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在信息技术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时间:2022-10-14 04:09:01

学生在信息技术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中图分类号】G2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071(2012)07-0065-01

创新教育是依据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对人的要求,有目的地培养青少年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格的教育。而现代信息技术中的多媒体技术既能看得见,又能听得见,还能用手操作。可以通过多种感官的刺激获取更多的信息量,比单一地听老师讲课强得多。信息技术更强调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而动手操作往往是创新的必要条件。可见信息技术与创新教育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那么,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

1 巧设导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良好的开端是奠定一节课成功的基础,好的开场白,既可以调动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也可以让学生愉悦身心,唤起他们更高的学习热情。教师应当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设计出能够引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好奇心的导语导入新课,以快速缩短学生同教材的距离,使他们乐学、愿学。例如:在教学《孙悟空变、变、变》这一课时,我这样导入:同学们,你们喜欢看动画片吗?老师这儿有一段动画片想不想看?接着,多媒体展示孙悟空变化的画面,并配合音乐,由于学生一般没有仔细观察过见过,当我问到:“同学们,孙悟空的本领大吗?你觉得它们怎么样呢?”学生自由回答。我接着说:“你们想知道它是怎样变的吗?想知道就快快去学吧!”我借助学生喜欢的动画形式,配合优美流畅的音乐,创设情境,营造一种愉悦的学习氛围,一下子就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可见,兴趣可以促使学生产生迫切的求知欲,积极探究的认知心理,所以兴趣是培育学生创新思维的花肥,是引领学生走进科学大门的金钥匙。所以,上课伊始,就应让学生感到新奇、有悬念、有学头,愿意学,喜欢听。学生的质疑、求知欲望被激发起来了,作为教师当然就可以顺水推舟,将学生带入知识的海洋了。

2 利用信息技术营造宽松、和谐的氛围,激发学生的思维兴趣

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必须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因为兴趣是最好的教师,是学习的前提和保证。所以,要使学生创新,就必须为学生营造一种宽松和谐、有利于创新的环境氛围。有人说:“好孩子是夸出来的。”这种“夸”指的就是对学生的赞赏,赞赏是因为赏识而加以称赞,他是心灵深处的自然流露,是内心情感世界的迸发,没有矫揉造作,没有功利目的,能让学生体会到被关爱感、成功感、自豪感、愉包围的感觉。容易使学生形成开朗活泼、乐观向上、积极探索的性格,师生关系也会更加亲密、和谐。在这种和谐的学习氛围中,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被大大激发,学生才能敢于创新,才会产生创新的见解,才易于表现出更加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信息技术下的多媒体教学,能把声音、图像、动画、视频等各种媒体信息都集成在一起,表现形式灵活,将教学活动变得活泼、有趣,使学习气氛变得轻松、和谐,多媒体生动形象的资源情境能紧紧地吸引住学生的注意,美妙的变换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与参与热情。比如在小学一年级教拼音字母时首先应该做的就是要利用现代教育技术的特长,采用新颖的教学内容、教学媒体和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拼音的兴趣,调动他们的主动积极性。比如在教“e”、”g”这两个拼音字母的时候,就通过小孩子在生活中最感兴趣的白鹅和白鸽的幻灯片,先把孩子的兴趣激发起来,再加上字母发音口形对照的幻灯片和教师本人的示范发音、带读,引导学生悟出字母的正确发音与口形的关系,从而让学生正确掌握字母的发音方法。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善于激发学生的兴趣,一定会令我们的教学事半功倍。

3 巧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是指一种发现问题、积极探求的心理趋向,是推崇创新、追求创新、以创新为荣的观念和意识。只有在强烈的创新意识引导下,学生才会产生强烈的创新动机,树立创新目标,充分发挥创新潜力和聪明才智,释放创新激情。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首先应唤起学生的创新意识,使他们想创新。因此,教师要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将学生摆在课堂教学的主体地位,为每个学生提供对学习内容自主选择的空间。同时要针对小学生的心理特征进行鼓励性教育,因为小学生的荣誉感特别强,并且对表扬的反应特别敏感。所以适度的表扬会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会鼓励他们奋发向上,大大增强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因而,在教学中给予学生适当的鼓励和自主实践的机会,让学生有大胆的创作和想象的余地。鼓励他们运用自己已有的知识,以某一任务为出发点,采用各自喜欢的方式解决问题,而非局限于课本或者教师提供的标准材料,这是在课堂教学中实现创新教育的关键。所以教师要从学生的学习规律出发,根据教学内容,确定好学生自主学习的内容、形式、方法等。在实践上,不怕打破定势,尽量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尽量少讲,而注重引导,鼓励学生自学、参与、实践、发现,培养学生自己探究知识,注重独立钻研的精神,活跃想象,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维活动、创造性的实践去获取知识。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让学生通过观察图文并茂、声像并举、能动会变的形象演示,丰富学生头脑中的表象,拓宽他们的思维空间,使学生在课堂学习中不时地迸出创新的火花。想象能力对于学生形成创新能力具有积极的作用,爱因斯坦曾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一切创新的活动都从创新性的想象开始。因此教学中 要多设计一些让学生运用知识,必须展开想象解决实际问题的环节,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4 体验创新快乐——使学生爱创新

创新能力要有一定知识和智慧做基础,但是不可低估情感对知识、智慧的作用。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当学生有了新发现和更好的解决问题的办法时,我们一定要及时表扬,给予肯定,并让他们把自己的新发现、好方法说出来,让他们体会创造的愉悦,让每一位学生都有机会展示自己的创造成果。每一节课都应该安排一个固定的评价环节,对学生的作品进行展示。在作品展示时,即使是一个不理想的作品,教师也要找出其闪光点给予充分肯定,让学生体验成功,找到自信,找到自己的学习目标。同时在点评时有意识地向学生展示一些有创意的作品,能起到示范的作用,使全体学生在评价中有所收获、有所提高。学生会努力去探索新的技巧和操作方法,以使他的作品是最棒的,这样逐渐激发他们的创作热情,帮助学生树立 “求异、求新”的观点。让学生学以致用,参与创新。

总之,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已是当今素质教育的核心问题。在课堂教学中,老师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要多给学生一些思考的机会,多一些活动的空间,多一些表现的机会,多一份创造的信心,多一些成功的体会,运用信息技术为学生创设更好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扩大学生的视野,激活思维,提高学生探究的质量,为最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打下坚实的基础。

上一篇:初中思想品德课中情景教学初探 下一篇:农村家长不良人格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的表现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