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版教材的误编与误读例析

时间:2022-10-14 03:56:10

高中语文版教材的误编与误读例析

内容摘要:本文详细例举了语文出版社出版的高中语文教材在选材编写和排版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认为这些问题很有可能导致学生的误读。

关键词:语文版教材 误编 误读

当前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误读经典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现象。产生误读的原因很多,有经典文本内容丰富性与不定性的一面,阅读主体的差异性,当前文化多元化影响等等,这些方面已有学者研究过。但是由于教材误编导致的学生误读的因素,至今仍鲜有研究。本文就当前高中语文教材文选编排存在的一些错误,以及由此可能引起的学生误读的现象加以分析。

语文出版社出版的第一册(2006年7月第三版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第二单元第5课“中国现代诗二首”中的《死水》,其中第二节诗:“让死水酵成一沟绿酒,飘满了珍珠似的白沫;小珠们笑声变成大珠,又被偷酒的花蚊咬破。”这里的第三句“小珠们笑声变成大珠”,易被误读为“笑声”变成“大珠”,经过与原文对照,方知是“小珠们笑一声变成大珠”,这个失误又出现在2009年与2010年出版的教材中,可谓“一误相承”,不知何时能改过来。

语文出版社出版的第三册(2009年12月第三版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第27页)选了李清照的《声声慢》,下阙中: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其中“有谁堪摘”被注释为:有什么可摘的呢?谁,何,什么。堪,能够,可以。如此处理会被误读为词人还有打扮的想法,只是苦于花儿“憔悴损”。她如此处境,如此心情,“一个愁字”不能“了得”之时,看到满地堆积,“憔悴损”的黄花,怎会有兴致找花来戴,更不会忍心采摘这样的黄花。所以,笔者认为“有谁堪摘”应注释为:有谁忍心采摘呢?

语文出版社出版的第二册(2009年6月第四版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第105页)《崔杼弑其君》一课第二段:“庄公通焉,骤如崔氏,以崔子之冠赐人。侍者曰:‘不可。’公曰:‘不为崔子,其无冠乎?’崔子因是,又以其间伐晋也,曰:‘晋必将报。’欲弑公以说于晋,而不获间。”其中“欲弑公以说于晋”一句中“说于晋”,课文注释为“向晋国解释”。笔者认为该种解释极为牵强,是一种误读。因为庄公不仅与崔杼的妻子私通,还把崔杼的帽子赐给别人,这让崔杼感到忍无可忍,顿起弑君之心。又因庄公“间伐晋”,崔杼认为“晋必将报”,为取得晋的谅解与支持,他“欲弑公”来“说于晋”,此处的“说”作“悦”的通假解释岂不更好。

语文出版社出版的第四册(2009年10月第三版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第95页)选用了欧阳修的《与高司谏书》,这篇文章起源于名臣范仲淹得罪当时的权相吕夷简,无辜遭贬,但当时担任谏官的高若讷,非但不为范仲淹辨明是非,反而落井下石,“深非希文所为”。作者欧阳修针对高氏所为,义愤填膺,仗义执言,与高氏修书一封,痛斥他丑恶行径。文中第三段:“且希文果不贤耶?自三四年来,从大理寺丞至前行员外郎、作待制,日日备顾问,今班行中无与比者,是天子骤用不贤之人。”第一个分句,明显是一个反问句,肯定了范希文的贤能,其下四个分句,证明了范仲淹的贤能。第五个分句,用了句号,为陈述句。这样很容易被学生误读为:“这是天子仓促起用不贤之人。”很明显,如此处理与前文无法衔接,也有悖于全文的主旨。若改为问号,意思为之大变,就变为:这难道是天子仓促起用不贤之人吗?这样也就与前文统一起来。

师修武,河南省淮阳中学教师。

上一篇:大学英语教学中文化融入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下一篇:关于《红楼梦》中的宝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