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每一个孩子的健康成长

时间:2022-10-14 07:01:53

为了每一个孩子的健康成长

摘 要: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关注少年儿童的身心健康已成为社会的共识及热点。对于实行“寄宿制”的小学来说,关注住宿生的心理健康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住宿生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少年儿童的内在心理需要。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关注住宿生心理健康,处处留心他们的心理状态,发现问题及时展开帮教,进行心理疏导,用爱温暖他们,启发、引导、提高住宿生对自身调节的自控力,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从而帮助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

关键词:小学住宿生;心理健康;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24-0184-02

前言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要关心儿童的生活和健康,关心他们的利益和幸福,关心他们的精神生活。”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引起学校、家庭和社会的重视。国家教育部的《关于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若干意见》指出:“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中小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世界卫生组织心理卫生处指出:“学校是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最适宜的场所,学校可以教给学生一些解决问题的技巧,并通过特殊问题的干预和心理咨询,转变学生的行为。”对处于可塑性阶段的小学住宿生这个特殊的群体来说,进行有效的心理健康的培养,更显得尤其重要。

一、小学住宿生容易产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我校是江苏省宿城区一所实验小学,位于宿城新区教育园区内,远离市区。目前在校生有2400多人,其中住宿生有1000多人,占学生总数的五分之三。学校在全市小学中率先实行“寄宿制”管理,从周一到周五学习、生活都在学校里。在这种管理制度下,在教师培养和学生管理过程中,面对这样一个特殊的群体,忽视他们有别于其他学生的心理状态,一味追求实现住宿生管理目标,依然采用单一的管理方式,容易忽视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住宿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寄宿制”管理通常是封闭式的管理,从周一到周五学习、生活都在学校里,学校的“空间”相对狭小和封闭,学生像是被关进笼子里的小鸟,他们那么小的年龄,几乎和外界失去了联系。他们不能像其他的孩子一样,在父母面前撒娇;不能在做完作业后,和同伴一起尽情玩耍,看自己喜欢看的动画片;不能干自己喜欢干的事情;不能吃到自己喜欢吃的美食;因为他们有更多的在校学习时间,每一次考试,学生心情十分紧张,总担心考试会失败,受到老师、父母的责备,同学的冷眼等从而产生心理焦虑。他们的生活就是“三点一线”:教室,食堂,宿舍。学校生活简单、枯燥、乏味。他们身心能健康发展吗?调查研究显示:小学住宿生心理健康现状主流是健康的,但依然暴露出心理脆弱(如想家、厌学)、适应能力较差、缺乏自律、缺乏包容精神和自我反省能力,心理表现差异明显等问题。

二、对学校住宿生心理健康培养策略

(一)用爱心去沟通,建立一座信任的桥梁

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住宿生在校期间,远离父母、家庭,他们无论在生活上、学习上、精神上都特别渴望得到关怀与爱护,尤其是当他们碰到困难和挫折的时候,这种要求和渴望就更加强烈,他们就会把老师当成自己值得依靠的人,希望自己得到老师关心、帮助和爱护。“没有爱就没有教育”,面对住宿生,教师应采用有效的心理沟通,用爱去交流,用心去倾听,彼此间建立一座信任的桥梁。有效的心理沟通和正确耐心的引导是教师成功教学的前提和保证,教师要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想什么,这对抓住学生的心理、循序渐进的教学非常必要;同时,教师还要让学生知道自己在想什么,经常告诉学生自己下一步的安排和想法。在学习和生活中及时和他们保持交流,交换意见,解决他们学习上和生活上遇到的问题和难处,这样既调动了学生对课程的学习兴趣,也让他们感觉到在校生活期间仍有关心、爱护自己的“父母”。所以一个教师对学生实行必要的“情感投资”,用爱心去温暖学生,感化学生,是实现彼此信任、和谐的师生关系的最佳途径。因此,教师首先是要有爱心,热爱每一个学生,给其以无私的爱。

(二)形成班集体,培养自我管理能力

英国斯宾赛在《教育论》中指出:“记住你的教育目的应该是培养成一个能够自治的人,而不是一个要别人来管的人。”小学住宿生,年龄尚小,在父母身边一直都是“小公子”、“小太阳”,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动手能力,自我管理能力较低,面对多数的住宿生,教师照顾不了他们全部的衣食起居和学习活动。教育是“授之渔”,而不是“授之鱼”。教师应充分利用班集体的优势,有目的、有计划地多组织一些集体活动,在活动中对学生渗透心理教育,使其形成健康心理。如实行“班干民主竞选制”、“习作互评互改制”,可调动全体学生的主体意识与参与意识,让他们的能力得到锻炼,获得成功感;开展“我型我秀”“今天我是小老师”等活动,给学生搭建展示自我的平台,克服他们的胆怯心理,使他们获得自信;组织“体验盲人”、“点击同学”、春游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宽容、谦让意识,克服任性专横、不能善待他人的心理障碍;通过“运动会”、“校园艺术节”“六一”文艺汇演等活动,在竞争氛围中弘扬团结合作的精神,从而培养他们良好的耐挫心理……实践证明,一个欣欣向荣的班集体里的成员大多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健全的人格、乐观自信的人生态度,有利于培养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和自我教育能力。

(三)创建校园环境,给住宿生温暖的“家”

住宿学生一周中有一半的时间在宿舍度过,对宿舍的情感亲近程度决定了他们是否感到满足、快乐,心理能否健康发展。学生宿舍的意义,不应仅仅定位为休息和睡觉的地方,它同时也是学生活动、学习和娱乐的场所,是学会与同学和睦相处的重要课堂。在这里,没有课堂的约束,可以和别人轻松自由地交流、沟通,可以按自己的兴趣、爱好充分地表现自己、充分地发展自己。因此,若能使住宿学生对自己的宿舍产生类似于“家”的归属感和认同感,那么他们的幸福是不言而喻的。那么,学生宿舍何以成为“家”呢?

上一篇:新时期高校国防教育教学面临的困境与对策思考 下一篇:北京市民办打工子弟学校教师师资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