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中高段“六遍阅读”教学法初探

时间:2022-10-14 03:59:08

小学中高段“六遍阅读”教学法初探

传统语文教学可圈可点是教学经验,“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也是经典的经验。我们的前人把学生在学校受教育叫“读书”,旧时的学堂也总是传出学生朗朗读书声。然而,现在学生阅读的现状却不容乐观,不仅听不到朗读声,而且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阅读缺少自己的感悟,如何开展高端阅读教学已成为迫切要求。对此,我认为小学高端阅读教学应至少把每篇课文读六遍作为一种要求、一种阅读教学的指南针,并且每读一遍有不同的要求。如果做到熟读成诵,课文教学的目标也就水到渠成得以实现,其基本过程如下:

一、课前预习读两遍

预习是一个把课文读“厚”的过程,是“六遍阅读”式教学的一个铺垫环节,必须重在落实。预习读两遍首先要落实目标,学之前老师要加强预习读两遍的指导,让学生明确目标:(1)读第一遍把课文读通顺,在生字条上注音组词,勾画出课文中的好词好句。(2)读第二遍,了解写作背景及作者,想想课文讲了什么,把自己喜欢的部分多读读。其次,要重在检查落实,不要让学生把预习看成只是一种形式。这个环节可以在小组内相互完成,可以联系家长完成,还可以看孩子在新课文上留下预习的痕迹没有,最简单的就是在初读课文的时候请小老师起来讲解或朗读……方法是多种多样的,贵在坚持,监督孩子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重视预习不仅有利于学生运用已知去探索未知,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而且,学生通过预习,熟悉了课文的内容,扫除了阅读障碍,进行了探索研究,在课堂教学的第二个阶段――议论释疑时,学生的“辩解式”才能有效地进行,教师的“启发式”就会局限在枝节的问题上,对那些贯彻全文的线索,涉及整篇文章的要旨,尽可随时点拨。同时,教师通过对预习的检查还可以发现阅读中存在的问题,确切了解课文的难易之处,提炼精讲的内容,避免盲目性,从而教得更活。

二、课堂品味精读两遍

品读也是一个把课文读“厚”的过程,是“六遍阅读”式教学的一个关键环节,必须以教师为主导、孩子为主体。这个阶段是在自学探索的基础上进行的,是在充分发扬民主的前提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探究课文、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是一种活跃思维比较有效的形式,有助于避免考虑问题的单一性,摆脱思维的僵化或呆滞。由于议论的主要问题是在预习中产生的带有普遍意义的、典型的、需要解决的问题,而且又是学生在预习中做好准备的,因而议论时,学生思维活跃、争先发言、各抒己见、据理力争,甚至对教师的结论也敢加以补充、否定。对教材内容、语言标题、文章顺序,有时也表示了不同看法。此外,读这两遍的过程也就是引导孩子进入语言文字之中的过程,首先我们把力气花在下面几种能力的培养上:(1)理解题目质疑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联系上下文理解活用词语的能力;(3)理解重点词、句、段的能力,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或美句的能力;(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掌握文章主要内容的能力;(5)鉴赏文章词语和句子以及表情达意的能力以及批注的能力。然后具体的要通过各种形式的读,让孩子在读中加深理解具体内容;讨论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领会中心思想;讨论作者精心构思,研究文章内在的逻辑联系,体会文意和表达方法。在这个阶段中,教师要认真审阅学生的预习作业,确切了解课文的难易之处,提炼出典型的议题,然后组织学生通过议论纠正错误,补充缺漏,讲解学生存议而难解决的内容,归纳讨论结果和学习经验。同时,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课堂反馈的信息,迅速地进行判断、调控、作出反应;要引导学生发挥自己内部的潜在力,去获取知识,形成能力。

三、课后回顾复读两遍

复读是一个把课文读“薄”的过程,是“六遍阅读”式教学的一个巩固回味的环节,是必不可少的。孔子云:“温故而知新。”读者由外到内进入作品,即由语言媒介、外部艺术形式逐步深入思想。读书有再创造的特点,“各以情而自得”,这正是语文课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契机,对课文的经典名篇,让学生从文字出发,在孩子预习、品读已读四遍的基础上再把课文读两遍,就会起到不教的效果了。但这两遍也有要求:(1)读一遍之后就背一背自己喜欢的句子,积累语言。(2)结合导读提示和课后题读一遍之后,学生之间讲一讲。(3)写一段自己的所得。这样既对作品进行自由、广泛、深入地理解和认识,又形成自己独特的解悟,锻炼自己理解、鉴赏作品的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还培养了思维的创造性。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是一种夸张的手法,应重在指导。故我们教学时,应引导孩子多读。今天这高段“六遍”阅读教学法也是为了让学生多读,为了让教师少讲,这样,似乎在“读”上浪费了很多时间,但磨刀不误砍柴工,学生抓住了根本,剩余问题由教师抓住重、难点予以点拨,讲得便是少而精。摒弃课文分析的套路,返璞归真,让朗朗读书声回到校园,回到课堂,让温故而知新落于实处,这是语文课的灵魂所在。老子曰:“大巧若拙,大道至简。”“读”就应该是语文教学的大道。

(作者单位 重庆市奉节县报国路小学)

上一篇:浅谈农村寄宿制学校班主任的多重角色定位 下一篇:论小学语文课堂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培养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