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师范院校新生的心理健康现况研究

时间:2022-10-14 12:52:22

民族师范院校新生的心理健康现况研究

民族师院以努力培养扎根、服务民族地区的基础教育师资和各类适用性人才为己任,新生们的心理健康水平和心理素质不仅关系到他们自身的成长与发展,而且将会对他们未来的学生产生深远影响。调查并分析民族师院大学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和特点,可以为学校心理辅导和咨询工作提供操作指南,为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提供监测手段,为学校的宏观管理提供决策依据,进而为全面提高民族师院教育教学质量和为民族地区培养优秀师资提供切实有效的帮助。作者用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大学生心理咨询专业委员会修订的由全日本大学保健管理协会编制的大学生人格问卷(UniversityPer-sonalityInventory,简称UPI)[1]于2009年10月中旬对甘肃民族师范学院的09级新生进行了调查。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整体抽取甘肃民族师范学院09级新生2082人。其中男生1025人,女生1057人;汉族817人、藏族414人、回族735人,东乡族59人,其他民族57人(包括土、保安、哈萨克、撒拉、裕固、蒙古和满族7个民族);理科860人,文科1222人;经济“特困”329人,“较困”918人,“一般”458人,“较好”322人,“很好”55人;对专业“非常满意”313人,“比较满意”824人,“一般满意”555人,“不太满意”275人,“很不满意”115人。

1.2方法

采用UPI问卷对新生进行调查。UPI由3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学生的姓名、性别、民族、学科性质、经济情况、专业满意程度等基本状况;第二部分是问卷本身,共60道题,选“是”记1分,选“否”记0分,其中5、20、35、50是测伪题不记分,8、16、25、26是关键项目,UPI总分最高为56分,最低为0分;第三部分是辅助题,了解被调查者对自己身心健康状态的总评价及主要困绕的问题。根据问卷结果,将新生心理健康状况分3类:I类为可能有严重心理问题,应尽快得到咨询与诊治;Ⅱ类为可能有某种心理问题倾向,应引起重视和关注;Ⅲ类为心理健康状况良好。满足下列条件之一者为Ⅰ类:总分≥25者;对第25题做肯定选择者;辅助题中至少有2题做肯定选择者;明确提出咨询要求且属于心理问题者。满足下列条件之一者为Ⅱ类:20≤总分<25;对第8、16、26题中有一题做肯定选择者;辅助题一题做肯定选择者。不属于Ⅰ、Ⅱ类者为Ⅲ类。

1.3统计方法

应用SPSS13.0进行频数统计及频数的差异检验、卡方检验。

2结果

2.1不同性别的民族师院新生心理健康状况比较见表1。女生中有心理障碍Ⅰ、Ⅱ类新生的比例明显高于男生(χ2=9.734,P<0.01)。2.2不同民族的民族师院新生心理健康状况比较见表2。心理健康水平有非常明显的差异,Ⅰ、Ⅱ类学生的比例由高到低分别是东乡族、回族、汉族、其他民族和藏族,即心理健康状况最好的是藏族,最差的是东乡族和回族新生(χ2=31.892,P<0.001)。

2.3不同学科性质的民族师院新生心理健康状况比较

见表3。结果显示,心理健康水平无显著差异(χ2=1.080,P>0.1)。

2.4不同经济情况的民族师院新生心理健康状况比较

见表4。根据被调查新生大多来自西部农村家庭经济较为困难的实际情况和甘肃民族师范学院所在地甘肃省合作市的消费水平,作者以新生的每月生活费作为指标,将他们的经济状况划分为5个类别:300元以下为“特困”、301~400元为“较困”,401~500元为“一般”,501~600元为“较好”,600元以上为“很好”。结果显示,不同经济状况的新生心理健康水平有差异,Ⅰ、Ⅱ类学生的比例由高到低分别是“特困”、“较困”、“很好”、“一般”和“较好”,即经济困难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最差,其次是经济情况“很好”的新生,经济情况“一般”和“较好”的新生心理健康水平相对较高(χ2=15.765,P<0.05)。

2.5不同专业满意度的民族师院新生心理健康状况比较

见表5。心理健康状况有非常显著的差异,Ⅰ、Ⅱ类学生的比例由高到低分别是“非常满意”、“比较满意”、“一般满意”、“不太满意”和“很不满意”,即新生的心理健康水平随着专业满意度的提高而提高(χ2=32.005,P<0.001)。

3讨论

3.1本次调查显示

民族师院新生中Ⅰ类新生的比例虽然低于全国大学生抽样调查的20.23%[2],但高于普通师院新生的17.83%[3]和师范大学的11.79%[4]。民族师院以努力培养扎根、服务民族地区的基础教育师资和各类适切性人才为己任,今天新生们的心理健康水平和心理素质不仅关系到他们自身的成长与发展,而且将会对他们未来的学生产生深远影响。因此,一方面我们要持续关注和研究民族师院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另一方面要根据其不容乐观的心理健康现状,通过多种方式如开展心理咨询与团体心理辅导、开设心理健康教育专题讲座和选修课等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

3.2不同群体心理健康状况比较显示

3类学生的比例受学科性质这一因素的影响不明显,但在性别、民族、经济状况和专业满意度等方面存在着显著差异。具体表现为:①女生中有心理障碍的Ⅰ、Ⅱ类新生的比例明显高于男生,这一结果与郭志峰等人的调查[5]相符合,男生心理问题更多地表现在个人压力、缺乏信心等方面,女生除了个人压力和自信不足外,还容易在情绪、人际关系等方面存在问题;②在民族因子上,心理健康状况最好的是藏族新生,最差的是东乡族和回族。这可能与被调查的甘肃民族师范学院位于安多藏区,藏族新生有较熟悉的生活和语言环境,而东乡族和回族新生往往对藏区的饮食、文化、风俗和语言在较短的时间内不能很好的适应有关,尤其是东乡族同学,上大学前他们在家乡多用自己特有的语言交流,适应更加困难。尽管东乡族同学只有55人占新生人数的2.64%,但有心理问题的Ⅰ、Ⅱ类新生的比例过半,应对他们特别关注,有条件的话可以以“心理工作坊”的形式对其进行团体心理辅导;③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最差可能与其承受的比一般大学生更大的身心压力有关。首先,每年几千元的学杂费及生活费对贫困生来说无疑是一种巨大的经济压力;其次,贫困大学生由于生活拮据与那些经济实力强或较好的同学相比时常相形见绌,承受着来自同辈群体中的心理压力;再次,贫困大学生在社会上由于“寒酸”常常倍受轻视,承受着来自社会上的心理压力;④在专业满意程度上,新生的心理健康水平随着专业满意度的提高而提高,可能与专业满意程度相对较高的学生能以更积极、乐观的态度投入新的学习生活环境,而对专业不太满意或很不满意的学生短时间内难以适应环境的变化从而产生心理障碍有关。

3.3本次调查显示

UPI60个项目中占前3位的分别是“过于担心将来的事情”(60.2%)、“对任何事情不反复确认就不放心”(55.4%)和“对脏很在乎”(50.8%),表明民族师院新生最突出的心理问题是焦虑和强迫。针对这一情况,最好能及时开展普及面广、受益人数多的新生心理适应性专题辅导讲座或活动,以帮助他们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了解并适应大学生活,降低焦虑和强迫程度。

3.4本次调查显示

有248人(11.91%)明确提出了咨询要求,通过这一数据我们可以看到新生心理咨询的迫切需求,表明民族师院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心理工作者队伍建设,使之能为学生提供更专业和更及时的服务。

上一篇:微型企业财务控制存在问题及措施 下一篇:美国违反国际法的原则行为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