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传播对于留守儿童社会化的影响

时间:2022-10-14 10:09:12

浅析传播对于留守儿童社会化的影响

【摘要】在当今中国,留守儿童问题,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化热点问题,很多人为了留守儿童怎样才能健康成长献言献策。对于中国大多数偏远地区的留守儿童而言,由于父母陪伴的缺失,祖父母文化层次的水平限制,电视成为了他们放学后或假期的重要玩伴以及最主要的信息来源。以广西省贺州市富川县富阳镇的留守儿童为个案,通过田野调查和问卷调查的方式,对比城市儿童思想现状,来探索传播,特别是电视传播对于留守儿童社会化的影响。

【关键词】留守儿童大众传播社会化儿童视听安全

上世纪80年代,正处于我国改革开放初期,经济社会飞速发展,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农村及偏远山区的大批剩余劳动力开始涌入大中型城市,农民工成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名词。然而,基于诸多客观条件的限制,大批农民工在进入到“北上广”等地参与到城市建设的同时,却无法解决使其子女同时进入城市。户口如何解决、高昂的房价如何支付、孩子们如何接受教育、无法享受城市社会福利保障,这些残酷的现实问题,使得他们只得将孩子留在农村,这也就形成了另一个庞大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特殊新群体――留守儿童。

2013年7月,因拍摄任务,我来到了广西省贺州市富川县的一个偏僻的小山村――富阳镇。在那里,留守儿童的现象十分普遍。父母进城打工,长期与孩子分隔两地,孩子们由年迈的祖父母照顾,而大孩子们,则要肩负起照看小孩子的责任。据了解,这里并不是一个个例,而是千千万万偏远山区及农村的真实写照。

2011年5月31日,北京师范大学壹基金公益研究院了《中国儿童福利政策报告2011》。该报告披露,截至2008年底,全国留守儿童人数约5800万,其中14周岁以下的农村留守儿童约4000多万人;在全部农村儿童中,留守儿童的比例达28.29%,平均每4个儿童中,就有1个多留守儿童,其中5周岁以下的幼童大约1566万人,占全部留守儿童的27%。

当今,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更多的二线城市正昂首阔步比照着大都市的规格迈进。1920年,美国的城市人口首超农村人口,2007年,世界城市人口首超农村人口。联合国经济与社会事务部人口司司长兹洛特尼科说:中国已是世界上城市化速度最快的国家。全球超过50万人口的城市中,四分之一在中国。由此可想而知,在城镇化进程如此之快的中国,留守儿童这一特殊团体的人员数量,将飞速增长。

每个人在成长的阶段,都要经历其社会化的过程,留守儿童亦不例外。在儿童阶段(通常指0至14岁的阶段)通过其个人和社会的交互作用,获得语言、思维、情感等能力和最初行为的方式,逐步了解社会、掌握生存能力的过程,便是儿童的社会化过程。而这一过程,又是人类社会化的第一步,也是非常关键的一步。

在儿童的社会化进程中,主要包括五个方面:

1.基本的生活技能教育。即:使儿童掌握吃饭、穿衣、语言表达等人类最初行为方式。

2.促使自我观念发展。使儿童能分清自我与非我及两者的关系。

3.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使儿童逐渐懂得约束自己的行为,调整好个人与个人,个人与家庭、学校、社会等方面的关系。

4.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使儿童逐步适应社会规范,具备社会公德。

5.培养社会角色。儿童随着年龄的增长,会不断扮演适当的性别角色、游戏角色、学校角色、社会角色等。儿童正是通过一连串角色的培养和认定,使自我心理内容客观化,自我行为表现与社会规范渐趋一致。

而影响、促进儿童社会化的途径主要有四个方面:

1.家庭。家庭是每个人童年生活的第一个由面对面的互动所形成的,具有亲密的人际关系的社会群体。它对一个儿童个性的形成、特定心理品质的培养以及调节行为方式等方面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2.伙伴群体,即“游戏群体”。它对儿童社会化具有比较大的影响。

3.学校。是次属群体,制度化的社会机构。在这种具有特殊功能的教育机构里,儿童人格得以发展成熟。

4.大众传播媒介。电影电视、报刊杂志以及各种信息等都会对儿童社会化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在对于富阳镇小孩子们的了解中我们发现,这些孩子多处于4至14岁,也就是正处于其社会化的关键时期,他们的生理以及心理均未成熟。然而,对他们影响最大的家庭因素的组成部分,也就是父母,却多数都在广东、深圳一带打工,孩子们长期处于亲情缺失的状态,他们大多具有沟通缺乏、性格孤僻的特点,极少懂得分享,常对周遭的人或事表现出冷漠消极的态度。其中,使我印象深刻的是一个叫晶晶的6岁小姑娘。晶晶的父母常年在广东从事体力劳动,她和自己92岁的太奶奶以及姑姑一起生活,家里除了她,还有个4岁的妹妹以及出生2个月的弟弟。晶晶虽然年仅六岁,却要在家里担任成年人的角色,因太奶奶年事已高,无法完成照顾诸多子孙的重任,因此晶晶每天放学回家的第一件事,便是去田里给家人摘个西瓜,然后等姑姑做饭,此时,她需要做的便是照看弟弟妹妹,而使她们停止哭闹的最有效办法,便是三个孩子一起看电视。仅仅是在富阳镇这个不知名的小村子里,这样的情景便不是特殊现象。孩子们跟随年迈的老人们生活,大孩子照看小孩子,成为了当代中国农村的普遍现象,也是留守儿童普遍的生存现状。

在走访中我们发现,陪伴留守儿童成长的祖父母中,受教育情况不容乐观。小学三年级,已经是他们所接受的最高教育,在全村人中,也只有一个孩子的爷爷,达到了这样的文化水平,而其他老人,均从未接受过任何教育。他们照看孩子的原则,仅仅停留在有饭吃,有衣穿,只是最基础的生存层面。

江塘完小是当地最大的一所小学,总过有140多名学生。我们抵达时,恰逢暑假,因家中无人照料这些孩子,学校并没有放暑假,而是有一些来自全国各地的大学生前来支教,带领这些孩子们学习一些他们平日里接触不到的知识。每天放学后的时间,据调查,12岁至14岁的男孩子,喜欢结伴玩耍,如到无人看管的河里游野泳,而4岁至12岁的孩子,更多的是选择回家看电视。农村文体设施缺乏,与城里孩子不同,他们没有课外兴趣班、没有课外书、也没有丰富多彩的课余生活,电视机,成为了这些农村留守儿童了解大山以外的世界的唯一途径,电视已经成为了这些幼小孩子的心灵慰藉,甚至,他们对电视,已经形成了某种关乎于爱的依赖。

留守儿童的社会化进程,是他们由自然人到社会人的转变过程,在此阶段中,家庭,因父母关爱的缺失,导致家庭这一原本最主要影响因素反而起到微乎其微的作用。纵使伙伴群体、学校会对他们的成长,造成一定的影响,然而,在我们看来,大众传播媒介,特别是电视,似乎对这些正处于社会化关键时期的留守儿童,起到了至关重要的决定性影响。

而大众传播媒介,在推动留守儿童社会化进程的同时,也带来了相应的负面影响:

1.大众传播媒介,对于留守儿童的行为以及言语发展影响比重过大。在儿童成长的阶段,父母所造成的影响,是任何人与事物无法取代的,他们对孩子社会化进程中的思想、心理及行为上的影响,将伴随孩子一生。然而,因为了改善家中的生活现状,父母们不得不抛下年幼的孩子们下海打工。“家庭”对留守儿童社会化作用缺失。隔代照顾一方面造成对孩子的监管不力,要么溺爱,要么放任。以富阳镇为例,负责照顾这里的留守儿童的祖父母们,多文化水平较低,连名字都不会写的他们,又怎么会有能力辅导孩子的学习?在采访中我们发现,一个孩子的爷爷说:“学习好不好我们不懂,他只有调皮才会打他。”这种重养轻教的做法,致使这些留守儿童的学习得不到正规有效的督促和引导,大多数留守儿童在学习上自觉性差,纪律不强,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被动地学习,学习成绩较差。但电视,作为这个贫困山村里最为奢侈的娱乐方式,对于孩子们的影响却是无法想象的。

周振杰今年六岁,他是整个学校里最出名的淘气包。这样一个对任何新鲜事物都存在着好奇心的孩子,却经常语出惊人,成人化语言、新生词汇甚至是骂人的脏话,都十分自然的从这个聪明的孩子口中流露。在和他爷爷的攀谈中,我们了解到,周振杰患有先天性眼疾,因此和学校的小伙伴们不大玩儿的到一起,加上父母常年在外打工,缺少亲情上的沟通。于是,电视,成为了他更多的精神慰藉以及排遣孤独的宣泄途径。

在与周振杰共同看电视的过程中,我发现,他似乎极少关注新闻及真实存在于生活中的事件,他选择更多的是动画片、视剧以及娱乐性节目。同时,在调查中我们发现,接近半数的留守儿童使用电视的主要动机为消遣娱乐,内容上的偏好与动机是一致的:对观看“愉悦”的追求,使得他们有意无意地远离新闻和实用资讯,而转向能够转移他们注意力、让他们暂时忘却现实生活的不快乐的消遣娱乐类内容。

由此可以看出,虽然大众媒介的首要功能是提供信息,然而对于农村留守儿童而言,它只是一个可以用来逃避现实世界的工具而已。

2.媒介信息庸俗化,负面影响难以避免。留守儿童法制观念淡薄,道德品质令人担忧。由于父母法定监护职责的缺失,临时监护人监督不严,缺乏必要的教育引导,社会上的不良风气对留守儿童产生了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部分留守儿童人生观、价值观偏离正确方向,不少留守儿童欺骗说谎、拉帮结派、欺负同学,更有的留守儿童有小偷小摸、打架斗殴、敲诈勒索等违法违纪行为。有调查资料显示,义务教育阶段中的留守儿童学生38.09%行为表现好,43.97%行为表现较好,14.95%存在违纪行为,0.15%存在违法行为。最高人民法院研究室主任邵文虹指出,近年来,我国各级法院判决生效的未成年人犯罪平均每年上升13%左右,其中留守儿童犯罪率约占未成年人犯罪的70%,而且还有逐年上升的趋势。

造成儿童及留守儿童犯罪率增高的原因,大众媒介传播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2012年10月,宋庆龄基金会发起“中国少年儿童视听安全”系列公益科普活动暨启动大会。会上,展示了多个由于模仿电视作品引发的惨案。2012年5月,两名儿童模仿时下最热门的儿童动画片《喜羊羊与灰太狼》中的片段,将自己的小伙伴绑在树上并点燃枯草“烤全羊”,这样的事情,就发生在留守儿童身上。“臭狗熊”、“去死吧”、“老公老婆”等一系列或污秽、或过于成人化的话语,越来越多的出现在孩子们口中,这究竟出自于何处?在和留守儿童的接触中,我们了解到,这些话,都是从一部名为《熊出没》的动画片里学到的。

有时候就是这样,从事大众媒介传播的成年人们,也许并意识不到一些庸俗的媒介信息会对孩子们造成什么样的影响,这种影响可能对于城镇儿童的影响并不显著,因为家长的及时看管、指导以及纠正,但是在留守儿童中,产生的负面影响将是难以估量的。在父母引导的缺失下,他们过于迷恋电视,甚至觉得电视里所播放的一切内容都是正确的,这也就引发了盲目的模仿和学习。

那么,究竟如何缓解大众传播媒介对于留守儿童的负面影响?如何造就传媒环境下留守儿童社会化问题的突围?这引发了我作为一名媒体一线工作者的思考。

农村留守儿童是因中国经济飞速发展而产生的敏感而脆弱的特殊群体,客观因素导致在他们的社会化进程中,对于自我保护意识、受教育情况、身心发展、心理宣泄以及行为引导这些方面无法由家庭影响,因此,学校、社会就应扮演起这个引导者的角色。在知识的给予上,固然应该倾其所有,但是,情商的培养,同样不容忽视。媒体可以扮演正面的角色,教给孩子们爱与分享。

同时,学校等可以直接与留守儿童面对面交流的成年人群体,应该有效加强对留守儿童媒介引导,提升媒介素养。农村留守儿童媒介素养教育的核心意义就在于让留守儿童具有媒介理解与批评能力,能够充分利用媒介资源完善自己,促进个体的社会性发展。

同时,我们也希望,留守儿童的父母,也就是大城市的建设者们,虽然外出打工多艰辛,但是,对于孩子的关注,绝不可因为对于电话费以及火车票的考虑而放松。加大与孩子的沟通力度,并且尽可能地与学校建立联系,多与教师进行交流,也会舒缓留守儿童的孤独感,对他们的社会化进程起到很好的推动及引导作用。学校将孩子在学习和成长中所遇到的问题、心理上产生的变化及时反馈给家长。

另外,作为媒体人,我们更应加强自身素质培养,加强传媒业的惯例,倡导行业自律。当今传媒界竞争日益激烈,为吸引眼球,许多媒体一再降低底线,传播大量垃圾信息,哗众取宠。如何对留守儿童使用媒介、接收信息进行正确的引导,为其提供一个健康的传媒环境是当前大众传媒刻不容缓的任务。

政府部门也应加强对媒体的管理,重视把关环节,严格审查传媒传播的内容,以保证大众传媒正确的价值导向。

通过种种自律措施净化传媒环境,为留守儿童的成长提供健康的精神食粮,使传媒在留守儿童社会化的过程中不再是一个阻碍而是一种推力。

参考文献:

[1]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民政部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促进司,北京师范大学壹基金公益研究院.中国儿童福利政策报告2011.2011年5月31日.

[2]任苇.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开明出版社,2012.

[3]朱卫红.留守儿童心理发展研究.云南大学出版社,2010.

[4]谢妮,申健强,陈华聪.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现状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10.

[5]杨元松.中国留守儿童日记.江苏文艺出版社,2012年.

[6]王秋香.农村“留守儿童”社会化的困境与对策.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08.

[7]徐钜昌.电视传播.华视出版社,1986.

[8]石长顺.电视传播学.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2000.

[9]胡智峰.电视传播艺术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10]谢天勇,张国良.大众传媒与扶贫报道――以1990―1999年《安徽日报》为例》.新闻大学,2001.

[11]欧阳宏生.电视传播核心价值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12]黄葵.电视传播与受众.四川大学出版社,2005.

上一篇:关于中日两国“耻文化”的考察 下一篇:关于动态汽车衡运行中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