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剑无锋 大美无形

时间:2022-10-14 04:02:09

重剑无锋 大美无形

在中国这块广袤的土地上,陕北是一块最奇怪的地方。滔滔黄河水从它的身边流过形成了地貌丰腴的黄土层,却不盛产粮食;炎黄文化在此诞生,陕北人的身上却带有众多少数民族的血统;这里有能让人活命细如针尖的小米,也有背洼洼里鲜艳的让人心疼的山丹丹;有李自成这样悲情的英雄草莽,也有貂蝉这样绝世容貌的女子;有无数饥饿生存、饿殍满地的荒蛮历史,也有十三年红色革命的光辉历程。这就是陕北!在这块不可思议的土地上,他们凿壁而居,简耕果腹过着苦行僧般艰难的生活,却唱着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信天游;他们饿着肚子放着羊,也敢把崇祯皇帝逼死在煤山上;他们用自己的鲜血捍卫自己的家园,却也能容纳下影响世界的马列主义,容纳历史拐点,这就是陕北人!

受当代大文化冲击的陕北,已然不似过去的荒蛮之陕北,文学艺术不断取得瞩目的成绩,几乎是在近十多年时间里,全国各大文学报刊杂志乃至影视中,不断出现陕北延安籍的作家。他们的文笔扎实干净,行文流畅利落,思想积极向上,给文坛吹进一股极具新现实主义的旋风。究其现象的产生,根源于一个作家的作品和他的影响力,他就是作家祁玉江。很多人将这种文化现象归类于“新陕军”的振兴和崛起,我觉得更准确地说,应该是“祁玉江现象”或者“祁玉江效应”。在跟踪阅读作家祁玉江的作品十余年时间里,我想就我阅读作品的感受和对他本人的认识,引其作品及文学现象而论,不鼓吹文学价值,不张扬文学功用,只力求穿线盖点,探源寻根,实实在在的为爱他的读者以飨。

一、题材的广泛性和文本的纯粹性

祁玉江先生最早的散文见于《延安报》文艺副刊1981年的5月9日版《啊,家乡》,这应该是他公开发表的处女作。从这篇散文的文本进行分析,我们不难发现,他的创作从开始就注重自我体验的状态,文中第一句话就深深地吸引了读者的强烈感受,他写道:“‘家乡’,这是多么有魅力的字眼呀!它真的能把人的心攫去。”而后回忆了自己童年时代的家乡贫困落后饥饿的状态,接着叙述了作者回到家,家乡的变化和自己兴奋喜悦的心情。我们注意到在这篇表面并不出奇的处女作中,有一个字眼令人久久难忘,那就是“攫”字。在陕北方言中,这个字的意思非常明确,它有“撕裂”、“强行夺取”的意思,文章开头就抛出作家与故乡的这种既爱又恨的微妙关系,非常精妙地用一个字将自我意识植入情感世界中,文字凝练的功力已经跃然纸上。在作家后来的作品中,多多少少都受到这篇处女作元素影响。

在作家祁玉江先生创作的这三十多年时间里,基本归类于散文创作,题材的范围十分广泛,每种题材都有上乘之作。

纯抒情类作品。以《我的陕北》为集的作品荣获第四届全国冰心散文奖;以纯抒情类作品为集的《故土难离》荣获第三届柳青文学奖。在艺术分类上,我个人觉得将《金色的月亮》和《山道蜿蜒》《山路弯弯》可作为一类进行文本分析,而《陕北的山》和《陕北,我的陕北》可作为另一类进行分析。《金色的月亮》是作家最早的纯抒情散文,表面上这是一篇叙事对话的记叙文章,但实质却是一篇极具穿透力的纯抒情类散文,文章以“我”和爷爷的对话,叙述一个孩子(我)在夜晚回到家,饥饿时对月而发的追问,而这种追问最为揪心的不是“我”的饥饿感受,而是作为爷爷,只能给孙子一个美好的梦,指月为饼,这种心酸痛苦的记忆一直延续到现在的“我”,文字的张力很快穿透了脊背,读之潸然,这是作家早期文学艺术水平最高的一篇抒情散文,至今读来,依然能让人动情动容。

叙事类散文。这类型的作品在作家的所有作品中占有比例较多,比重较大,也是作家最为重要的作品类型。这类型作品又可分为亲情类作品,如《迟到的祭奠》《二姐的婚事》《家添毛仔》《印象中的爷爷》《父亲送我上学堂》《玉亮哥》等等;师友类作品,如《八斤和二猴》《忆我的恩师――何希哲》《冯书记》《贾平凹印象》《有缘穆涛》《感恩谷溪》等等;草根名人类,如《九斤》《奇特的姻缘》《燃烧的生命》《心中的太阳》《我的江西兄弟》等等。非常值得注意的是作家的亲情类作品和草根名人类作品异常突出,文章每篇都具有泥土般的真情实感和攫人心魄的魅力,以及悲天悯人的创作情怀。

记述类散文。代表作《回家记事》《烽火台遐想》《重访孟洼》《路过李畔》《米老庄的夜晚》《雪夜任坪村》《天街夜市》等等,这类散文文笔最为流畅,感情流露非常真切自然,没有辞藻的堆砌和过分的修辞,一度在我个人的阅读感受来说,这些作品是作家在心绪最佳的状态下进行的创作,而往往这类型的作品创作需要及时抓住创作时机,否则转瞬即逝,而沉淀的越久,往往会失之交臂,正所谓大快朵颐之作。

陕北风俗类散文。代表作《陕北民间五俗》《陕北民间五艺》《搂棉蓬》《农家“三活”》《祈雨》《捡地软》等等,作为地道的陕北人,这些风俗类散文作品可以作为外界了解陕北的一个详细文本进行阅读。如《陕北民间五俗》中“过关”一节,其独特性和非物质文化的隐蔽性,在当今陕北逐步城市化的进程中,已经逐步消亡,所以极具研究价值;而《祈雨》这样的民间文化更是弥足珍贵,它所反映的陕北民间信仰和社会现象,是陕北民间文化最重要的标志之一。而在祁玉江的散文中,他很巧妙地将这些迷信活动化为一种对文化的解读,成为苦难的印记,一种文化的记忆。

哲理及人生感悟类散文。代表作《人生三难》《野草赋》《毛驴赞》《今又元旦》《雪花飘飘》《一年来的得与失》《县委书记的感觉》《生命礼赞》《常想那个年代》《五十感悟》等等篇章。可以看出,祁玉江先生对他这类型的散文尤其重视,这里面有对人生的感悟,也有对人与事的反刍,也有对文学的探索。

游记类散文。游记类散文是散文类型中最难以把控的题材,但是祁玉江先生却另辟奇径,在“情怀”上下功夫,将游记类散文加入人文情怀和历史情怀,读来已然别具韵味,其审美情趣和多主题复调艺术,加上平民化的视觉效果,深深渗入读者的视野中。

日记。代表作散文集《心路历程》《一个县委书记的民情日记》《一个区委书记的民情日记》,尤其是《一个县委书记的民情日记》被《红旗文摘》转载刊登后受到广泛关注。他的日记写作不求文辞华丽和语句的雕琢,完全是原汁原味的生活截取,反而引起了如此大的反响,不仅仅因他朴素的文风被认可,更是其文章中彰显的真情流露和基层工作袒露无遗的社会价值。

工作随笔杂记。代表作有散文集《探索之路》《杂树生花》两部。这两部著作的文章涉及作家工作后的很多经验分享,也有针砭时弊之作,更多的是对干部作风、社会现象、工作问题等提出自己的观点,具有非常现实而可操作性的价值,这里涉及到作家的另一个身份,既作家的官员身份,很多人认为这两部作品并非完全意义上的文学作品,但是,换个角度看我个人倒是非常喜欢其中许多篇章,如《“八股文”何时废除》《再说节约》等篇章显然现在来看,具有十分超前的政治眼光,《学会吃亏》《先做人后做官》《关键时候看人品》等篇章来说,意义已完全超越了政治论文或者随笔杂记的范畴,完全讲做人做官的道理,尤其值得年轻人精心阅读和学习,这不仅仅涉及到做官不做官的问题,而是真正的社会哲学,这点在企业文化上总显得尤为突出,怎么做事,怎么做人,先做人后做事的道理或许只有历经磨难的人才能给予读者这样真诚的忠告。

讲义类散文及序言。代表作《文学之树永远常青》《我的文学情结》《叩开文学的大门》以及个别序言如《明天就能够到达》《小荷才露尖尖角》等篇章。这些篇章中尤其以作家的四次文学讲义最为值得关注,作为作家祁玉江散文及文化现象研究的必读篇章,在这几篇讲义中,作家祁玉江以不同角度,不同层次详细地阐述了作家人生经历、创作经历,以及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浓缩,每篇之中都有自己创作散文的起因和方法,可以说,这些篇目是研究祁玉江散文创作最为直接有效的途径,也是作家创作三十多年来的一次整体性的总结与回顾,在他的整个作品中,这些篇章占有最为重要的位置。

在作家祁玉江目前创作的文学作品中,当然还有一部纪实文学和一部《陕北说书》,而作为他成就最大的散文以及专辑引论,我们只探讨他的散文创作形式分类,在这九种类型中,我们不难看出,他的创作具有完全的文本纯粹性,尤其到后期,在逐步形成自己风格的同时,他的散文题材形式逐步规模化,娴熟的题材驾驭能力在散文的疆域中驰骋,涉猎广泛的生活基础和真情实感的在场主义创作方向,完全打破了以往散文创作的禁忌和藩篱,我们有理由相信在题材的创作上,作家祁玉江还会走得更宽更远。

二、文学主题的探索及传统散文创新

强烈的土地意识。在作家祁玉江的散文中,土地是永恒的主题。就创作的根基来说,陕北及这片高原的土地是他创作的元气――即我们所一直提到的文学土壤,作家的精神家园。

对于土地的热爱和赞美几乎占据了他大部分题材主题。扎根土地、坚守土地的信仰是一个作家能够成功的必然因素。莫言扎根在高密,贾平凹扎根在商州,实扎根在关中白鹿原,路遥扎根在陕北,而我们的作家祁玉江先生同样在陕北这块土地上扎根,在连绵逶迤的群山中寻找他童年“金色的月亮”,土地也给了他无穷的灵感和创作的源泉。乡恋、乡情、乡愁都是他精神世界里永远抹不去的精神主题。记得有位作家说,他很羡慕有故乡的人。就像一个孩子说,他多么羡慕您的母亲还在世,这种情结让我们汗颜,也让现代很多年轻的作家无法理解。每个人都有精神的归宿,而陕北高原腹地那片荒凉的叫人想起就“攫心”的小村庄,就是作家祁玉江的精神港湾,这里的每一寸土地,每一棵树,每一条羊肠小道都曾留下他童年的记忆,让他终生难忘,他的生命早已跟自己的土地融为一体,他的灵魂已无法与这片土地割舍。川端康成说:“故乡是巡礼的起点、遍历的归结。在艺术家一生的旅行中,随时随地都可能找到故乡。然而,这故乡存在于何时何地,却难以寻觅,难以期遇。”

我们从作家祁玉江先生的散文中深深地感到他强烈的土地意识,在他的精神世界里,陕北高原这块热土就是他的宇宙中心,在故乡的陕北高原上,他受到最民间最直接的文化熏陶,最传统的民族精神深深地渗透到他的创作血液中,致使在我们阅读他的作品时,从来没有感到任何的障碍和距离,有句话叫本土的就是世界的,他的散文完全印证了这一点。

张扬自然的人文情怀。在他的作品中,我们看到的九斤、高治富刘旭莉夫妇、牛怀斌、王生斌、黄逊等等,都是在当今的社会中处于最底层、最弱势的群体,而恰恰是这些最底层最弱势的人们,却成了作家祁玉江非常好的朋友,他们心地善良、淳朴。“我有时下午散步,也去看看他。他那儿支个钢丝床,半边放货,半边空着。我就在空处躺下休息,跟他拉话。他坐在我跟前,给我天南海北地讲自己的故事,不时还递上一支不知名的香烟,我半醒半睡地听着”。(选自《我的江西兄弟》)我们看到此时的作家祁玉江就像跟自己的亲人一样,把自己作品里的人物放置在一个平等、自然、贴心的位置上。在这里我们不得不涉及到作家祁玉江散文的叙述视角,从他的散文《啊,家乡》到后来的散文,尤其是叙事性散文中,我们不难看出,他的叙述视角是有变化的。开始阶段,他的叙述视角是以“我”为完全叙述主体,强调的是自我感受。但是,到中期以后,尤其是从2002年以后,他的叙述视角慢慢由主观变为完全客观叙述角度,而后再由客观变为主观的过程,也既从小我到大我,从大我到无我的过程,叙述角度非常克制冷静。

祁玉江的童年是凄苦的,尤其是“我父亲本分老实,常常受到外人的欺辱。”这种现象在过去的农村农业合作化时期非常普遍,在陕北农村,一家人里若有残疾或病人那是一件令人非常难堪的事情,常常会受到别人的取笑和欺辱,以至于他的子女也受到牵连,这就是中国农村。但是,偏偏我的父亲并非天生残疾和好吃懒做的人――他“参加了解放战争时期的延安保卫战,亲身经历了著名的‘七天七夜’阻击战,为革命做出过一定的贡献,自己也因此身负重伤,致为终身残废,是名符其实的老红军,也被组织后来评定为二等乙级残废。”就是这样一个英雄的父亲,却只能在农村家中承受像普通的劳动者一样承受各种生活的压力。在父亲的身上,作家祁玉江继承的不仅仅是普通劳动者那种朴素的美德和父爱的责任感,还有对最底层和弱势群体的关注和关爱。如果一个没有这样人生经历作家,是很难体会这些人的感情,这不仅仅是一个社会的良知,更是一个作家的责任感。曾经有人说过,判断一个社会是否文明进步,就是看他对待弱势群体的关爱度。在暂不讨论作家祁玉江的另一个身份前,我们认为,他的作品中如此大篇幅描写这些弱势群体的文章,完全是出于一个作家的本能和社会良知。

深刻的大爱和奉献精神主题。在生活中,作家祁玉江是父亲,是儿子,是丈夫,也是一位非常平易近人的地方领导。一位能把文章写得有情有义的作家,必然也是一位有情有义、真性情的汉子。爱是他作品中永不退色的主题。在叙写家庭亲情的文章中,我们看到了一个不一样的作家祁玉江。他以一种小说化的描述,在作家的其他作品中也很常见,因为这种描述的张力,让作家祁玉江的散文情感流露更加彻底,也更加真实细腻。我们通常看到当一个孩子降临的时候,所有的人都是紧张期待的状态,而作家祁玉江在描述这段时,已经超出平凡的笔触,另辟奇径,通过母亲的一系列真实动作、言语描述,活生生地再现了一个新生命降临的画面过程,直透人物心理的描述,这在当代小说的描述中也很少见。而这些描述不正是作家内心真实而彻底的大爱写真吗?!

三、新文学流派的延续及形式结构的解构

纵观作家祁玉江的散文风格不难发现,他的散文风格在主旨上倾向于传统模式,结构的形成和架构并不复杂,而且风格和结构大多偏向和侧重对杨朔散文的继承和发展。在风格创作的主旨上也有“自有诗心如火烈,献身不惜作尘泥”的创作精神。在结构的应用上,我们明显地看到起承转合的自然流畅与抒情的细腻,加上对这一结构的熟练把握,他的散文结构已经完全纯熟,异常严谨,层次也曲折分明,即已经达到了“从必然王国上升到自由王国的境界”。

在纯抒情类散文的结构上,他的结构层次体现的更加完整和典型。如《陕北的山》中,应用了“抒物――抒情――抒物与抒情结合”的结构,同样在《山道蜿蜒》中我们也可以看到这样的结构。在叙事类散文和记述类散文的结构中,应用了“起因――经过――结果――抒情”这种经典的散文模式。而在这些经典模式中,作家应用了大量的写作技巧,借物咏志如《金色的月亮》等,以及大量包袱的应用如《家添毛仔》等等。这种经典结构模式的应用能够使他的作品起到文字直抒胸臆大快人心的效果,表面看似笨拙,但是他的作品往往像一块石头一样,非常准确无误地扔进读者的心湖中,起到立竿见影,涟漪荡心的效果。

在创作的流派方面,作家吸取众长,既有意识流创作的深刻性和层次性,也有先锋派的象征与理性描述;既有荷花淀派的清新朴实,但是更接近于山药蛋派的新短通风格;既有改革文学派的贴近现实描述,也有新写实主义的传统和回归。在我们无法定性作家祁玉江散文的创作风格与流派的时候,我们不妨对他的文学之旅进行一次梳理,这样或许更加明了而直观。

在第四届全国冰心文学散文获奖感言时,他讲到“没有丰富的生活和人生阅历,就失去了创作的条件,即使勉强去写,写出来的文章也必然会空洞无物,纸上谈兵……”。在《我的文学情结》的演讲中,他详细叙述了自己追寻“文学梦”的过程,同时也谈到了自己在最需要书籍的青少年时期,并没有为这个“文学梦”做好充分的准备――“有文学方面的,比如《高玉宝》《替哥哥当矿工》《闪闪的红星》《血泪仇》等等,因为这些书都比较薄,容易看完,相对价格也比较便宜。”但是,童年的这种文学梦的培养并没有得到延续,接着便是艰难的考学工作等等,而令人啼笑兼非的是,当作家拿上录取通知书的那一刻“我的眼睛湿润了,像蒙受了莫大的屈辱,抱头痛哭起来。”因为通知书上的专业让他一眼就看到了自己的未来,以后他将只是一个“劁猪骟驴”的兽医,这确实是一个现实的讽刺和屈辱,因为这个职业和他理想的作家梦八竿子打不着。但是,为了生存、为了走出大山、跳出农门,他不得不屈从于现实。而后在走上工作岗位以后,利用业余时间一边创作一边学习,从未放弃自己的文学梦。

四、散文语言的求新求变与口语化的高度结合

1.散文语言语境的形成

在语言风格的锤炼上,作家祁玉江的散文语言主要受到传统语言的影响较为深刻,时而有政治语境的影响和地方方言的渗透。这种语言特色整合起来,形成了一种既有传统语言耐人寻味的美感,又有政治语境的简练,再加上地方语言的特色,构成了他散文语言的独特性。

在散文《陕北的山》中,我们能够很明显地体会到这一点。抒情段落中,我们读到“在这茫茫的大山深处,我扶过犁,拿过粪;吞过糠,咽过菜;淌过汗,流过泪。”这段语言的修辞短排比中,我们看到,既有传统散文语言的抒情节奏和递进式语感,也有方言(如“拿粪”即施肥;“淌汗”即流汗。)的独特韵味。再比如,他在散文《我的二亩地》中写道“成功只属于那些默默无闻、乐于奉献、坚忍不拔的人。”因为这是一篇特殊的散文,作家通过二亩被人弃耕的土地来寄托自己的政治情怀,这句颇具政治语境的句子穿在其中,不但不显得突兀和生涩,反而更让人易于理解作家的本意,反过来再咀嚼这句话,我们不难看出,这句话以及全文中颇有“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抱负和况味。

作家祁玉江的散文并非常规的“形散而神不散”的创作,从他的语言特色中我们可见一斑。其中最主要的特点是散中见整,语言朴素、自然、流畅,干净等特点。他不刻意雕饰过多的辞藻,但是句句有感而发,有情而作,不有意追求意蕴,却有强烈的抒情味和感染力,抒情达意快速而准确。

在作家祁玉江的散文语言中,小说描述性语句的大量应用在散文中大放异彩。在我阅读作家祁玉江作品的时候,发现有大量的小说语言在他的散文中呈现,这种小说语言的形成,在我看来是他大量阅读小说所致,但是完全不妨碍散文的文本表达,反而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小说语言的描述增加了作家祁玉江散文的画面感和真实感。尤其是特定历史场景和人物描写,生动形象地给读者一种阅读的。

在语言的修辞方面,作家祁玉江善于将长短排比融入自己的语言风格中,尤其是抒情类散文显得尤为突出,这样做的目的是增加了散文的韵律和节奏感,尤其在抒感方面显得非常重要;另外,在作家祁玉江的散文语言风格方面,对比喻和拟人的用法,大都以本地域的人和事为主,这样无疑增加了作家作品的本土化特点,也让他的读者感到更加亲切和亲近。

2.散文文字的内在张力和审美情趣

即使在早期作家祁玉江的作品中,对于语言的锤炼已经精益求精了,比如《金色的月亮》中“攫”字的应用,用得恰到好处,用到了极致。再如《陕北的山》中:“我生在陕北,长在陕北,曾经和陕北的山零距离亲吻过”这句话中,作家与山之间互转互化互动,给人以无限的遐想空间,我们可以把“山”比作我们敬爱的母亲、亲爱的恋人,这样理解就有了多重的含义,文字的魅力显现,文字所蕴含的张力直入人心。

在审美趣味上,作家祁玉江的散文文字更注重、倾向于对陕北地方语言的融入,具有很强的推广作用,即使外地读者,也没有方言的障碍,这点值得很多陕北籍作家学习。

在审美角度方面,他的散文倾向于对普通人生活的提炼,视角对准的永远是感动了作家本人的人和事。“文章是真诚,必须说实话,讲自己的心里话,连自己都感动不了的作品,永远不会打动千百万读者的心。”(选自《跪拜文学》)正因为抱着这样纯粹的目的和心态,作家祁玉江的作品才呈现让当代很多作家无法企及的高度,也让很多作家在面对祁玉江作品的真实与醇美时,感到羞愧!

五、“祁玉江效应”及新延安文艺派的产生发展与成就

在谈到作家的作品时,我们无法避开作家本人,而我们谈到作家祁玉江的作品时,另一个无法回避的话题就是“祁玉江效应”。据我本人不完全统计,从2002年至2012年的十年间,我们看到以作家祁玉江为代表的新延安文艺派作家不断在文坛“舞文弄墨”,在他的影响和带动下,这批作家逐渐呈规模化,集中化的发展势态,并不断被文坛关注,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绩。

2002年6月作家祁玉江的第一本散文集《山路弯弯》出版,这本散文集的出版引起了当时陕北众多作家和热心读者的追捧,以及专家的一致好评,不得不再版发行。之后,一发不可收拾,先后出版了《心路历程》《山外世界》《征途漫漫》《山高水长》《一路风尘》等六本散文集。同年底,延安市宝塔区文联、宝塔区作协相继成立,时为宝塔区区长的祁玉江全力支持区文联的文学杂志《宝塔山》的创刊出版,并亲自给这本地方文学刊物投稿,同时在资金等方面给予关照,宝塔区的文学氛围逐步形成。

在作家祁玉江的带领和影响下一大批文学爱好者以《宝塔山》为阵地,立足杂志辐射市区,文联开展文代会、采风、征文等一系列文学活动,作协会员由最初的四十多人,很快发展至七十多人。2006年作家祁玉江光荣加入中国作家协会,以作家祁玉江为代表的宝塔区文学圈初步形成,至2006年底,宝塔区有十四位作家出版了18本自己的作品专著。2006年至2011年,作家祁玉江在陕西志丹县任职后,并没有因为工作繁忙而疏离对文学的热爱,反而将自己的这种文学情怀化作对工作的促进――“文学创作能够激励推动工作,工作实践反过来又为文学创作提供了源泉。我最大的幸福是工作,最大的乐趣是写作。”(选自《叩开文学的大门》)对于很多人来说,县委书记、区委书记并不陌生,但是作家祁玉江总给人一种神秘的感觉,我想这句话最能够代表作家祁玉江的心语。

志丹县的五年时间里,在他的影响和带动下,志丹县的文学艺术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和繁荣,可以说,他就是一团火,走到那里都能将大家内心的梦想点燃。志丹县文学爱好者以《红都》杂志为阵地,先后有15人出版了20余部作品。2007年以来,全县作家在《人民日报》《散文》《延河》《延安文学》等中、省、市级杂志发表文学作品2000多篇(首),200余篇(首)获得中、省、市奖项。先后编纂了《志丹文库》《高原部落》丛书、《陕北说书》。如果说以《山路弯弯》为代表,是作家祁玉江创作的第一个创作高峰期的话,那么以《我的陕北》(2008年出版)为代表,是作家祁玉江的创作第二个高峰期,仅他个人在这五年间在省级以上报刊杂志发表的作品达10余万字,先后在“绵山杯”“中国散文年会”“延河杯”“延安杯”等各类征文获奖14项,并荣获中国散文界最有权威的全国性大奖――第四届全国冰心散文奖。为陕北散文创作乃至文学创作争得了荣誉,也极大地刺激了当地文学爱好者的创作热情,以祁玉江为代表的志丹县作家代表群也频频显露于全国各大文学刊物,显示了一方地域浓厚的文学实力,同时,他们还积极与全国各地的知名作家联谊,为宣传志丹县的经济文化建设,提高志丹整体文化品位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作家祁玉江的第三个创作高峰期是散文集《故土难离》(2011年长江文艺出版社)的出版,这本散文集一举获得“第三届柳青文学奖”。

我们欣喜地看到,在作家祁玉江的影响下,延安一大批年轻、富有朝气、创作力旺盛的作家们用自己的笔抒写真情实感,在“祁玉江效应”的感召下,他们团结一心,承前启后,埋头写作,征战文坛。这种文学团体的形成对于宣传和促进延安市整个经济文化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他们的整体风格以黄土地为根基,张扬积极的文学价值,树立真诚的文学立场,继承传统的延安文学理念和文风,我们有理由相信,新延安文艺派的写作,在“祁玉江效应”的感染和影响下,必将取得更加辉煌的成绩。

六、我认识的祁玉江

在很长一段时间,我只是通过他的文章认识他,在那些薄薄的书页中,那位苦苦追求“文学梦”的追梦人,在自己的弯弯山路上艰辛奋斗,跌跌撞撞地走来,向你招手,向你微笑,我却读出了一个有浓厚情感的作家,也只有同样追求过文学梦的人才能够体会其中的酸甜苦辣。

他就是一本书,需要大书特写的书。“他扎实而高尚的人格魅力,他谦和与真诚的做人风范,总是能让我在困惑中解惑,在危难中沉着,在失落中找到归宿。同时,把激情和智慧无限地释放在我们共同热爱的这篇高天厚土中,永远执着,永远无悔。”(李玉胜《让生活成为一泓清水》)他有丰富的人生经历,他从一个贫困的农村孩子走上今天令人瞩目的领导岗位,他的人生经历是所有像我们一样农村走出来的孩子共同的理想,那就是“达则兼济天下”的理想。他做到了,他凭的是他高尚的品格以及过硬的工作能力和真诚热爱这片土地的赤子之心。所以,很多人给他了一个“贴心书记”的雅号。在我的眼里,他确实是一个足够平民、足够贴心的书记,他吃饭不挑三拣四,只要是陕北饭,特别是杂粮特别喜欢,而且从不剩饭,也不让身边的人剩饭。一碗杂面端在手里,埋着头一边听着别人说话,一边用力拔着,吃得特别香,连汤都不剩,然后是满头的大汗,一碗饭吃完不超过五分钟。我常在想,表面看这是他小时候养成的习惯,但是,同时在他的眼里,这就是他的“二亩地”,他绝不会让它有残汤剩饭,留下任何问题,就像他的工作一样,不拖泥带水,不瞻前顾后,不畏惧困难。

在延安,有很多关于祁玉江书记的故事,也有很多文人对于他个性的解读,而我本人更认同著名作家曹谷溪先生《聚合与裂变的能量》中的描述,“在他身上,我感到他有一种‘以天下为己任’的王者之气,有一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民本情怀。”“我以为他是用心、用血,用自己的生命,做人、做事、做文。”“英雄主义就是成功之道。他并不高大的躯体里,每一个细胞都渗透了一种无所畏惧、勇往直前的英雄主义情愫!”“这个人眼中无困难,想做什么事,就一定能够做成做好;他胸襟坦白,光明磊落,向整个世界敞开肺腑。”是的,在他的演讲《我的文学情结》中曾讲到:我当时就有这么几个宏伟理想,第一个理想就是必须走出这重重大山,去山外闹腾一番世事;第二个理想就是想当一个司令,统率千军万马,叱咤风云;第三个理想是想成为一名大作家,读许多书,也写很多书,讴歌社会,讴歌生活,让著作千古流芳。我想,一个如此执着和热爱自己工作、忠于自己理想的人,苍天绝不会辜负他。我曾经用现在最流行的方式解读祁书记的个性,我突然发现,祁书记属白羊座,白羊座的个性就是真情流露,坦白,开放,这也是陕北汉子的典型个性。

重剑无锋,大美无形。无论是作为作家的祁玉江还是作为官员的祁玉江,他以他不屈的个性和坚强的意志,以及他的人品、官品和文品,印证了他是陕北这块黄土地上的优秀儿子。我们也相信,在他人生的弯弯山路上,他还会走得更高更远,他梦中“金色的月亮”将更加璀璨、辉煌!

上一篇:呼和浩特北部大青山地区金矿床类型及成矿规律 下一篇:目的论视角下的英语硬新闻导语的汉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