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加强高职院校隐性德育的思考

时间:2022-10-14 08:31:40

新时期加强高职院校隐性德育的思考

[摘要]高职教育在迅猛发展过程中产生了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尤其近年来,高职院校学生又呈现出新的独特个性,所以单纯的显性德育方式已显得力不从心,隐性德育不失为一个好的思想道德教育方法。文章试从教师主体、校园文化和社会实践三个层面来探讨加强高职院校隐性德育,以期提升新时期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关键词]高职院校 隐性德育 途径

[作者简介]刘芳(1981- ),女,河北廊坊人,廊坊师范学院经济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河北 廊坊 065000)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06-0056-02

一、隐性德育的内涵及特点

“隐性”教育指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教育者以潜在的、较为隐蔽甚至是无意识的形式,或者通过其生活的特定环境,使大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发自内心地、自愿地接受教育,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一种教育方法。它是一种间接的、暗含的教育方法,利用这一方法可以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隐性德育具有潜在性、广泛性和持久性等特征,这些特点为高职院校的管理不仅提供了一个新的切入点,而且与显性教育相结合能够相互弥补起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二、新时期高职院校实施隐性德育的必要性

从20世纪90年代末期开始,高职院校的数量和在校生的数量呈急剧上升趋势。有数据显示,高职院校数从1997年的432所增加到2005年的1091所,在校高职学生数从1997年的117万增加到2012年的1000万人。大批应用型人才不仅满足了用人单位的需求,而且大力推动了经济的增长。但是,任何事情都具有两面性,大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在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为高职院校的教育和管理带来了诸多问题,其中高职院校的德育问题就是摆在面前的一个严峻问题。高职院校在满足市场需要数量的同时,对培养学生质量的把关显得更为重要。如果单纯地把学校比作加工厂,那么它所培养的学生就是一个个小的零部件。这一个个零部件在外形上都是一致的,即所培养的学生技术上都能达标,但是他们的思想道德品质如何呢?摆在我们面前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是――高职院校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不容乐观。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尤其近年来网络文化的兴起,学生们在接受新事物的同时也被一些负面的东西影响着,如拜金主义、功利主义、享乐主义等。另外,校园环境内不文明现象随处可见,如着装不整、勾肩搭背、随地吐痰、脏话连篇等;学生们诚信意识弱化,如考试作弊现象屡禁不止、毕业生毁约现象比比皆是、大学生旷课现象屡见不鲜。因此,校园内“育人为本 德育为先”的宗旨落到实处才是高职院校得以发展的关键所在。然而,面对以上种种问题,显性德育的教育方法已显得力不从心,隐性德育在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中能够发挥重要作用。同时,新时期高职院校实施隐性德育也具有必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符合新时期高职院校特色的需要。首先,高职院校以培养技能和应用型人才为目标,而适应社会职业岗位是高职院校在课程设置时必须考虑的首要问题,因此在课程设置方面要呈现自己的特色――职业性。高职院校在对学生的培养过程中不仅要注重职业知识、职业技能的培养,而且要注重职业道德、职业纪律、职业行为等方面的培养。然而,教师在实际授课过程中,过于关注对学生技能和知识的培养,而忽视了对学生思想道德这一软实力的教育。

其次,实践性是高职教育的另一特色。高职教育要培养生产一线工作人员,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安排较多时间进行实习实训。而在实习实训过程中,学生较分散,加之没有理论上的考试,这就让学生在思想上有所放松。同时,分散实习让学生处于不同的环境,接触到了形形的人,受周围环境和人的影响接受到的思想也有优有劣。除此之外,学生分散实习不利于实习指导管理,这也是思想道德教育上出现漏洞的一个原因。

2.适应新时期高职院校学生个性特征的需要。首先,新时期高职院校学生多数是独生子女,性格上呈现出以自我为中心、独立意识强等特点。除此之外,家庭环境的优越和享有过多来自家庭方面的爱使他们很自信,并善于表现自己、展示自己,这些性格使他们厌烦直截了当的教育说教方式。隐性德育恰好避免了这一点,它通过含而不露的教育方式不仅消除了学生们的逆反心理,而且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其次,近年来高校生源逐渐减少,成绩优异的学生被重点院校录取,以至于高职院校的学生水平参差不齐。这些学生虽然思维灵活,但其综合素质较其他高校学生有所差距,这也给高职院校的思想道德教育带来了困难,而这些学生更乐于接受隐性德育的教育方法。

最后,新时期高职院校学生几乎是与网络文化一同生长起来的,他们接触网络较早,善于运用网络获取新知识。但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在提供新知识的同时也给学生带来一些不良影响。有的学生甚至沉迷于网络,对网络过度依赖,身心受到严重损害。所以,我们要善于利用网络文化积极的一面来达到教育学生的目的。

3.新时期增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需要。《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趋向扭曲、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乏、艰苦奋斗精神淡化、心理素质欠佳等问题。高职院校学生作为当代大学生中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的思想尚未定型,心理发展水平虽然比中学生成熟但不稳定,容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尤其在这个处于转型期的时代,由于受西方思潮、意识形态的渗透和网络化信息化的冲击,高职院校学生的心理状态、行为习惯、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方面在一定程度上发生了变化。面对这些问题,迫切需要我们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借助于隐性德育的方法加以引导,从而增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综合上述三个方面,实施隐性教育既符合新时期高职院校自身德育发展的要求,也是满足新时期高职院校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的内在要求,同时也是高职院校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时效性的迫切需要。

三、高职院校实施隐性德育的途径

对于高职院校职业性、实践性强的特点以及高职院校在授课环节、实践环节校园文化和学生特点等方面的问题,隐性德育能很好地予以解决,具体实施途径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1.隐性德育寓于教师的言传身教中。在学校里,学生接触最多的就是教师。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作为一名教师首先是传道,要从思想上教育学生如何做人,其次是授业、解惑,教给学生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所以,教师要充分挖掘所传授知识中蕴含的隐性教育资源,并在课上或课下适时地输送给学生,使他们潜移默化地接受教育。还要挖掘专业课教材的德育资源。在各科教学活动中,学生们在获取专业知识的同时还能无意识地获取非专业知识,这使学生们无形中提高了自身修养,促进了自身理想信念的形成,从而促进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所以,教师在传授文化和专业课知识的同时要把思想道德教育融合进去,使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也接受思想品德的熏陶,真正做到教书与育人相结合。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渊博的知识、高尚的品德和卓尔不凡的人格魅力都能为学生树立好的模范带头作用,无形之中学生们就会对其产生钦佩、仰慕之情。这种情况下,身教比起言教来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即使教师的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一个微笑可能就会影响学生的一生。

2.隐性德育寓于校园文化中。校园文化具有渗透性、潜在性、广泛性等教育功能,这些教育功能具有隐蔽性和暗含性。隐性教育的这些特点为高职院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有效方法。因此,在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中,学生们能随时随地受到文化教育熏陶。

教育部于1998年颁布了《关于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一文,指出“各高等学校必须重视校园人文环境建设,创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校园的整洁和绿化,校训和行为规范,人文景点,教师与实验室的布置,图书资料建设,等等,都要有利于形成一种良好的学术和文化氛围”。校园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一实体文化能直接观察和感受到。所以,高职院校要优化物质环境,发挥其育人作用。学校的物质环境主要包括各类建筑物、教学设备、校园生态环境等。这些都是没有生命的,不会说话,无情感的,然而,学校在设计、创造它们的时候,可以精心地巧妙地将教育目标和信息寓于其中,高职院校的物质文化建设要体现出职业性和实践性的特点。

校园环境不仅影响着学生的日常生活方式而且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们思想品德的形成。“蓬生麻中,不扶而直”,学生生活在环境优美、建筑合理的校园环境中就会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感染和同化,就会自觉不觉地调整自己的思想和行为,从而修身立德。所以,教育者在实施隐性德育的时候,一定要充分发挥校园物质环境的育人作用。建设校园环境时既要兼顾科学性,又要具有教育性和艺术性。在建设校园物质环境时既要做到布局合理、协调对称,又要具有艺术性,寓思想教育于物质环境建设中,达到“物中有景、景中有物、寄情传意”的效果,使学生身在其中能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教育。这既符合我们现代化的教育目标,同时也从侧面体现了学校的精神文明水平,以及学校具有的现代化管理思想观念水平。

精神文化的德育因素是校园文化的最高层面,是一所学校的灵魂,它弥漫于整个校园环境中并寓于校园生活的各个环节。这一德育因素可以通过校歌、校训、校风、学风、班风等形式表现出来从而发挥其德育的功能,规范并约束教师和学生的思想和行为。

3.高职院校要在实践中加强隐性德育。高职院校的实践性教学课时占到专业课教学总学时的40%以上,学生们在学习专业理论知识的同时也要提高动手能力,使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实践过程蕴含着丰富的德育资源,因此德育教育在此环节不能忽视。一方面,高职院校要精心组织、认真安排,既要考虑实习实践的需要,也要考虑新时期高职院校学生的特点,采取多种实践形式吸引他们积极参加;另一方面,高职院校要督促并监督学生深入实践、深入基层、深入工作岗位,在工作中锻炼、在锻炼中学习,让他们在实践磨炼中加深对思想政治理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解,并把这些知识通过内化来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正所谓“自育乃育人之本”,学生们通过实践活动来实现自我教育与主动受教的统一,从而提高实践活动中“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在学生实习实训过程中,指导教师和实习所在单位员工都能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因为指导教师和员工的一些优良作风会无形地促使学生形成敬业精神、奉献精神、吃苦耐劳精神等。高职院校要充分利用社会实践环节来达到隐性育人的目的。

四、总结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正处于一个社会转型期,高职院校的学生也呈现出新的特点,这给高职院校的思想道德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困难,传统的显性德育方法已不能完全满足当前形势的需要,隐性德育越来越显示出其优越性。针对高职院校德育现存状况,本文提出了如何加强隐性德育建设的对策,以期对新时期高职院校德育实效性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朱玉超.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涵义及其实施路径[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14).

上一篇:关于鸭子的故事 下一篇:高职特殊教育专业“行为矫正技术”课程标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