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尝试成功”实践生物新课标

时间:2022-10-14 07:28:08

以“尝试成功”实践生物新课标

摘 要: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新课程改革中如何让主体在生物学习中获得积极的发展,关键是主体所参与的活动以及主体在活动中的表现和生物教师的引导作用,本文的“尝试成功”教学模式就是以上教育理念的实践延伸与再创造。

关键词:生物新课程;尝试成功;主体;角色转变;教师要求

中图分类号:G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04-036-2

教学模式是在教学实践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一整套用于组织和设计教学活动的方法论体系。它由教育主题、功能目标、结构程序及操作要领构成,其内在结构是对影响教学目标达成的教学活动诸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的规律性揭示。本文结合几年来新课改的教学实践,对新课改中运用“尝试成功”教学模式开展教学谈一些看法和体会。

一、新课改中如何理解“尝试成功”模式的本质与特征

“尝试成功”教学本质是一种倡导“以尝试促成功”的基础教学理念,以弘扬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创造性和发展其各方面素质为目的的教学方式。巴尔扎克说过:“容易成功和难于成功同样能刺激人的欲望。”课堂内外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各种尝试活动,不仅使学生的主体性得以发挥,突出了对主体意识发展的追求,而且,由于尝试到成功过程中教与学内容的丰富性,可促使学生各方面素质得以培养和提高,符合生物新课改突出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精神。

特点之一:“尝试成功”教学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师生互动互惠的教学。在教学活动前,生物教师要根据学生、教学的特点及生物教学的三维目标,进行课程设计、备案、确定尝试方法及过程;尝试活动中,对学生及时给予指导、暗示;尝试成功后,教师要指导学生总结升华。这样有助于克服尝试中的随意性。但尝试教学中的训练活动应体现为学生的需要,教师发挥的主导作用也应以最大程度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为前提。

特点之二:“尝试成功”教学是由各种外显活动与内隐活动相结合的教学。尝试的全过程不应单纯局限于学生的外显活动,如实验操作、探究等,还必须关注学生的内隐活动,如观察学生的思维反应、情绪再现等,并把两者统一起来,这样能促使内外活动及时转化,使学生通过尝试掌握技能,训练了思维。

二、“尝试成功”教学对生物课堂的要求

“尝试成功”教学的基本过程是“先试后导,先练后讲”。其步骤为:尝试自学――出示尝试任务――学生讨论――尝试练习――教师讲解――成功重演。其过程构建为尝试性实践活动,但离不开教师的精心策划。教师在其间发挥的主要功能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创造学生主体尝试的情境。提出尝试学习中要解决的问题,使学生明确学习的目的意义。亮出观点后可由学生自学。学生有什么问题和要求可向教师反映;学生之间也可以互相交流和帮助;教师在这个阶段要密切注意学生情况,以便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教学。很多时候,精彩的导言能一下子吸引住学生,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助于维持课堂纪律。如果这节课需要用到挂图、模型、标本、课件等,在这个阶段就可以展示出来,以便学生参考;如果有板书,也在这个阶段展示出来。板书要写得简单明了,象一些箭头图、括号图,最好还有点趣味性。写板书的方法可多样,有时可先只写一部分,另一部分在第二阶段边讲边写。

2.有效地推动尝试学习活动的进展。在活动中鼓励学生去尝试,了解学生尝试学习的实际进展,观察学生学习活动表现。在尝试学习中,根据不同的对象,引导他们在好奇中达到目标,体验成功的喜悦,逐步发展学生的知识能力觉悟素质。当前新教材内容多样,知识点全面,大量前沿问题、常见问题的列出为丰富课堂活动提供了素材。笔者在必修1《细胞膜――系统的边界》一节教学时,把第三章和第四章内容进行整合,采用提问法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具体做法如下:

(1)科学家在实验中发现:脂溶性物质极易通过细胞膜,并且细胞膜很容易被脂溶性溶剂所溶解。你认为,这一事实说明细胞膜的组成成分中应有哪些物质?(2)科学研究发现:细胞膜易被蛋白酶水解,说明细胞膜的组成成分中有什么物质?在学生讨论得出结论后我又设计了第三个问题:(3)细胞膜中只有这两种物质吗?引导学生阅读小资料的相关内容。学生立即形成了细胞膜上有蛋白质、脂类和糖这三种物质的科学结论。在课堂上学生讨论热烈、气氛活跃,学得很轻松。教师讲得也很少,应该说是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完成了相对枯燥的教学内容。在接下来讲述细胞膜的空间结构时,首先向学生发问:组成细胞膜的三种物质是如何排布的?学生一时无法结出答案,但也激发了学生更为强烈的探索欲望,紧接着我又提供事实。(4)1925年Gorter Grendel用丙酮提取了红细胞膜的磷脂,并将它在空气―水界面上展开,发现这片油脂层的面积相当于原来红细胞膜表面积的2倍.可以得出什么结论?为什么?通过对问题4的分析讨论,学生形成了磷脂分子在膜上成双层排布的结论。学生在这一探究过程中既获得了知识,又学会了对某些具体问题的分析研究的方式方法,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接着我又向学生提出第5个问题:(5)蛋白质和糖类物质在膜上又是如何分布的?问题提出的同时出示细胞膜的模型和结构模式图(必修1P68),让学生对照研究得出结论。科学、有目的、有步骤的尝试,可以引导学生深入探究问题,引发学生学习的好奇心,为课堂创造一个积极探索的环境,可促使尝试成功。

3.要组织学生集体总结成功经验。例如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的比较,减数分裂和有丝分裂的比较,生物新陈代谢类型的比较等;“学源于思,思源于疑”。还有要注意书本知识与日常生活的联系。比如吃咸菜为何感觉渴?海洋植物为何不“烧苗”等。通过讨论尝试学习过程中的得失,疏通思想,理清思路,进而实现经验概括,为获得更大成功奠定实践和理论基础。

三、“尝试成功”教学中生物教师的角色转换

“尝试成功”教学的组织、实施、指导要靠教师。“尝试学习”教学的全过程表明了教师角色的巨大变化,对教师角色定位已不再是准确、清晰和有条理的讲解,而是科学的富有艺术的引导。因此,教师完成由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转变,可以使现代教师以崭新的角色、优异的素质去推动“尝试成功”教学的顺利实施。

1.观念转换――教师实施“尝试成功”教学的前提条件。观念的转换是教育变革中最内在而具有前提意义的条件,也是适应新课改的必要条件。教师角色的全面转换应从教师思想观念的转换开始。

首先,要确立整体发展的学生观。“以尝试促成功”是“尝试成功”教学指导思想和实践的切入点,是其教学灵魂,因此,教师要确立学生素质整体发展的教学目标。“尝试成功”教学不仅要考虑学生认知水平应达到的程度,而且要考虑学生通过尝试获得知识与成功的全过程中,学生在价值观、态度情感等方面所发生的变化;不仅要关注学生在尝试学习中已达到的水准,而且要关注某一课学习的成功对他们未来发展会产生深刻影响的那些素质和能力。例如必修3在讲过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后加强远离珍爱生命的教育,可对学生价值观起到震撼性的教育效果。

其次,确立平等民主的师生观。人的发展从根本上说是主体性发展。教师应把教育重点放在尊重和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上。“尝试成功”教学正是为达到这―师生观所作的有益尝试。教师尚没有全面地教,学生先行尝试练习。学生在练习中不断提问,教师给予适当的引导,让其领悟,从而掌握正确的认知。教师应把每一堂课看作是师生共同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扩展新知识的过程。

2.能力转换――教师实施“尝试成功”教学的有力保障。教师必须打破“教材教参学生”这一沿袭多年的程序模式,从更高的层面和更广阔的视角把握教材,重新组合内容,将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有机地渗透到整个教学过程中,以获得“尝试成功”教学的新颖性和高效性。这就要求教师努力提高以下能力:

首先是使用、处理和变革教材的能力。面对新教材,教师也要经历一个改造加工进而转化为尝试的过程。在教学设计中,教师要根据“尝试成功”教学的要求优化构思和教材处理,设计能力型问题情境。其次是创造性地驾驭课堂的能力。尝试学习充满着探索过程,学生的探索过程不尽相同,教师必须要有灵活的应变能力,不为预先设计好的教案所左右,对于超出备课范围的意外迅速作出反应,因势利导,通过新的尝试获得所设计同等的或更高层次的成功。再次是组织管理的能力。尝试学习主要以学生为主体开展活动,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尝试途径的多样性、获得成功的多渠道……这一切打破了课堂教学中的一般主导性模式,这就要求教师掌握运用尝试学习的魅力而控制课堂的方法。最后是追求新知的能力。信息时代要求教师的大脑像一条生生不息的河流一样,筛滤旧有,活化新知,积淀素养。追求新知的途径是多种的,可以把培养自己的教育科研能力为主渠道。因为教育科研能力根源于教育实践,只有坚定的科研意识、正确的科研方法才是追求新知的具体表现。

3.方法转换――实施“尝试成功”教学的可靠保证。“尝试成功”教学并非排除传统的讲授法、练习法等方法,而是在教学新理念下注入新内涵。受教育者自身教学风格、教学条件和生源优劣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尝试成功”教学方法不必拘于一格。在浓郁的民主氛围下,教师可从正反两方面开展,一是正面引导,教师正确引导,学生循路探径,由“山重水复疑无路”到“柳暗花明又一村”,以尝试取得成功;二是反面探究,在失败的尝试后,让学生再次审视问题,重组眼前信息和已有知识,调整思路方法,重新试探而获得成功。教师在学生尝试过程中,要仔细观察,正确指导,使学生有充分的心力按照自己的兴趣和特长去发展个性。

新课程中高中生物结构模块式有了改变,但万变不离其宗。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尝试成功”教学迎合了新的教学理念,在新的环境下必将体现强大的生命力。只要生物教师能及时转换角色,以新观念为主导,以新方法为手段,定能创设和谐课堂、和谐师生关系,进而全面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能力素养。

[参考文献]

[1]卢晓中.比较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06).

上一篇:浅谈利用微波消解ICP-AES检测油漆中总铅含量 下一篇:浅谈锅炉压力容器的焊接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