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音的数据美学

时间:2022-10-14 04:48:48

声音的数据美学

旅居法国的日本电子作曲家池田亮司(Ryoji Ikeda)是当今电子艺术领域首屈一指的艺术家,但他的低调却在业内出了名,比如从不接受记者为自己拍摄写真和肖像,即便抓拍到了,也是戴着墨镜或者帽子看不到真容。甚至,你都很难看到他的正面,以至于某些传闻说,池田亮司有“人群恐惧症”。不过,熟悉他的人或许更认同这么一种说法:他希望把所有的公众注意力都留给他的作品,而不允许有丝毫的分散。

在他的作品里,声音被视为一种“视觉”和“听觉”的混合现象――这种感觉和人类自身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不管这种感觉让人感到舒服,或是不那么舒服。比如他最早的所谓“唱片集”,都是声波学、频率学和声音本身特性的前卫实验。1996年出版的《+/-》和1998年出版的《0°C》以及2000年的《Matrix》都使用到了正弦波、短时脉冲波形干扰和“白噪音”等非常创新的表现手段,开启了电子音乐创作领域极简、抽象却充满超现实主义特征的风格。

随着作品的不断成熟,池田的声音作品里有了更多雕塑的手法。他将雕塑、动态影像、声音和新媒体融为一体,把声音背后所包含的“数字信息”这样一种抽象的形式,作为探究未知和表达世界的方式,以一种独一无二的视角,向观众展示了新媒体艺术在未来的发展语境和文化概念。2002年之后,他持续进行的datamatics项目对音乐、时间和空间重新以数学的方式加以塑造和表现。在他的编译之下,data.tron、data.film、data.spetra这些装置作品都将电脑制作和数码技术运用到了极致,把现实中无处不在却无影无形的数字信息,以听觉和视觉混合的方式进行了呈现。

但刚接触池田亮司的作品时,难免觉得极简背后有一种单调――举个例子说,他的作品有点像老式的黑白电视机,在失去电视信号时出现的雪花和沙沙声。你可以再想象下,电视机失去信号时,屏幕上的图形还可以怎样变化?是黑白的、宽窄不一的条形码,还是伸缩的、一闪而过的线条?这些没有色彩却充满了线、几何图形的平面图像就构成了池田亮司作品的视觉部分。他在大量运用这些直接简洁的元素后,又加入了即兴的电子音乐,通过多频段单一化的声响,构建起了最抽象的、机械式的听觉体验。

他最出名的作品是在纽约Park Avenue的“军械库”所展示的大规模数字和声波景观装置――《超限数》。在他创造的“异次元”环境中,图形和灯光抽象表达的是数字信息和二进制码,观众则互动参与成为了数字世界中的主角。在这个环境中,池田亮司探索了数据如何界定我们生存的世界,数据本身又如何成为一种具有魅力的艺术素材。换句话说,当一个具有思考和灵魂的肉体,面对看似冰冷的数字图像时,这些图像也会变得富有弹性和灵性。它不仅作为一种外界的存在,也会与肉体发生交织,产生共鸣,让我们更加活跃;或发出恼人的电波声,对我们的行为产生约束。

走进这个名为“军械库”、占地2万多平方米的展示空间,就像一个巨大无比的“黑洞”,这个超乎平常经验所认识熟悉的装置尺寸,竟让人一下子有些手足无措。置身于池田亮司创造的近乎无限大的场域,四处环绕的电子声、巨大的影像以全方位的姿态包裹住了观众,更霸气地充盈了整个展厅,一种被《超限数》征服的雄伟美感油然而生。如同康德在“数学的崇高”(the mathematically sublime)概念中描述的人们对“无限状态”的想象,进而由衷产生了敬惧之情的美感经验。池田亮司以一种渗透性的知觉沟通方式,挑动观众感官知觉,创造了计算机时代中可以感知的壮美。

浸润在这个硕大的黑洞里,唯一可以指引你行走方向的是在暗黑空间中的LED数字投影,这个五层楼高、七层楼宽的硕大屏幕是那个暗黑世界的唯一光源。这个屏幕也是整个装置的第一部分,又被称作《图形测试》,它将整个军械库一分为二。投影上类似条形码的黑白图像不停地从屏幕顶端移动到地面,机械式地不出现任何带有感情的影像,耳畔回响着场内重复播放的巨大电子音乐,如同二进制码0和1循环往复的过程。但这仍然阻挡不了一些观众脱下鞋、赤着脚,在这个电子显示屏前坐下。地面也是纯白色的屏幕,客厅中铺展的柔软舒适的白色织毛地毯,邀请客人席地而坐。

一旦坐下,你也会发现身体和屏幕的关系可以如此亲密,不再局限于观看的“纯视觉关系”。这些观众或是自在随性地行走,或是嬉戏、坐卧、亲吻、奔跑,不同年龄的观众都在这个硕大的机械装置前找到了一种开心地与作品互动沟通的状态。当条纹般的影像投射在人体上,那些三三两两或是形单影只的躯体也成为了投影的一部分,他们的身躯让原本单调冰冷的数字图像变得富有生机――尽管《图形测试》的巨大尺寸,他们的投影在白色的“地毯”上就像某个微不足道的黑色像素。作品轻易地就把观众吸入了那个“黑洞”,并且打破了观赏艺术的严肃体验和传统法则,把“浸润式”的数字艺术美感经历带给观众,也在倏忽间让数字黑洞世界出现了生命的柔软。

就在《图形测试》后方那个白色世界的背后,存在着一个更暗黑的世界,分别是data.tron和data.scan。视觉上以黑暗为主色调的两件作品,与强光投影的《图形测试》形成强烈的视觉和空间对比。不同于《图形测试》超大屏幕的华丽伟岸,data.scan以一种亲近观众的高度构成,高3米的屏幕装置恰到好处地提供了观众抬头观看的舒适姿态。在完全的漆黑里,data.tron呈现了一组复杂的数据来源,其中有人类基因组序列、天文宇宙座标等等,就像是一部超级计算机不停运算的过程。这些影像被传递到前方data.scan装置中的9个屏幕上,但数据影像从垂直观赏的角度变为了水平,而视觉的传递将data.tron和data.scan串联成为了一个整体。就好像与观众玩起了魔术,把视网膜上残留的影像,从一个装置迁移到了另一个装置,从而延续了身体观看的知觉过程。

当然为《超限数》赢得崇高艺术声誉的原因还在于,作品中对“数字无限”的探索和纯数学性崇高的体验。并没有具体可触摸的视觉对象,也没有观众期待的一种叙事性内容,观众只是被精密计算的数据图形所包裹,有的只是感官直觉的碰撞和体验,而一切试图去解读或辨识外在符号性特征的努力,都会被一次次简单而永恒的数据重复而瓦解。观众们只知道,自己的身体完全融入了艺术家创造的数字奇景。一切急于去读懂这件作品的欲望都是徒劳的,回归直接感受的互动体验才会产生真正的理解。就像我们生存的数字时代,这些主宰了当代人生活形态和样貌的运算数字与符号,和其他传统的艺术材料,如油画、水彩、素描一样,不仅带来了视觉上的美感,也给每个人带来灵魂深处最个性化的体验。画的是什么已经不再重要,重要的是,它与我们互动,并给我们的心灵带来了触动。

上一篇:没有销售员的阿里云 下一篇:微软Surface RT:舍本逐末的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