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项目审批改革 优化投资环境

时间:2022-10-14 08:09:17

深化项目审批改革 优化投资环境

深化项目审批改革是提升营商环境、加快项目建设、促进转型升级、增强发展活力的当务之急。应根据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要求,借鉴先进地区做法,结合江苏实际,多管齐下深化项目审批改革。

还权于企业,实行备案准入

对企业投资项目,尽可能取消核准审批,实行备案管理制度,主动还权于企业,真正减轻企业负担,让企业少跑路就能办好事,不求人就能办成事。

推行备案管理。在管理权限内,取消项目用地产业发展核准;将非公共资源开发利用项目(含境外投资项目)一律改为备案管理,放宽企业投资项目准入,建立以备案制为主的企业投资管理制度。

简化备案手续。取消企业投资项目备案手续中的“资金来源证明”事项;推行网上在线备案,利用政务信息共享平台实现工商、国土、环保、住建等部门项目信息的互联互通,并进行项目备案与立项阶段其他审批事项的并联办理。

提高备案效率。对所有项目备案申请,备案机关应当在5个工作日内以文件形式告知企业;对备案内容发生重大变化的项目(建设规模或投资规模的变化幅度在20%以上或项目建设单位、建设地址、主要建设内容发生变更等),通过网上备案系统办理变更手续。

赋权于市场,通过竞争配置资源

竞争性配置公共资源开发利用项目,采取公开招标等市场竞争方式选择投资主体,为民间资本进入相关行业和领域创造条件。

交通方面:以企业资信、资源利用效益等作为竞争条件,对铁路、轨道交通、公路和港口码头等项目实行竞争性配置,通过特许经营权招标方式选择项目投资主体。

能源方面:对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天然气等发电项目,根据专项规划、建设条件落实、能源建设需求等情况,将环保排放、用地规模、建设工期、投资概算、单位能耗、上网电价、服务价格等作为主要竞争条件,通过特许经营权招标等竞争性方式选择项目投资主体。

市政方面:按照分级管理的原则,依据专项建设规划,将产品价格和服务质量作为主要竞争条件,对城市水厂、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等市政公用设施,采取BOT(建设―经营―移交)、BT(建设―移交)、PPP(公私合作)等方式选择投资主体。

减权于部门,精简审批事项

“官省则事省,事省则人清”。缩减、合并或简化政府部门的审批事项,是“官省”、“事省”、“人清”的重要保证,是让政府和企业都“轻松又省事”的前提。

清理无法律法规依据的审批事项。如取消部分项目的电子报批指标校核、日照分析校核、节能评估、用地预审、矿产压覆矿审批、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抗震设防、水土保持、交通影响评价、水利工程开工审批等事项。

调整优化有法律法规依据但审批范围过宽或流程设置不合理的审批条件。如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防雷装置设计审核、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等事项进行合理归置;实行环评分类管理,简化建设项目环评内容和形式。

合并报批办理事项。如合并审查修建详规与建筑设计方案、同步审查工程规划许可证与人防工程设计、合并办理选址意见书与建设用地规划许可,将施工与监理合同备案、保函备案和安全措施备案纳入施工许可合并办理。

细化管理规范和技术标准,最大限度地减少自由裁量权。如完善规划许可审批公示制度,明确将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中项目地块的规划条件与拟批准的项目规划内容在规划批前公示中一并公示;加快推进验收事项标准化。

推进审批制度改革创新。如不再以规划部门许可或批准文件作为建设工程消防设计审核和审核备案前置;对以中介技术服务成果为审批条件的项目,试行“形式审查制”;创新实施基坑基础与主体分开单独报建,为基坑基础先行施工创造条件;实行容缺预审受理,对部分未能完善国土、规划前期手续而无法按法律法规要求办理施工许可的重点工程,实行质量安全监督提前介入等。

分权于中介,剥离技术审查

分离技术性审查与行政性审批,推进技术审查市场化,提高项目审批效率。行政部门只负责程序性审批,项目节能评审、环评、方案论证、施工图、消防设计、质检和验收等技术性审查工作交由有资质的合法中介机构承担。

大力培育中介服务市场。建立健全项目投资建设中介(技术)机构的服务目录和市场网络体系,搭建公开、公平、规范的竞争择优平台,推进中介(技术)服务市场化、规范化、诚信化发展。

加快培育和发展中介(技术)机构。引进国内外优质的中介(技术)机构落户,形成动态的中介(技术)服务供应商库,建立自主择优选择中介(技术)服务机制,完善退出机制,支持鼓励优秀中介(技术)机构做大做强。

加强中介(技术)机构规范管理。健全资质监管机制,强化监督考核,提高中介服务行业自律能力及其服务时效。建立中介(技术)服务管理联动机制,全面推行中介(技术)机构服务资质和服务事项的社会公示承诺制度。

统权于平台,重构审批流程

加快审批中心、属地服务及网上办事三大平台的内涵建设,重新梳理、合理配置行政审批服务职能,统整审批关键环节,完善服务制度机制,提升行政审批效能。

充分发挥行政(审批)服务中心平台统筹协调、整合联动的功能,推进串联审批向同步办理、集中审理、并联审批转变,完善项目审批代办、服务机制,整合优化审批流程。按立项设计、施工许可和竣工验收三阶段统整项目投资建设审批流程,实行“并联办理、信息共享、限时办结”,最大限度压减项目落地、建设和验收时间;严格梳理投资建设收费,取消不合理收费,明晰收费事项范围,简化收费手续,节约投资成本,提高投资效率。

加快完善集信息公开、网上办理、便民服务、电子监察于一体的网上办事平台。推进网上咨询服务综合平台建设,加强审批服务指引。推进网上投资建设审批功能模块优化,尽快实现审批事项网上申请、网上办理。推进项目审批信息网上互认共享,促进线上线下协同审批,推动各级实体性行政办事大厅功能向网上办事平台迁移。推进网上审批系统与电子监察系统的对接和整合,实现行政审批与技术服务的实时监督、全程跟踪、及时预警和反馈,不断提高网上审批水平。

大力推进向下级政府简政放权,建立健全属地服务综合服务平台,尽可能做到“属地事属地办结”。对可由市级部门实施也可由区、镇(街道)、园区实施的审批服务事项,按照方便申请人、便于监管的原则,依法下放或委托授权给基层综合服务平台实施,努力提供高效便捷的投资建设管理服务。

放权于社会,强化监管保障

加大宣传教育力度,畅通并拓宽部门联动、群众参与、行业自律、舆论引导的渠道,着力构建开放公平、规范有序、服务高效、监管有力的新型项目审批管理体制。

加强社会监督和信用监管。加大信息公开力度,有序开展网上评议活动,广泛地听取社情民意,积极受理社会公众对投资建设活动中违法违规行为的举报和投诉,及时处置违法违规行为并向社会公布结果,并对投诉人予以一定奖励。整合筛选社会信息资源,加快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对相关企业、中介机构和从业人员在项目投资建设活动中的违法违规行为、质量低劣服务行为进行记录、收集、整理、归档、公示,作为信用体系建设内容,形成“一处失信违法、处处预警惩戒”的信用监管机制,使其自觉遵纪守法、履行义务、承担责任。

加强事中事后和联动监管。针对审批改革带来的变化和经济社会发展新的要求,及时制定完善改革后续的监管配套措施,科学界定部门监管职责,避免“以批代管”、“只批不管”、“批了才管”的现象,形成“谁审批、谁监管”、行业归口管理“一管到底”和社会全程参与的事中事后监督格局,实现审批许可和监管工作的有机统一。针对项目审批监管各自为政、九龙治水的问题,推进多层次多渠道的监管执法合作,建立相关部门和社会之间监管执法联动机制,增强联合执法的协同能力,形成分工明确、沟通顺畅、资源共享、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

加强督导评估和考核问责。市机构编制部门组织社会各方力量,对各审批部门的审批办事效率和服务水平,每年进行一次全面评估,并适时开展专项评估,重点分析单项审批的办理时间和项目并联办理的自然时间,并在审批部门范围内进行内部情况通报,总结经验,查找不足,督促整改。监察部门将审批部门的工作情况纳入行政效能监察范围,并依托市行政审批监察系统,实时在线监督项目审批进程,督促相关部门按规定时限要求完成审批任务,对违规、超时审批等行为进行查处。

(作者系中共常州市委副秘书长,江苏理工学院兼职教授)

上一篇:探析我国金融业混业经营的模式选择 下一篇:独立学院经济与管理实验教学中心建设探索与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