及时发现病情变化。

压迫止血时开始稍用力,尤其对肥胖患者,以能够触到同侧足背动脉微弱波动为度,5分钟后逐渐减力,10~15分钟后稍加用力即可。

准备好抢救用物,术前备好多巴胺、阿托品等,必要时抽注射器内备用。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必要时给予氧气吸入。

通过对血管性迷走反射的原因的分析和给与相应的护理,使我们提前针对病因给与处理,积极观察及早预防。2005年6月~2006年6月79例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患者均未出现血管性迷走反射。

参考文献

1俞梦越,高润霖,陈纪林,等.择期冠状动脉介入治疗2868例并发症分析.中华内科杂志,2003,42(8):550~553

2陈练,智光,等.心血管病床旁操作技术.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100~104

上一篇:润兴牌手消毒剂消毒效果监测 下一篇:浅谈整体护理中护士与患儿家长的有效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