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中刻意现象之观察与思考

时间:2022-10-14 08:52:10

课堂教学中刻意现象之观察与思考

摘要:《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教师都应该以学生能力发展为重点,把促进学生终身发展放在首位,一切与之相悖的做法和想法都应摒弃。尤其在课程改革的今天,我们更应保持清醒头脑,严防热闹背后的误区。教师应正确地设计课堂的形式,远离虚美热闹,精心设计问题,避免为问而问,更不要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

关键词:远离刻意;追求本真;远离虚美;彰显简约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19-016-2

一、远离刻意的索问提问

什么是有价值的问题?对学生来说这是难以把握的概念,不提问题不行,提出的问题没有价值或价值不高也不行,实在难为了学生。让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这是教师对学生提问的刻意追求,是以成人的心态看待孩子的阅读,以成人的要求要求学生,以自己的观点限制学生,结果问题成了折磨学生的关卡,学生望“问题”而却步。提问让学生的语文学习成了一件痛苦的事。

纵观让学生提问的种种现象,思考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笔者认为这是我们对语文,对语文学习的对象认识偏颇所导致的。

意识深处,我们认为语文是知识体,是按概念、判断、推理的逻辑顺序展开其内容的,就应从文本中寻找许多问题,让学生提问就是天经地义的。然而语文并不是简单的理性,而是一种感性的存在,是用形象作词,用感情谱曲的。语文看上去是一幅幅多姿多彩、形象鲜明的画,读出来是一首首情真意切,感人肺腑的歌。语文是活灵活现的人物形象,是五彩缤纷的生活场景,是波澜起伏的故事情节,是情景交融的审美意境,而不是一个个问题的堆积。

习惯认为,发现问题就说明已经看清事物的本质,就能解决问题,语文学习发现文本中的疑问,就能深入文本,解读文本,也就能完成语文学习的任务,语文学习也是理性的。然而,小学生的精神发展处于感性时期,他们大多是形象观照长于抽象演绎,情感体验胜于理性把握,自觉顿悟优于逻辑分析,想象再现强于实证推理,因此他们又是以感性的方式掌握语文的。

对语文、语文学习有了较为清楚的认识后,我们的语文教学才会摒弃过多的理性方法,注重学生精神的自由舒展,以感性的教育让学生认识语文、学习语文、热爱语文,让学生感受语文的生动、有趣、启智、健思(思想)。

当然,让学生提问也是语文学习的有效方法,但问题的提出应是在学生深入文本,充分感受语言,体味情感,思维出现阻碍后的内心真实的感受,而非“入口不入心”的虚假与教条;应是学生阅读体验后,基于自身独特的知识结构下的思考,而非以教师思维代替的人为限制。同时问题提出后,应让学生通过阅读文本解决问题,获得成功的体会,品尝语文学习的乐趣,而非让问题成为学生语文学习的恐惧点。

二、远离刻意的虚美热闹

许多老师认为越热闹的课堂越能体现“以学生为主”的理念,于是便在课堂上用尽办法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保证课堂的热闹异常。其实细细分析就发现这样做很多时候只是外表上的“虚美”,而没有多少课堂实效。

课堂小组讨论中,教室里讨论声响成一片,课堂气氛非常热烈。可实际是讨论只是追求热闹的摆设,问题的深度不够,为讨论而讨论。而且到最后展示讨论成果的也往往只是几个优等生,大部分学生只是“看客”。有老师甚至认为讨论得越多,解决的问题就越多,探讨问题的层面就越深,片面追求讨论的次数,不讲究每次讨论的质量,无需讨论的内容也来讨论。还有的老师采用唱歌、演讲、表演、辩论会等形式,让语文课堂充满盎然生机。然而,热闹的课堂并非意味着丰硕的收获。很多时候,都是非语文的东西“越俎代庖”了。

三、远离刻意的求新求异

为了体现“学生为主体”的理念,许多老师在课堂上刻意追求花样翻新,生搬硬套。现在语文课堂的流行用语是:“你喜欢读哪一段就读哪一段!”“你喜欢怎样读就怎样读!”“你想和谁交流就和谁交流!”……结果是由于老师只是机械求新,引导不够,学生胡乱选择,不少学生选了最简单的一段,唱读,乱读,随意交流……表面上课堂热闹,实际是学生游离在课堂重点以外,毫无收获。学生毕竟是学生,在一些教学重点和难点问题上难免有把握不准、贪吃不透的现象发生,事实上即便是吃透了,抓准了也可能会有无的放矢而收效不佳的情形发生,况且,有些教学内容根本就不适宜由学生来完成,所以,这样的全权民主势必会带来诸多不合理的后果,影响学生对有些知识的理解和吸收。这种教法表面尊重了学生的独特体验,但忽视了正确引导,没有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取向。如果教师在教学中只一味鼓励学生大胆创新,而忽略文本的价值取向,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怎么会不迷失方向?若再称为“创新”,带来的负面影响已超过语文本身。

事实上,这样一种教学方法有一定的可取之处,它无疑为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学习营造了良好的教学氛围;也成为学生积极探求,锐意创新,自由发挥个性搭建了广阔的舞台,不仅极大的提高了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而且还增强了学生查阅各种资料、积极主动思考问题的能力,但是教师同时应该做好一位合格的指挥者和组织者,在关键时刻要给与学生以必要的引导、点评、归纳,让学生在锻炼了合作、探究能力的同时也学到了扎扎实实的知识。

四、远离刻意的复杂细化

“简简单单教语文”的提出是基于语文课堂教学被人为复杂化提出来的。就本课来讲,它要达到的第一目标是识字写字,把课文读通读流利。但我们可以看到老师把识字和读课文割裂开来,“找生旁种许格外艳呀每言语”这些要求会认的生字只在老师要求学习的时候出现,这和随文识字,反复出现的效果是不一样的。老师还着力去理解某些词语,而又因方法不当,忽略了学生思维形象优于抽象,层次性的特点,最终把课堂变得复杂化,纰漏不断。目标不集中,花了力气,却达不到目的;方法不得当,费了口舌,效果却不好。当我们教师不明确自己一堂课达到的具体目标时,或是有意拔高教学目标,一节课承载过多目标时,我们呈现的课堂过程会全面铺开,却又蜻蜓点水,不着重点,达不到教学效果;当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把握不到学生的身心的、知识的基础,教法违背学生认识思维的规律时,我们又会将本可以简简单单的过程变得复杂化,产生画蛇添足、走弯路,事倍功半,并且达不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我们总是喜欢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同时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语文教学要生动,要精彩,内容挖掘之深奥,教学设计之花样百出,让人感到实在是境界太高,高不可攀,让人一次次地加深这样的印象:语文教学,难于上青天!曾几何时,我们的教师为课文所累,一篇课文,几百字而已,却要解析出不知道多少高深的东西,一会儿是思想含义了,一会儿是语言因素了,都要挖掘。分析来分析去,训练来训练去,扎实得何等了得,又表现出教者对文本挖掘的有多么的深入。

高效课堂需要倡导简约元素。在课堂时间是一个固定常数的前提下,在最短的时间内发挥最大的效率,产生最大的效能才是真正高效,只有简约,才有高效。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要过分追求教学环节的完美,不要过分强调面面俱到,该省的环节和步骤就要省,该不讲的就不讲,该精讲的就不要多讲。不要注重多授其鱼,而应侧重授之以渔,善于运用最简练的语言、简易的手段,简明、简洁的行之有效的方式、方法去指导学生学会学习,善于用便捷的、直接的方式打开学生思路,力求避免无效的师生劳动,最大程度地减少弱效过程,尽量省时、省力。只有这样,才能在课堂教学中彰显简约之美,才能打造真正的高效课堂。

五、远离刻意的反复探究

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大举措就是强调探究性学习,并在教材中设计了大量的探究活动,这一方面说明了探究式学习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另一方面也容易使人产生一切知识都应该通过探究的方式获得,在教学中探究才是唯一的方法的假象。探究式是一种比较有效的教学方式,它的许多优势是传统接受式教学方式无法比拟的。但是探究式教学方式也有不足之处,它比接受式教学方式要多花很多时间,这就决定了课堂教学不可能都采用探究式,而且有些内容也不适合探究。无需探究的问题却要去探究,往往会导致探究的浅层化和庸俗化。实际上,像上述这样越记越复杂的探究就是没有意义的,这类以听讲、记忆、模仿、练习等为特征的陈述性的知识根本不需要学生花时间去探究,完全可以通过接受学习来掌握,它可以使学生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获得尽可能多的知识和技能,从而提高课堂效率。可见,新课程强调探究式学习并不意味着全盘否定接受式学习,探究式学习和接受式学习在课堂中不能截然分开,应该交替应用,在接受中有探究,在探究中有接受,两者应彼此取长补短,不可偏废。

六、远离刻意的赏识评价

在语文教学中,有些知识性的问题,教师教授时必须准确,对错不能含混不清。当然知识上的模糊,理解上的偏差,随着时间的推移,阅历的增长,也许会逐渐淡化消除,但由此造成的学生对自身的认识上的错误,恐怕会影响久远甚至是难以改变的。一个人的成长是需要经历一些磨难的,只有经历磨难才能铸就刚强的性格,才能适应未来的生存。古话说:将相出寒门,严师出高徒。在教学中我们应慎用表扬,让学生学会接受批评,学会在“逆耳”中形成健全的人格。

课堂教学无论怎样改,教师都应该以学生能力发展为重点,把促进学生终身发展放在首位,一切与之相悖的做法和想法都应摒弃。尤其在课程改革的今天,我们更应保持清醒头脑,严防热闹背后的误区。因为真正的课堂教学应不雕琢,不粉饰,每个学生都应发自内心主动参与,真心投入!

上一篇:浅析“自由式教育”和“强迫式教育” 下一篇:立足数学现实 激发学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