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家庭教养方式的研究

时间:2022-10-14 05:19:55

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家庭教养方式的研究

【摘 要】本研究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和家庭教养方式的现状进行了研究,旨在能更好的了解90后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与家庭教养方式的关系,采取了分层抽样的方法对廊坊师范学院和河北石油技术学院的150名大学生进行了调查,初步探讨家庭教养方式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关系,以心理健康自评量表(scl-90)和家庭教养方式量表(EMBU)为测量工具,进行了初步探讨。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家庭教养方式;相关分析

目前国内外许多调查对家庭教养方式对子女心理健康的影响都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制定出来相关测量量表,许多研究均表明了家庭教养方式对子女的身心健康有着深远的影响。大学生处于青春发育期的晚期阶段,即心理断乳的关键期,如同生理断乳一样,心理断乳同样会使其造成心理冲突。

本研究采取分层随机抽样的方式,对廊坊师范学院、河北石油职业技术学院的学生进行了大学生心理健康(scl-90)和家庭教养方式(EMBU)问卷调查,共发放150份问卷,收回125份,剔除10份无效问卷,共得到115份有效问卷,有效回收率为76.67%。

本研究被试构成情况具体分布情况见表1

从scl-90和EMBU的施测结果统计分析上看,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家庭教养方式的相关,对scl-90和EMBU施测结果进行皮尔逊积差相关,结果表明父母教养方式中的EF4(父偏爱被试)和EM5(母偏爱被试)与scl-90各因子间均有不同程度的显著性差异,尤其是母亲的偏爱态度,对于大学生各项心理状态出现了显著相关;对于学生强迫症状,较之于其他因子与家庭教养方式相关程度高,结果说明父母情感温暖和偏爱被试等教养方式对子女的一些心理症状起抑制作用。

由对实测结果的统计分析可知,父亲教养方式与男女大学生心理健康相关,以性别为标准,研究父亲的教养方式对男女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的影响,结果表明:(1)父亲教养方式对男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影响较大,父亲的情感温暖、惩罚严厉、偏爱被试对男大学生的影响最大;(2)大学生心理健康在躯体化、强迫、焦虑、恐怖、偏执、精神病性上受父亲教养方式影响较大。分析原因:男大学生最早的榜样学习者是自己的父亲,从这可以证实,父亲的榜样学习对男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尤为重要;大学生心理健康受父亲教养方式影响较大,说明了家庭在男女大学生心理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性。

对实测结果进行特定的分析与统计,母亲教养方式与男女大学生心理健康相关,以性别为标准,对母亲教养方式与男女大学生心理健康进行相关分析,从表中结果可以看出:(1)母亲教养方式对男大学生的影响最大,在母亲情感温暖理解、惩罚严厉、偏爱被试对大学生影响最大;(2)大学生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焦虑、恐怖、偏执、精神病性受母亲教养方式影响很大。

中国的传统教养方式和基本国情使父母采取过度保护、与严厉共存的模式,子女在这种矛盾的教养下,更容易出现心理问题,通过本次研究我们要让父母正视其对子女的教养方法,使让子女能够更加健康快乐的成长。

加强家庭教养方式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积极影响。应认识到父母对子女教养方式的不同对子女的成长和人格形成的重要性,良好的家庭教养方式有利于子女心理健康的形成;在家庭教育中应当提倡教育的情感化、民主化趋势, 防止教育过度化。父母对孩子应信任、尊重、理解,使子女在亲密和谐的氛围中学习、生活。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利用家庭的特殊性治疗心理偏差的学生——家庭系统排列。“家庭系统排列”是心理咨询与治疗领域一种新的治疗理念, 由德国心理治疗大师伯特·海灵格首创。目前, 已成为欧州临床心理学界盛行的心灵干预方式之一。在家庭系统中, 有一些隐藏着的、不易被人们意识到或察觉到的符合自然的动力法则决定着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其核心是“爱的力量”。家庭系统排列的问世是对家庭教养方式的一个更好的诠释,它不仅表明家庭的重要性,更加是家庭教养方式的理论应用。

参考文献

[1] 马建青.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10年研究得失[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8,12(1).

[2] 王素然.严贺杰父母婚姻关系与大学生子女人格相关研究[J].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0(04).

[3] 李彦章.父母教养方式与子女人格特征的关系研究[J].中国学校卫生,2002(01).

[4] 董奇,申继亮等.父母离婚与儿童心理发展:影响及良好适应的条件[Z].全国家庭教育理论研讨会汇编,1994(9).

[5] 王红云,刘纯燕.父母婚姻关系对子女心理行为的影响的研究近况[J].护理研究.2005(22).

[6] 梁春莲,万素华等.夫妻关系对孩子行为影响的初步研究[J].健康心理学杂志,2002(03).

[7] 段建华.总体幸福感量表在我国大学生中的试用结果与分析[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1996,4:121-124.

[8] 刘金花.儿童发展心理学[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作者简介:沈泽玮(1991.10- ),女,河北新乐人,三级人力咨询师,廊坊师范学院;张雅菲(1992.04- ),女,河北保定人,二级心理咨询师,廊坊师范学院;张玲(1990- ),女,满族,河北沧州人,毕业于廊坊师范学院。

上一篇:学科竞赛与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下一篇:关于新课程理念下教师角色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