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黄金时代》的叙事模式

时间:2022-10-14 09:57:15

浅析《黄金时代》的叙事模式

摘 要:许鞍华导演在《黄金时代》中想要让观众注意到实验性的地方,所以在影片结构上采取了多人旁白插叙的方式,以数位与主角萧红相关联的亲人、作家朋友的评论叙述作为连接故事的彩线。许导演以为这会让很多熟悉了商业片叙事模式的观众们产生距离感,但对一部分熟悉萧红,熟悉那一年代的观众而言,并没有产生观影障碍。本文将通过以下三点来简单分析这种电影手法的特别之处。

关键词:《关键词》;叙事模式;旁白插叙

一、对逼真的塑造

对于《黄金时代》这部电影,观众与媒体都有很大的期待,影片上映后的评论也是十分激烈的。虽然与同期影片相比,票房并不尽如人意,但笔者认为《黄金时代》是一部诚意之作,它试图以从萧红一人的生活反映出民国一批知识青年所处的环境与他们的写作状态,主创人员进行田野调查,尽可能的还原当时的时代氛围,这样的努力使它与同样档期的一些偏娱乐快餐特性的影片拉开了距离。

旁白与叙述加强了观众的在场感,虽然这些插叙手法以一种“伪纪录片”的形态呈现,但它们或多或少也增添了影片的逼真性。说它“伪”是因为它毕竟是演的,与真正的纪录片所不同。《黄金时代》的主创人员对萧红生活过的地方都进行了细致的实地考察,演员汤唯更在片场一遍遍书写萧红的文字以求更贴近角色。在旁边叙述的这些人当中,有萧红的弟弟,有与她共同工作生活过的白朗、聂绀弩等等,在影片的开头甚至出现了已逝的萧红本人对自己的叙述。从这里我们可以体会到,导演想要的真实不是完完全全照本宣科的真实,而是一种艺术化的真实,一种对生活、对角色高度的凝练。许鞍华导演自己也说,要考据,但考据好了就要丢掉,让人物是鲜活的。

二、统一的宿命氛围

这种特殊的叙述方式确实打乱了时空,然而对于一部传记形式的影片而言,故事结果是大家都知道的,或者说是平铺直叙的。穿插其中的旁白叙述并不能构成故事情节的干扰影响,相反会形成一种别有意味的符号感,通过这些巧妙的叙事安排使影片产生出特殊的意蕴。

影片中进行旁边叙述的人似乎处于一个并不存在的时空,就美学上而言,这种营造方式构成了一种结构的对称与时间的对称而显得圆满。戏剧的三一律讲求时间、空间与情节的统一,在电影中这样古典的要求虽然并不是必须但是氛围的整一性还是需要考虑的。许鞍华导演采用的这种夹叙夹议的手法就使得整个片子的格调统一的,通过这种旁白叙述将各个段落组织起来形成一个整体,就形式感而言是完善的。李樯的残酷与许鞍华的温和在《黄金时代》中被调和成了一种悲天悯人的情怀。《黄金时代》中,许鞍华选择旁白插叙的目的似乎也是由于想要营造一种氛围,这种氛围是一种理性的悲情:它不情绪化,虽然当时的文学青年们本是那样慷慨激昂雄心壮志;它不大发感叹大举抒情,虽然萧红所处的生活是那样的贫困交加让人寒心。它只是慢慢地展开,细细地叙述,让人沉思良久哽咽不语,观众的情绪压抑却得不到释放,或许这正是许鞍华导演“叙述作为一个人的本质,不是讲故事而是讲人生”的目的罢。

三、形成一种讨论、争鸣的时代气氛

英国狄更斯在《双城记》开篇写到“那是最美好的时代,也是最糟糕的时代;那是智慧的年头,那是愚昧的年头;那是信仰的时期,那是怀疑的时期;那是光明的季节,那是黑暗的季节;那是希望的春天,那是失望的冬天;我们全都在直奔天堂,我们全都在直奔相反的方向。”虽然与法国大革命的时代背景有所不同,但《黄金时代》所经历的也是一个复杂的时期,用这段话来形容这个时代再好不过了。与经济上作家们窘迫的状况呈反比的是,这一时期的他们的文学创作相当活跃,从东北乃至全国这些受到苏俄和欧洲影响的文学青年们热情激昂的创作来看,文坛中弥漫着一股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局面。在许鞍华给我们虚构的这样一个议论的时空中,我们看到了这些文学家们最好的时候,彼时,他们风华正茂文采飞扬,他们的黄金时代被永远的定格在了那里。正如饰演端木蕻良的朱亚文所说,“能活出自己理想中的生命的年代就是黄金时代”。作为一个有文学修养的导演,许鞍华把她对这些作家的感情融入本片,或许他们因为时代因素并没有一个幸福完满的人生,但在许导演的片子里他们通过这些议论与叙述生活在一个不被打扰的安静空间里,用他们的言论继续感染观众。

大型的文艺片并不好拍,观众群体的不稳定性以及投资方的信心不足使得导演慎之又慎。拍的太实验,怕挑战观众接受底线;拍的太乖巧,又达不到导演更深层次的追求。这个两难的问题使得导演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笔者认为《黄金时代》这部影片在叙事结构上有一定的实验性,又把这种实验性控制在可接受的范围之内。通过旁白的叙述使影片达到一种统一的格调,也塑造了一个讨论与争鸣的民国文坛氛围,在这一意义上,而言许鞍华导演的努力值得我们肯定。

参考文献:

[1]邝保威.许鞍华说许鞍华[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

[2]赵远.香港烙印[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13.

上一篇:《廊桥遗梦》非理情的困惑与救赎 下一篇:光在西方绘画史上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