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散黑穗病的发生与防治技术

时间:2022-10-14 07:37:52

小麦散黑穗病的发生与防治技术

摘 要:本人通过多年在基层的研究与探索,总结出无公害农产品 小麦散黑穗病的防治原则防治的技术要点。

关键词:小麦;散黑穗病;防治技术

1 防治原则

全面贯彻执行“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牢固树立公共植保、绿色植保的理念;坚持以农业防治、物理防治为主,化学防治为辅的绿色防治原则。

2 症状

小麦散黑穗主要为害穗部,病株抽穗较健穗早,最初病小穗外面包一层灰色薄膜,成熟后破裂,散出黑粉(病菌的厚垣孢子),黑粉吹散后,只残留的穗轴。病穗上的小穗全部被毁或部分被毁,仅上部残留阔数健穗。一般主茎、分蘖都出现病穗,但在抗病品种上有的分蘖不发病。

3 病原

小麦散黑穗又称散黑粉菌,属担子菌亚门真菌。异名厚垣孢子球形,褐色,一边色稍浅,表面布满细刺,厚垣孢子萌发温限5―35℃,以20―25℃最适。萌发时生先菌丝,不产生担孢子。侵害小麦,引致散黑穗病,该菌有寄主专化现象,小麦上的病菌不能侵染大麦,但大麦上的病菌能侵染小麦。厚垣孢子萌发,只产生四个细胞的担子,不产生担孢子。

4 传播途径

散黑穗病是花器侵染病害,一年只侵染一次。带菌种子是病害传播的唯一途径。病菌以菌丝潜伏在种子胚内,外表不显症。当带菌种子萌发时,潜付的菌丝也开始萌发,随小麦生长发育经生长点向上发展,侵入穗原基。孕穗时,菌丝体迅速发展,使麦穗变为黑粉。厚垣孢子随风落在扬花期的健穗上,落在湿润的柱头上萌发产生先菌丝,先菌丝产生4个细胞分别生出丝状结合管,异性结合后形成双核侵染丝侵入子房,在珠被未硬化前进入胚珠,潜伏其中,种子成熟时,菌丝胞膜略加厚,在其中休眠,当年不表现症状,次年发病,并侵入第二年的种子潜伏,完成侵染循环;肥料带菌是散黑穗病另一个传播途径,用麦场土垫圈,用病麦秸秆饲喂牲畜,特别以带菌肥料做种肥发病率很高;土壤带菌也是散黑穗病传播的一个途径,收割时病粒落入田间或病菌被风吹到附近田块,造成土壤污染。

5 发病条件

刚产生厚垣孢子24小时后即能萌发,温度范围5~35℃,最适20~25℃。厚垣孢子在田间仅能存活几周,没有越冬(或越夏)的可能性。小麦扬花期空气湿度大,常阴雨天利于孢子萌发侵入,形居病种子多,翌年发病重。

6 小麦散黑穗病防治

6.1 农业防治

选用抗病品种和无病种子田;平衡施肥 合理灌溉 培育壮苗;调整耕作栽培措施:春麦播种不要过早、过深,合理轮作等。

6.2 浸种

6.2.1 变温浸种

先将麦种用冷水预浸4~6小时,涝出后用52~55℃温水浸1~2分钟,使种子温度升到50℃,再捞出放入56℃温水中,使水温降至55℃浸5分钟,随即迅速捞出经冷水冷却后晾干播种。

6.2.2 恒温浸种

把麦种置于50~55℃热水中,立刻搅拌,使水温迅速稳定至45℃,浸3小时后捞出,移入冷水中冷却,晾干后播种。

6.2.2 石灰水浸种

用优质生石灰0.5kg,溶在50 kg水中,滤去渣滓后静浸选好的麦种30 kg,要求水面高出种子10~15cm,种子厚度不超过66 cm,浸泡时间气温20℃浸3~5 d,气温25℃浸2~3 d,30℃浸1 d即可,浸种以后不再用清水中洗,摊开晾干后即可播种。

6.3 拌种

用2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用种子量的0.2%拌种,或用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用种子量的0.3%拌种,或用75%萎锈灵可湿性粉剂按种子重量63%拌种,或用40%拌种双可湿性粉剂0.1kg,拌麦种50kg或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0.1kg,对水5kg,拌麦种50kg,拌后堆闷6小时。

6.4 土壤消毒

播种前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2 kg/667 m2~1.5 kg/667 m2,加细土30 kg/667 m2~50 kg/667 m2,翻入土中进行土壤处理;或用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1.2 kg/667 m2~1.5 kg/667 m2,加细30 kg/667 m2~50 kg/667 m2,翻入土中进行土壤处理。

上一篇:初悟与彻悟的艰苦升华 下一篇:大豆高脂肪品种垦农23号的特征特性及栽培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