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实现“认识方向”的深度建构

时间:2022-09-14 06:36:40

新课标苏教版教材将“认识方向”的内容分成四大块,分别是:一年级上册用上、下、前、后、左、右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二年级上册用东、南、西、北描绘物体所在的方向;二年级下册认识东北、东南、西北、西南等方向,用方向词描述行走路线;六年级下册从方向和距离两个方面确定物体所在的位置,进一步了解方向、体会距离,发展空间观念。

前不久,我校共有五位教师在校级教学比赛中上了苏教版二年级下册的“认识方向”。同课异构的教学形式让我们很容易发现不同教师的教学风格和教学亮点,当然也发现了一些共性的教学问题,引发了我们对“认识方向”教学实施的整体性思考。我觉得,对一、二年级学生来说,要学好前三部分知识,实现深度建构,还有很多问题需要我们去深入研究和解决。

思考一:学生为什么分不清实际方向与图上方向

在第五节课结束后,参与听课的区教研室教师任意喊了几位听课学生,问:老师在你的哪个方向,他们都一致回答:在西南面。学生都是根据黑板上标的图上方向回答的,而教师问的是实际方向,此时的实际方向应是东南面。我们不禁追问:为什么学生分不清实际方向与图上方向?

细细分析,有以下几点原因:第一,教师对实际方向的教学不够重视。比较上课的五位教师,只有一位教师在教室相应的墙上贴了东、西、南、北,而且只在课的开始用了一下,之后就没好好地利用这一资源。而学生对上课的新环境不熟悉,分不清新教室的东、西、南、北,对实际方向印象不深。第二,五位教师都只是在课的开始让学生认识实际生活的四面八方,当由生活方向引出图上方向后,都没有再设计由图上方向回到实际方向的学习活动,课堂学习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学习如何认识平面图上的四面八方,学生的思维也就被定在了符号世界里而不能回到现实生活中来了。第三,学生没有弄清实际方向与图上方向的区别与联系,辨别意识和切换能力不强。

对策:借助方向操和方向板打通实际方向与图上方向的内在联系

二年级上册的“认识方向”安排了两个课时,第一课时就是让学生认识实际生活中的东、西、南、北,第二课时才是认识平面图上的东、西、南、北。在教学实际方向时,为了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方向感,我曾利用一切可能的机会让学生在操场上、教室外、教室内、家里等地方练习方向操。如,让学生面朝太阳落山的方向,用右手臂边指边说:前(西)后(东)左(南)右(北),面朝太阳升起的方向,用右手臂边指边说:前(东)后(西)左(北)右(南),面朝指南针红针所指的方向,用右手臂边指边说:前(北)后(南)左(西)右(东),面朝树干年轮较疏的方向,用右手臂边指边说:前(南)后(北)左(东)右(西)。同时启发学生:只要牢记实际方向中的两个方向,如面朝北时的前北、右东,那与北相对的就是南,与东相对的就是西了。二年级下学期学了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后,方向操就变为左右臂依次侧举或前举,再“击掌”指出之间方向。如,面朝西,边做边说:西、南、西南,西、北、西北。这种方向操综合性、娱乐性较强,方向口令琅琅上口,学生全身心投入,玩得不亦乐乎,学得轻松高效。

在二年级下册教材安排了方向板的设计。但我觉得,要想让学生沟通实际方向与图上方向的联系,减轻记忆负担,促进意义建构,二年级上学期就要让学生学做方向板,在制作中自然引出图上方向,感受图上方向规定的合理性与实用性。教学时我是这样实现由实际方向向图上方向的切换的:请大家面朝教室的北面,此时的四个实际方向分别是——前北,后南,左西,右东;拿一张白纸先左右对折再上下对折,展开后将此时的四个方向分别记录在折痕中心点的前、后、左、右,将这个方向板水平放好在桌上不动,使它的北与实际的北方保持一致,它就能帮你快速识别实际方向,做对方向操。现在将这张纸竖起来看,这四个方向就成了——上北、下南、左西、右东,这就是地图或平面图上规定的方向。所以图上方向与我们面朝哪里的实际方向是一致的。

在面朝北的方向操中制作方向板,在方向板由平放到竖放的旋转变化中,实际方向与图上方向的内在联系被打通,学生生活世界的经验提升为符号世界的抽象知识。

思考二:学生为什么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在练习青山乡水果园的题目时,一位教师出示了这样的填空题:( )在苹果园的( )面。

当时我眼前一亮,觉得这样的练习很开放,一下子打开了学生的思路,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因为观察的中心点已由水库变为苹果园了,而且答案不是唯一的。学生都能说西瓜园和山楂园在苹果园的北面,橘子园和樱桃园在苹果园的东面。可在回答苹果园的东北面有什么时,学生只说出水库和梨园,未提及桃园与葡萄园。更遗憾的是,上课教师对这样的回答未作及时的引导。其实,在苹果园东北面的还有桃园和葡萄园。可见,学生对东北面在东面和北面之间的认识是有偏差的,他们潜意识里只认为在东面与北面45度角的方向上才是东北面。从数形结合的角度看,如果说图上东、西、南、北对应的是十字坐标中从中心点出发的四条射线的话,那东北则是对应两条射线之间的区域,所以东北、西北、东南、西南对应的图形是面而不是线。苏教版教材六年级下册“确定位置”单元第54页明确写着——东北方向也叫做北偏东,西北方向也叫做北偏西。学生出现这样的认知偏差,一方面是由于教师认知引导的缺失造成的;另一方面,教材在呈现图片时,可能考虑到对称美的因素,常常将处于东北、西北、东南、西南面的图片放在两个相邻主方向的45度夹角的射线上,机械不变的呈现方式导致了学生的错误。

对策:借助变式学习形成东北方向等指某个对应区域的正确理解

要纠正以上的认知偏差,一方面教师要认识到:小学里的东北、西北、东南、西南方向主要指生活中的方向,在平面图上对应的是两条互相垂直的射线间的区域;另一方面,要借助变式教学来打破学生机械片面的思维定势及由视觉感知引起的认知偏差。

1.变化同一方向内的不同位置。如在教学人民桥在学校的( )面时,当学生说出是在西北面后,可借助多媒体的动态演示,让人民桥的位置在西北区域任意变动,同时追问学生:人民桥还在学校的西北面吗?为什么?再借助色块将学校的西北区域动态闪烁,借助视觉感知强化西北面是个“区域”的概念。

上一篇:“多元作业模式”在生物教学中的价值 下一篇:例谈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的方法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