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实农村信息化

时间:2022-10-14 04:59:58

做实农村信息化

近两年来,我国的关于农村建设的1号文件,以前所未有的高度强调了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意义,强调了信息化在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各地也纷纷针对自己的特色,展开了不同层次的农村信息化建设。在这种国家倡导、地方实践的新形式之下,如何找到下一个着力点,如何加强新农村信息化建设以及服务好农民、农民工成为近期的关键。

作为长期关注三农问题以及农民工问题的信息化专家,国家信息化专家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周宏仁在这些方面研究颇深。近日,本报执行总编孙定与周宏仁就这些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信息化重点服务四类农民

主要观点

本报执行总编孙定

信息化专家周宏仁

8亿农民都普及信息化是不现实的。除了各种协会之外,农村青少年、农民工阶层和农业生产大户也是农业信息化应该首先服务的对象。

孙定:信息化已经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了不少作用,目前集中在农业生产、农产品流通,以及村务管理和农村文化四个方面。但是,我们也看到,农村信息化建设中还存在涉农部门太多、资源浪费、低层次重复建设的问题,这些问题该如何解决?

周宏仁:出现问题并不一定就是坏事,这起码说明大家对新农村建设富有热情。当然,出现这些问题也有很多原因,最根本的还是我国幅员辽阔,农村面积广大,东西部差距大,很难有一个统一的信息化规划诸如电子政务那样的顶层设计出现。

从我国政府的主张来看,这些年的文件中都强调了战略意义,比如“十一五”规划和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等,国家是希望从战略上入手,让各地从实际出发,发挥典型示范的带头作用。最近国务院信息化办公室也准备出台相关文件,加强对农村信息化的指导。

毫无疑问,三农问题是国家信息化关注的战略重点。我想强调的一点是,信息化不是灵丹妙药,不可能解决三农所有问题,所以在研究农业信息化时,必须研究农业自身的改造。

信息化能为这种改造做什么?一个是提供引导信息,帮助农民成为农业经理;二是提供引导信息,帮助农民成为各种生产经营公司的经理,鼓励农民成为民营中小企业家。

孙定:你的意思是这种改造是现代化农业的一种表现,把农业改造成为自动化、信息化程度高的农业生产。这是现阶段农村对信息化手段的利用,也是信息化发展到农村之后,因地制宜的一种变化。那么你认为,在现有形势下,农业生产方式究竟发生了哪些变化,如何衡量信息化的作用?

周宏仁: 从发达国家经验来看,土地向少数农民集中是工业化的必然结果。

美国从1935年到1985年的52年中,家庭农场平均面积由834亩增加到2772亩。土地向少数农民集中以后,农业生产专业化提上议事日程并且得到了发展,规模经营得以实现,最终实现了农业的工业化。

从这个角度来讲,农民在一个现代化的农业里,已经不仅仅是一个农民,而是一个农业经理,他负责管这块土地,什么时候翻耕、什么时候经营,他来联系,这里面就要大规模地应用信息化技术,离开信息技术就可能运转艰难。

我们现在的农业信息化,已经体现出了“信息化不能受地区、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去年我在甘肃平凉考察时发现,在这个相对落后的地区其信息化发展一点也不慢。在当地,农民自发组织成立苹果果业协会,在互联网上查看科技信息,提高当地的生产水平。同时在收获的季节广泛收集市场信息,高卖低囤,增加会员们的收入。这种有组织的行为,使原始的个体经济变成产业经济,带动了当地的经济发展。

要考察信息化手段应用得是否恰当,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第一要看信息化是否带动农村经济发展,第二要看是否提高了农业生产水平,第三要看能否增加农民收入。

孙定:你刚才说的果业协会的案例在全国有很多,我们的记者在采访中也发现,有各种成熟的蔬菜协会分析市场,指导农民销售,他们应该是农村信息化重点服务的对象之一。除了他们,信息化还应该照顾到农村的哪些人群?

周宏仁: 以目前的条件看,不可能8亿农民都普及信息化,这是不现实的。信息化服务的人群也要有所侧重,除了这种协会之外,还有农村青少年、农民工阶层和农业生产大户。

农村青少年是农村的未来,要培养他们获取信息的能力,消除数字鸿沟;农民工阶层在收入、观念以及能力上,都是农村中最活跃的阶层;而农业大户是新成长的阶层,这几类人群要重点服务好,才能发挥信息化示范带头作用,从而普及农村信息化。

要做到些,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很重要。要尽快做到家家通电话、村村能上网,更重要的是应该利用我们国家已经有的教育网络,保证农村每一所小学和中学都能选用适当的方式接入互联网。同时开发适于农村青少年的网上内容,让农村青少年享受到最好的教材、最好的教学服务,和城里的孩子撑握同样的信息技能,了解和接受外界新的知识和观念,还要把与三农发展相关的信息和知识送到农民手中,特别是农村青少年的手中。

针对农民工,也要有针对性地实施信息化,这是我国农村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他们要按需定制信息化服务。

农民工服务不容忽视

主要观点

农民工是城市夹缝中的国民,是信息化必须关注到的群体。建立一个专门针对农民工的信息服务体系,对我国现代化进程意义重大而深远。

孙定:谈到农民工问题,我注意到你这几年一直在研究,并且在不同场合呼吁社会关注农民工。就你这几年的研究调查来看,目前我国农民工在社会中处于什么地位,信息化可以为他们做些什么?

周宏仁: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在我国13亿人口中,有2.5亿为农民工和准农民工,跨省流动的农民工人数达到1.2亿。农民工占农村总劳力的40%左右,因此,农民工问题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一系列问题的焦点,三农问题、和谐社会、就业、城镇化、社会组织与管理、产业结构调整等都要解决农民工问题。

农民工目前的状况并不好,它是城市夹缝中的国民。由于历史的原因,他们存在于市民和农民之间,两头都不着边。我们要换一换工作思路,对外来人员的流动管理要从服务的角度思考,而不是监管。比如在城市管理中建立登记档案,为外来人员提供就业、培训等信息,既提供了服务,也掌握了相关的农民工信息。但是要建立全国性的系统平台难度很大。

孙定:农民工数量之大已经关系到我国和谐社会的建立。现在针对农民工的信息服务还存在哪些问题,又该如何解决?

周宏仁: 我国农民工面临困难。第一是就业问题,第二是培训问题,第三是社会保障问题,第四是权益维护问题,第五是子女入学问题,第六是文化生活问题,第七是土地流转问题,第八是政治参与问题。

这困难中都包含信息采集不足、流通不畅、利用不充分引起的问题。信息化不能解决农民工的所有问题,但是,肯定有助于这些问题的解决。信息化可以是一个切入点,促进政府相关业务流程的规范化和优化,使许多原来不可能做到的事情,现在可以比较容易地做到。

我国信息化建设,决不能忽视农民工群体,应当建立一个专门针对农民工的信息服务体系,这样一个信息服务体系是覆盖面最广、影响面最宽、经济社会效益最大、对我国现代化进程意义重大而深远的信息系统工程。

孙定:我们现在有没有已经建设好的专门针对农民工的信息服务体系,包括官方的和来自民间的?

周宏仁: 去年,我在甘肃考察时发现,甘肃平凉有一个区的劳动局设有农民工服务中心,可以请外来用工单位与准备外出务工的农民面谈,也可以组织相应的培训,效果不错。如果在农民工走出去之后,还能继续保持联系,建立包括职业、收入等信息在内的档案并全国联网,那就是一个巨大的网络,价值会非常可观。但是,政府部门对农民工的服务,现在多数还局限在“出政策”上。

杭州有一个农民工的商业网站,叫新农门,正在摸索运营模式,目前已有风险投资介入。这个网站开展农民工培训,为用工单位寻找合适劳动力,引导农民工有序流动。同时,该网站还与一些法律部门合作,随时为农民工服务。

无论是那种模式,在建设面向农民工服务体系时,都要有一些原则。比如面向农民工,实现流程融合,促进服务和管理规范化;也应该面向决策层,为政府制订农民工相关政策提供建议;还应面向未来,实现业务系统间无缝连接,对农民工提供一站式服务,让他们享受到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

服务三农只需建两个网站

主要观点

在农村信息化建设上,只需要建两个网站就可以了,一是为各种农产品提供最新的生产技术信息和知识的系统,二是覆盖国内、国际市场的各种农产品市场信息,特别是价格信息的系统。这两个系统主要解决农民怎么种与怎么卖的问题。

孙定:我国目前农村信息化建设有些无序,主要表现在:一是网站林立,从省、市、区、县乃至一个村都有网站,但是内容大同小异,原创很少;另外一个是资金浪费,每个地区都有资金投入,无形中减弱了资金的效用。如何在农村信息化中避免这些问题,使政府的政策落地,促使各类信息服务发挥实际效用呢?

周宏仁: 我国现在面向三农的信息服务需要整合,而不是盲目地建设内容趋于雷同的网站。这就是电子政务中的资源整合。比如现在农业方面,访问量最大的不是农业部的网站,也不是各省市设立的官方网站,而是一个深圳的农业网站,这就说明了问题。

我认为,在农村信息化建设上,只需要建两个网站就可以了,这两个信息系统的需求较为紧迫:一是为各种农产品提供最新的生产技术信息和知识的系统,二是覆盖国内、国际市场的各种农产品市场信息,特别是价格信息的系统。这两个系统一个解决农民怎么种的问题,一个解决农民怎么卖的问题。这两个问题基本上覆盖了三农信息服务的重要方面。而且,只建设这两个网站,资源可以有效整合,并且具有权威性,信息也值得信赖。

孙定:从我国互联网的发展来看,当初也是通过政策引导,积极扶持商业网站,才有了今天的互联网规模。在面向三农信息服务的同时,是不是也应该积极引入多种商业模式?

周宏仁: 政策引导,扶持商业机构,这是肯定的,农业和农民工的信息化市场不能仅仅靠政府引导和投入,还需要多方支持,逐步加快这两类市场的兴起。我在地方调查时发现,吉林省涉农的信息服务热线,有巨大的专家库作为后盾,给农民提供实际的帮助,为农民解决了问题,农民也乐意拨打热线。这说明建立一套合理的激励机制,就能引导市场创新,做大企业、培养新兴市场。

再比如建立面向农民工的信息服务,首先要取得他们的信任,这是一个全新的市场,面对的人群也不一样,如何打消他们的戒心至关重要。接下来就是将服务做到位、做踏实。这不是说因为市场巨大,就可以忽略信息服务的本质。提供一个有用的信息服务,农民工也乐意支付费用。如果按照1.2亿人口算,每个人只要支付一点点费用,这个市场就会相当大。

无论是面向哪种人群提供服务,做好了市场都会非常巨大,其中都会隐藏巨大商机,并且还能为国家减轻负担。

周宏仁简历

毕业于北京航空学院。1984年6月获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博士学位。1984年10月调至国家计委工作,负责我国国家经济信息系统的建设工作。1990年5月在联合国经济与社会事务部工作,负责全球信息技术和信息产业方面的发展研究以及对发展中国家的技术援助工作。

2002年1月起任国家信息化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和常务副主任。2003年7月兼任联合国信息与通信技术工作组高级顾问和上海市第三届信息化专家委员会主任。

采访手记:农民工的代言人

周宏仁是一位性情中人。

在谈到农民工问题时,他比较激动,这来源于他对农民工辛苦生活的深刻体会。在和本报执行总编孙定的对话中,他说着说着就会声音哽咽、眼睛潮湿。

这绝对不是失态,或者是做秀,而是实实在在地表露自己的情感,不由自主的真情流露。这是对国计民生的担忧,也是对具体人群遭遇的同情。

作为国家信息化首屈一指的专家,他曾经在中南海为国家领导人讲过课,也曾因为在联合国工作期间对全球信息革命与信息化的见识和卓有成效的工作,得到过联合国和许多发展中国家官员的高度评价。

而此时,面对媒体的深度交流,他毫无遗漏地表现了感情。此时,在我们面前的周宏仁,不是一个官员,而是一位对社会具有高度责任心的学者。

周宏仁现在为国务院信息化办公室常务副主任,事务繁忙,但他仍旧经常出去调研,在各地考察。他对农民工的关注以及在这个问题上倾注的热情超乎常人。印象中,只要有机会,他就会谈到农民工问题,希望引起全社会的关注。

就像他说的,“这类人群关系到和谐社会的构建”,“这类人群太需要被关注了”。

刚柔相济,理性和感性并存。我们的信息化专家、学者和官员能有这样的品性,对于中国的信息化建设是相当可贵的。

上一篇:全国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十二五”发展规划 下一篇:TD太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