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提高造价从业人员队伍整体素质的研究

时间:2022-10-14 12:39:19

关于提高造价从业人员队伍整体素质的研究

摘要:大量的文献资料均对工程造价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论述,也都提出了相应的措施。但在诸多问题中,核心还是在于从事工程造价行业的专业人员的整体素质问题。因此,作者针对造价从业人员队伍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自己的几点建议。

Abstract: A lot of literatures are discussed on the problems of project cost management and have put forward the corresponding measures. But in these problems, the core lies in the overall quality of the cost engineer team. Therefore, the author puts forward several suggestions in view of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cost engineer team.

关键词: 造价;从业人员;素质;提高;建议

Key words: cost of construction;employee;quality;improve;suggest

中图分类号:TU2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19-0065-02

0 引言

大量的文献资料均对工程造价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论述,例如:①建筑市场竞争激烈,工程造价管理体制混乱;②落后的计价方式,难以适应建筑市场经济的发展;③工程造价管理人员的整体素质低,不利于工程造价的有效管理等,也都提出了相应的措施。但在诸多问题中,核心问题还是在于从事工程造价行业的专业人员。优秀的造价人员可以依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及市场情况,做出合理的造价文件,同时,还能将从事造价工作中发现的国家规范及及相关计价文件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反馈给国家相关职能部门,以便对现行的规范及计价文件在原来的基础上根据市场和社会发展需要作出优化调整,从而通过这种国家职能部门与造价从业人员之间的互动,最终促进整个造价行业不断发展。但目前的发展现状却是由于整个造价从业人员队伍存在良莠不齐的现象,对工程造价管理造成了很大的影响。文章针对造价从业人员队伍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几点建议。

1 造价从业人员队伍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造成的影响

1.1 造价从业人员准入标准低、考试制度不完善 按照目前造价员资格考试的有关规定:凡遵守国家法律、法规,恪守职业道德,具备下列条件之一者,均可申请参加造价员资格考试:“①工程造价专业中专及以上学历;②其他专业中专(包括高中)及以上学历,从事工程造价工作满一年。”造价工程师资格考试的有关规定也类似,只是条件要求的稍高一些。但由此可以看出,按照上述规定,非建筑工程专业的人员只要符合第2个条件,均可报考造价相关的资格考试,而一旦通过了资格考试,即具有了从业资格。这类人员往往很多都只是为了造价行业的高收入而进入这个队伍,但对工程建设可能不甚熟悉,可能图纸都看不明白,仅仅能根据图纸及符号示意简单的去累加计算,更不用说其它的按规范应该计入工程造价的部分了。对一些专业概念更是搞不清楚,例如,某工程的装修做法表中已说明地下室非人防区均做顶板保温,正常情况下,一名合格的专业人员均应知道哪些部位为人防区,哪些部位不是,人防区皆具有其人防功能,而地下室中设置的戊类库房则属于消防功能的划分,所以,库房均应计算保温,有些造价人员则按人防区考虑,未计算保温,显然是错误的。

1.2 缺乏现场施工经验、对工程做法及施工程序了解不深 虽为建筑工程专业,但缺乏现场工程经验,例如,设计变更中已明确说明要取消面层做法,则包含在面层做法中的干硬性水泥砂浆均不应计取,然而,缺乏工地经验的造价人员往往会忽略了这类问题。

1.3 日常学习不够 由于目前的施工图纸普遍采用平法标注,所以,施工所需的大部分的信息、做法及数据均要查阅大量相关的规范、图集,一份施工图纸甚至会涉及到几十本的参考书籍。而许多造价人员往往认为那些规范及图集与造价关系不大,便很少去深入的学习,造成许多按规范及图集应计入的部分没有计入,或者是计算错误等等。

1.4 职业道德素质不高 部分造价从业人员安于现状,不思进取,业务水平低。我国对于工程造价从业人员的继续教育主要是以学分形式进行,也就是说工程造价从业人员只要每隔几年学够一定的学时,并且具有相应的工作业绩就可以了,在这样的管理制度下,很多工程造价人员在学习以及考核的过程中,只是为了应付,而实际能力并未得到实质性的提高。

职业道德素质不高表现在另外一个方面就是,一些造价从业人员为了个人的利益,明知故犯的违反国家相关计价规范或制度,有意抬高或降低工程造价。

1.5 对工程造价管理造成的影响 由于造价从业人员队伍存在的上述问题,对造价行业及工程造价管理造成了很大的影响。设立造价专业的初衷是为了规范建筑交易市场,使得建设各方能有一个公平公正的计价基础,合理的交易价格使得施工方为提高自身利润则会不断改进施工技术、合理调整施工顺序,最终即提高了自身利润,也节约了建设投资,相应的节约了国家资源。而一个不合格的造价从业人员则会破坏这样一个公平公正的计价基础,要么做高了,要么做低了。若这个基础低了,则会使得施工方为实现自身利润偷工换料,直接影响工程质量,既损害建设方的利益,又带来很大的安全隐患。若这个基础定高了,施工企业的利润提高了,节约意识就会淡薄,可能发生资源浪费的现象;另一方面,建设成本提高后,建设方为控制成本,只能在满足基本使用要求的前提下降低功能标准,由此可以看出,在这种情况下,仍然会损害建设方的利益。因此,提高造价从业人员队伍的的整体素质显得尤为重要。

2 对今后造价从业人员队伍建设的几点建议

为加强工程造价管理,本着对国家、对建设项目各相关单位及部门负责、节约资源、控制建设成本的原则,现对今后造价从业人员队伍建设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2.1 提高造价从业人员准入门槛、完善资格考试制度

提高各种资格考试的准入门槛制度,即从源头上先保证即将加入造价执业活动的人员具备相关的从事造价工作所必须的专业知识。要想获得从业资格,就必须经过相关的学历教育、通过专业的考试和在实际工作中经过一定时期有指导的实习,取得执业所需要的技艺、科学及实践方面的知识后,方可正式开始执业活动。从而全方位提高造价咨询人员的业务水平。适当的时候可推行造价工程师推荐制度,即参加资格考试的人员除了具有从事造价工作经历的单位证明外,还应有工作5年以上的造价工程师的实名推荐方可,以便新的从业人员能在具有丰富经验的造价工程师的带动下快速成长起来,成为一名优秀的造价人员。

完善资格考试制度的另一个方面,就是要扩大各类资格考试的试题范围。应将与造价行业有关的工程专业知识做为考试的重点内容之一。

2.2 实行从业前岗位工程实例培训制度 也就是说,即使通过了资格考试,也要经过案例培训,具有了实际操作能力后才能上岗。即职前考核和职后培训相结合,通过加强对取得执业资格的造价人员的职后培训,通过系统的专业学习及工程实例培训,做到专业理论与实际操作能力的有机结合,从而促进造价人员综合业务素质的整体提高。

2.3 进一步完善继续教育制度 造价专业,尤其是造价工程师的继续教育是保证从业人员与时俱进,了解掌握先进技术,先进施工工艺、新型材料、造价相关的新的国家政策、新的计价规定等所必须采取的手段,由于社会在发展,各行各业也都在进步,所以,这种教育应该是持续的,不间断的,然而,目前的继续教育的模式及教育内容还完全达不到上述要求,在今后的继续教育的方式和内容上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在今后的继续教育改革中,本文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首先,应向被教育者宣讲继续教育对个人、对整个造价行业的重要性,其次,扩大目前继续教育内容的范围,应涵盖职业道德教育、新的政策、计价文件、新型材料、施工工艺、施工方法、新的建筑科研成果等。另外,教育方式上除了按目前两年或四年一循环的模式执行外,作者建议开通网站浏览模式,即要求被教育者必须定期浏览某些建筑类网站,以弥补常规继续教育范围较窄的缺陷。通过上述方式,最终使从业人员由被动教育变为主动受教育,达到主动去学习的目的。

3 结论

总之,只要国家相关职能部门采取适当的有效措施,从严把造价行业准入制度入手的同时,做好造价人员执业过程中的监督管理及继续教育工作,并通过大量的宣传和教育,造价人员的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素质必定会不断提高,整个造价从业人员队伍的整体素质也将得到改观。同时,通过充分调动造价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增强其与国家职能部门的沟通,也必将会不断促进整个工程造价行业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张生文.工程造价管理存在的问题研究[J].建筑工程,2011(8):215.

[2]张洪利.工程造价全过程控制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经管空间,2012(4):71-72.

[3]张燕燕.关于提高工程造价类专业学生专业技能的问题研究[J].科教导刊,2011(2):46-55.

[4]丁立.建设工程造价管理常见问题的分析与对策[J].科技资讯,2011(26):164-165.

[5]刘丹.建设工程造价控制的分析探讨[J].铁道工程学报, 2010(10):109-114.

[6]孙承荣.建设项目工程造价全过程管理问题研究[J].甘肃科技,2008(12):138-141.

[7]谢燕春.建筑工程造价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09(24):86-87.

[8]萧康标.造价工程师在全过程造价控制中的作用[J].建筑监督检测与造价,2008(8):31-32.

上一篇:提高油系统清洁效果的关键因素分析 下一篇:非常规突发事件干预决策机制的效用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