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

时间:2022-10-14 09:22:39

在阅读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情感是人对事物的一种态度,情感对于学生的学习,尤其是语文学习,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新《语文课程标准》中已有明确要求:在阅读中要求学生“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在写作中要求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

一、情感教育的内涵

情感教育是教育的一部分,它关注教育过程中学生的态度、情绪、情感以及信念,以促进学生的个体发展和整个社会的健康发展。

阅读教学中常常会听到文学性和工具性的思辨,笔者认为两者至少可以有一个衡量标准――情感教育。我们不能一味地使知识技能目标占据教育目标体系的中心位置,在教育过程中漠视、扭曲和阻碍学生的情感发展,这样会导致师生之间缺乏正常的情感交流。爱因斯坦认为:“情感和愿望是人类一切努力和创造背后的动力,不管呈现在我们面前的这种努力和创造外表上是多么高超。”

二、 情感教育在阅读教学中的作用

笔者相信中学生作文训练需要做到三个坚持:坚持阅读、坚持感动、坚持写作。在这组关系中,感动显然是枢纽。有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能读出不同的体验诚然可贵,但是这一千个乃至更多个哈姆雷特,有多少是与原著人物性格相符的呢?恐怕多少带着点牵强附会吧。所以,在阅读之前能有正确的情感体验尤为重要。学生正确的情感体验从何而来?教育责无旁贷!因为情感具有感染性的特点,阅读教学的责任就是以情感人,以情动人。

苏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是散文单元,单元目标之一是品味、学习散文优美而含蓄的语言,感受作品中的人物和事件,引起自己对童年生活的回忆和共鸣。我想学生品味、感受文本并与作者产生共鸣的时候应该是渗透情感教育的绝佳时机。其中《柳叶儿》就是一篇很好的情感教育的载体。作者以清新优美的语言给我们讲述了关于柳叶儿的故事,把人们带入了那个苦涩的时代。学生通过前面散文的学习,已积累了一些关于散文意境的欣赏方法,这篇课文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自由赏析的绝佳文本。老师可以通过赏析,唤起同学们对那段困难岁月的关注,体会过去父辈的艰辛,从而学会珍惜现在的幸福。这种情感体验正是90后严重缺乏的,我们要引导学生克服时空差距、体验不足等难关,通过学习进一步形成正确健康的情感价值观。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在新课程改革的推动下,阅读教学方式有了可喜的改变,但是以文本为中心的教学目标定位仍然是个严重的问题。爱因斯坦说:“文学艺术的最大价值就在于它们能够提高人们的精神境界。”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应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也就是说,阅读教育的目标定位不是单一的获取文本信息,而要在阅读中以文本为平台,进行各种语言活动,提高学生的整体素养。

三、阅读教学中情感教育的几点尝试

(一)关注学生与文本的情感联结点

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也就是说文本中的人文精神,只有让学生自己体会,用自己的生活体验与作者进行心灵对话才能真正走进作品,才能真正获得对生活独特的感悟。每个读者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有个性化的解读,而教师只要在适当的时机进行提示和引导,万不可自己根据自己的体验给课文贴上标签再教给学生。例如在教朱自清的名篇《背影》时,教师可以出示父亲信中的话及朱自清补充的写作缘由的话:“我身体平安,惟膀子疼痛厉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我写《背影》,就因为文中所引的父亲的来信那句话。当时读了父亲的信,真是泪如泉涌。我父亲待我的许多好处,特别是《背影》里所叙述的那一回,想起来跟眼前一般无二。我这篇文只是写实,……”学生在阅读这些充满情感的言语时,受到的情感熏陶、产生的情感共鸣也就不言而喻了。

正如《学会生存》中所言:“教师的职责现在已经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而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除了他的正式职能以外,他将越来越成为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考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他必须集中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从事那些有效果和有创造性的活动:互相影响、激励、了解、鼓舞。”

(二)关注学生与教师的情感联结点

要将学生和教师的情感联结,就要以钱梦龙先生当年提出的“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作为教学思想。教师要通过设计精巧的问题情境,很好地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望,促进师生之间的情感、思想交流,形成和谐而具有一定认知深度的教学氛围。

1.激趣式情境

说明文一向是带给语文教师很大困扰的一种文体。然而如果我们能找到突破口的话,同样可以将课堂化平实为生动。例如苏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花儿为什么这样红》是一篇科普说明文,语言平实,专业名词较多,其中的科学现象却神秘有趣。文中提到一种弄色木芙蓉,这种花颜色随着温度的变化而一日三变,设计者抓住这一点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创设情境,以一组渐变式图片展示这一大自然的奥秘,当进入这一魔术般情境时,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立刻被调动起来。兴趣一旦被调动,那么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情感联结点就找到了。

2.谈话式情境

七年级课文《月迹》是贾平凹散文的代表作,文章的语言清新优美,含蓄凝练,富有诗的韵味。历代有许多文人用月亮象征圣洁、光明、美好的事物,但是把对一切美好事物的热情追求浓缩到对月迹的追逐之中,则是独具一格的构思。阅读时要用心去感受人物对月亮的喜爱,乃至对一切美好事物的向往。学生在学习中需要走过一段心路历程,教师可以营造轻松的谈话氛围,循序渐进地加以引导:“同学们喜欢月光皎洁的夜晚吗?每当你看见大如银盘的月亮,会产生什么样的想法呢 ?(生自由回答)那么当你看到月亮时,你会想起哪些咏月的诗句或歌曲呢?” 随着对有关月的美好事物的追忆,学生们的情感需求得以彰显。

3.活动式情境

设计精巧的课堂活动,可以叩击学生的心弦,引发他们的情感共鸣,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有效的课堂活动能掀起学生的情感波澜,让学生在活动创设的情境中走进文本的情感世界。

例如学习邹韬奋的《我的母亲》一课时,可以这样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我们回忆起母亲,总会把情感寄托在一些意象上,比如母亲深陷的眼眶,离别时母亲不断的挥手,过早爬上眼角的一道道皱纹……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然后说说作者是用哪些意象来寄托他对母亲的一片深情的?”

再如《花儿为什么这样红》的学习对象是八年级学生,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都有较强的求知欲和表现欲,教师利用多媒体手段,列出一些自然现象,例如:高山花卉较低海拔花卉色彩艳丽、枫叶入秋变红、香花中白色最多等等,学生们争相运用文中的科学原理解释现象,参与积极性很高。教师以学生既有的生活体验为基础,设计丰富多彩的语言活动,以拓展学生的生活视野,增加知识积累,加强人生态度的引导。

于漪老师说过,人是有情感的动物,钟情于某个事物,就会有力量勇往直前克服困难。学语文也是如此,注情于学习之中,学习当然也能生辉。所以教师在任何教学活动中都不能忽视情感教育的重要性,情之感人往往超过理之化人。我们要以真情和智慧来感染学生,使他们以积极乐观的情感投入学习,以健康向上的情感回报社会。

参考资料: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编著,华东师范大学比较教育研究所译《学会生存》,上海译文出版社。

上一篇:活动探究策略在《史记》教学中的应用 下一篇:浅谈近年来江苏作文命题趋势和应对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