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下的化学教学模式与方法创新

时间:2022-10-14 06:55:08

信息技术下的化学教学模式与方法创新

摘要: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给现行教育带来巨大的挑战和空前的机遇,将先进的电子和信息手段引入教学:引入化学实验教学。使得学生对验证性实验得出的规律牢固掌握;引入情景创设中,可以产生别样的效果;引入物质结构教学,微观结构一日了然;引入难点、重点教学,难点顺利突破,重点轻松掌握。信息技术使得教育观念、教学观念、授课方式和课堂模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关键词:信息技术;化学教学;模式;方法;创新

我们正处在一个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和知识经济初见端倪的时代,教育作为知识经济的一大支柱,地位空前提高。知识经济扑面而来,现行教育受到猛烈冲击。为此,就要改革现行教育模式,创建一种新的教育模式。把先进的电子和信息手段引入教学,它将给教与学赋予新的内涵。现将信息技术下的化学教学方面的一些做法总结出来与同行商榷。

一、信息技术下的化学实验教学

化学是一门实验学科,演示实验在化学教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演示实验要真正起到演示作用,不能演而不示,使演示实验变成讲实验,实验现象变成讲实验现象。为了提高演示实验的可见度,传统的方法一般采用放大实验仪器、抬高实验装置、增加实验药品的用量来巡回展示实验结果。然而实验仪器的放大是有限的,巡回展示实验结果又浪费时间,而有些现象是在实验中瞬间产生而无法观察到,以至影响教学效果。如果采用投影技术,可克服上述缺陷,大大提高演示实验的效果。例如:用实物投影仪对氢氧化钠固体表面潮解现象进行放大,激励学生注意观察生活中的化学现象。教师在演示上述实验时感到很舒畅,而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感到很轻松。对于一些教师无法演示的实验,如把水注入浓硫酸后硫酸飞溅;氢气还原氧化铜时先加热后通氢气引起爆炸等,还可以用动画模拟,通过声音图像的结合,给学生留下生动、深刻的印象。

二、信息技术下的化学教学情景创设

化学与材料、能源、现代科学技术和人们的日常生活等密不可分,因此新闻关注的焦点问题很多与化学有关。因此,在了解新闻时把与化学有关的内容进行整理,把与某些化学知识点有关的新闻整合到课件里,上课时作为情景材料展示给学生,从中找到与化学有关的问题让学生思考,以激发学生对该知识产生探索的欲望。如在进行“氧化还原反应”教学时,我把“嫦娥一号”发射的实况展现到学生面前,然后问学生:“嫦娥一号升空的动力是什么?这类反应有什么特点?”学生马上回答出使“嫦娥一号”升空的动力是燃料的燃烧,这时我马上让学生列举几个常见的燃烧反应,进行分析并找出特点,就可自然而然得出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又如:在“电能与化学能”的教学时,将春节前主席视察山西大同煤矿的新闻资料展现给学生,然后提问:“新闻中所说的电煤是什么物质?它与电能和化学能有什么联系?”让学生通过煤把化学能和电能联系在一起,激发学生对化学能与电能转化方式的探究等。上课结束时,我还在布置的课后学习中要求学生参观我县的金泰氯碱厂,让学生体会到化学知识就在我们生活的各个角落,只要我们感兴趣时刻都能学到化学知识。

三、信息技术下有关物质结构的教学

化学的教学离不开物质,而物质的结构则是决定物质性质、制备、用途等的根本因素,可见有关物质的微观结构的教学就显得特别重要。在传统教学中,通常使用实物、模型、挂图等媒体辅助教学,虽然形象、直观,但有一定的局限性。而在信息技术下的化学课堂中,可以通过动画来展示物质的内部结构。如在学习氯化钠,氯化铯,金刚石,石墨的晶体结构时,引入Flash及3D动画等素材加以演示,使平面的构图变为立体的三维构型;再比如在有机物的同分异构体的教学中,可用动画制作成球棍模型,进行空间旋转,立体而且直观。这些做法使得学生从动画中深刻体会到微观世界的奥妙,形象地构建起自己对微观世界的认知结构,从而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信息技术下的化学教学中难点突破

在有机化学中,有关化学反应类型的教学往往是教学重点、难点,而教学难点的突破是教学过程的关键。例如:在“羧酸”和“醇”的化学性质教学过程中,酯化反应是难点。传统方式的教学是:先进行演示实验,然后采用讲述的方式告诉学生酯化反应中“羧酸”和“醇”的官能团价键的断裂和重新连接方式等抽象知识,学生不易掌握。但在信息技术下,我将此反应原理设计成模拟动画:将“羧酸”分子中羧基上的羟基设计成“狼”,而将醇分子中羟基上的氢原子设计成“羊”,演示实验开始后,便开始播放歌曲:“狼爱上羊啊,爱得疯狂……”于是“羊”和“狼”相向跑啊。跑啊,跑啊,最后拥抱在一起,流下了激动的“泪水”――H2O。就这样直观,效果非常明显,难点被顺利突破,学生顺利地掌握了重点。

总之,现代教育技术是以计算机为核心的多媒体教学手段,把它引入课堂教学,让我们的教育观念、教学观念、授课方式和课堂模式都发生了重大变化。

上一篇:高中英语反思性学习的探究 下一篇:以开放式职业教育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