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过节”应慎重

时间:2022-10-14 07:08:10

学校“过节”应慎重

目前,很多中小学动不动就搞个“艺术节”、“文化节”、“读书节”等,策划一个隆重的开幕式,校长、教师、学生发言,来一个大场面的“现场直播”,然后做一个新闻报道,美其名曰“校园素质教育”。

据笔者调查,很多学校的所谓“节”往往只重视形式,不注重实效。很多学校搞的首届“读书节”,无非就是在大会上通过说教让学生多读书,读好书,但从校长到教师,再从教师到学生,没有多少人俯下身子真正去读几本书。学校只是为了“过节”而“过节”,没有让学生理解读书的真正内涵,没有让学生去选择自己喜欢的书去读,失去了搞“读书节”的真正意义,活动也就成了走过场,最终流于形式。读书是一个长时间学习的过程,读书需要时间,更需要去吸收消化,而一个一周的“读书节”就能评出“先进个人”、“优秀集体”,未免急功近利了。这个“读书节”还没有搞出一个名堂来,那个“艺术节”又开幕了,学校忙于筹备,教师疲惫应付,学生穿梭其中。一个个的这个节那个节,隆重的开幕式结束了,师生也就没啥可做了,广大师生完全失去了“过节”的吸引力。

学校搞个“节日”,不仅能为师生提供展示自我的舞台,还能展示师生的良好精神风貌,提高学校的知名度。但是,搞“节”应该量力而行,注意量、度和层次的结合,学校“过节”是让学校的各项“节日”在良性循环中有序推进,不断提高,而不是为了“过节”而“过节”。那么应该怎样让学校的自主“节日”更有层次和水平呢?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一是要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计划。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做任何事情,都要事先谋划、准备。没有一个周密的工作计划,一项工作是做不好的。教育工作不同于其他工作,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搞一项活动的同时应该看到今后的发展趋向,不能一蹴而就,简单了事。学校“过节”,应该有头有尾,有始有终,要让一项活动真正贯彻到学校教育教学的主旋律中去。要结合学校的计划、根据教师的特长、选择学生的爱好而进行,而不是搞“一刀切”。要根据不同年级,做好详细而周全的计划,让“节日”在计划中有序推进。

二是各项“节日”应该与教育教学相结合。学校里自主搞的“节日”应该为教育教学服务,而不是脱离了教育教学的“节目演练”。有的学校搞“艺术节”,有的学生让家长或者请社会上的人为其做个作品,有的干脆到市场上买个成品,而学校在评奖的时候也没有认真筛选,让“造假”的学生获奖,一些亲手制作的作品反而没有获奖。这样不仅助长了不正之风,还让学生养成了不动脑、不动手的坏习惯。

三是切忌“节日”过大、过空和过虚。很多学校动不动就搞个“文化节”、“艺术节”、“科技节”等,涵盖内容太多,活动形式太乱,让广大师生在过节的时候分不清啥是文化,啥是艺术,盲目跟风,甚至影响到了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学校在搞节日的时候,应该从小处着手,从实际做起,让学生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联系自己所学知识,让节日过得充实而有意义。

四是“节日”应该从学校和师生的实际需求出发。广大师生既是校园节日的“演员”,也是“观众”,如何让“演员”赢得“观众”的掌声,就应该从“观众”的实际出发,让“观众”说了算,让“观众”自己选择。只有这样才能让“观众”捧起“演员”,让“演员”满足“观众”情感的需求,创作出更多更好的作品,推动学校教育的发展。

“节日”不在多,贵在精,重在有实效。也就是说,“节日”要能满足师生的生活和学习需求,要能体现师生的精神面貌,要能体现素质教育的成果。

上一篇:由表达技能向创新设计技能转变的工程图学课程... 下一篇:关于沪科版《托盘天平使用说明》的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