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职语文教学中仿写的探讨

时间:2022-10-14 02:39:48

对中职语文教学中仿写的探讨

摘要:在竞争激烈的21世纪,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人才不仅要掌握专业技能,还必须具备较高的素质。因此,中职教育中的语文教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笔者结合自身工作经验,对仿写在中职语文教学中的具体措施的应用进行研究与分析。

关键词:中职语文教学;写作;人文素养;策略

仿写是指对于别人文章中的亮点进行效仿,吸取其中的精华,通过对范文的深刻解析与理解,从而将其中与所要写的文章相符的构思布局、语言特色等因素融入文章中,在中职语文教学中运用仿写的方式能够为学生提供一定的写作思路,在仿写的基础上找到新的思路,锻炼学生的语文写作能力与理解能力。

一、中职语文教学背景分析

写作能力体现了学生对语文知识的掌握能力及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中职学生走出学校之后,对写作具有较高的使用率。“新大纲”颁布后,中职学校更加重视学生写作能力的训练和语文素养的提高。很多教师在中职语文课堂教学中,向学生传播教授一些优秀的作品和组织学生进行仿写培训,以培养学生对优秀作品的鉴赏能力,提高学生对文章的阅读与理解能力,并由此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使学生更能适应当今社会的要求,更好地胜任所从事的职业。

语文学科跟其他学科具有较大的差异性,它是一门语言艺术,其本身具有一定的独特性,语文学科最为显著的两大特点是工具性与人文性,这两大特性决定了语文教学开展的必要性,它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使学生更好的接受语文知识的培养与熏陶,对塑造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与人生观具有重要的促进意义。读写结合是中职语文教学的基本原则,写作需要一定的创造性思维,需要学生在写作过程中充分发挥想象力与组织力,然而一些学生较为懒惰,不喜欢思考,因此写作成了中职语文教学中的一大难题,如何有效开展语文教学,提高学生对写作的兴趣及学生整体素养的培养成了诸多学者争相研究的话题。

二、提升中职语文教学仿写水平策略

中职语文教学具有较强的使用性与实践性,这一特性主要表现在中职语文写作教学中只是对应用文的文体提出了明确要求,而其他写作与之相比具有较大的自由性,那么在这一状况下,为了确保写作质量,老师在编制了写作练习的内容时,应该根据文章的文体从而选择与之相符的题材,只有这样才能有效避免学生在写作中出现偏离主题的现象。在中职语文教学中在写作之前,教师应进行范文剖析,在学生全面领会写作手法的情况下再进行写作,若没有针对性练习,只是对写作手法一笔带过,那么学生在不清楚写作思路的状况下,其写作水平也不能得到合理发挥,因此语文教师在写作教学中一定要充分发挥其引导性作用,以下是笔者结合实际经验得出的仿写心得:

有针对性的选择范文

语文教材中的优秀文章数不胜数,各具特色,但是并非所有的文章都适合仿写,原因在于大部分作家文字功底较为深厚,在文学上具有很深的造诣,这不是仅靠仿写就能够实现的,它是一个积累的过程,若在仿写语文教学中一开始就给学生仿写作者大作,很容易挫伤学生的积极性与自信心,一般情况下,那种具有鲜明特色及个人情怀的文章应引导学生去积累、去欣赏,然而在实际仿写教学中,应选择与教学内容相符的范文,与学生共同赏析范文,从中吸取写作精华。

由于各个作家所处的时代背景不同,所形成的性格与个人情怀也有所区别,有文笔清新脱俗的、有言辞犀利的、有质朴平实的等等,在中职语文仿写教学中教师应大力推崇质朴平实的语言特色,虽然质朴平实的文章没有华丽的辞藻,但是在平实的语言中更能够抒发一个人的情感,走入读者的内心,在写作中加入这一特色,能够使文章更富有感染力,引发读者深思。比如老舍的《我的母亲》,语言浅显易懂,朴实无华,甚至是大白话、大实话,但其中意蕴丰厚而富有韵味。如文中写道:“每逢接到家信,我总不敢马上拆看,我怕,怕,怕,怕有那不详的消息。”语言十分朴素,但对母亲的挚爱深情却表露无遗。又如林清玄的《好雪片片》写流浪老人,语言虽不深奥华丽,也没有浓墨重彩,但粗笔的勾勒,却把老人的衣着、外貌、睡态写得跃然纸上。这样的文章内容和语言容易为学生所理解和接受,也就容易模仿。

布鲁斯曾经表述说学生在掌握写作基本内容的情况下才能够更好的适应写作中新问题及新情况,将其他文章中的特色融入到自身写作中。可以说范文的选择正确与否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写作发挥能力及水平,基于范文这一重要性,语文教师在选择范文时一定要全面考虑范文结构、修辞手法及语言特色等因素。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采用回环的结构,从第1段的“我悄悄地披了大衣,带上门出去”到结尾处“轻轻地推门进去……”首尾呼应,而游荷塘的过程依次写了“小径漫步”、“月下的荷塘”、“荷塘上的月光”、“荷塘四周”及至“江南采莲的旧俗”等,结构完整,脉络清晰,学生能在熟读之后,轻松掌握。

2.正确寻找写作切入点

结合教学实际,掌握特色语段整体结构

在仿写文章符合写作标准的情况下,要充分发挥范文的作用,语文教师应该在教学环节设计中有意识的设置一些具有特色的仿写片段,及时锻炼学生的仿写能力,让学生通过练习自己体会仿写文章的特色,比如文章结构、语言特色等等,只有学生亲手实践后得出的感悟才能够自然而然的将其融入到写作中,形成自身独有的写作特色。如教学《荷塘月色》的第四段(写月光下的荷塘),我先引导学生分析作者如何层次井然地从荷叶写起,写到荷花、荷香和荷波及荷下的流水,然后如何通过比喻和通感的修辞手法把月下的荷塘写得有色、有香、有声,动静有致,使人如临其境,最后要求学生仿写片段作文《阳光下的荷塘月色》,教学步骤顺利地完成,教学效果实现得较好。

结合生活实际,掌握仿写特色语段内容

学习与生活之间息息相关,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更好的生活,对生活有不一样的领悟,因此语文教师在仿写教学中应结合生活实际,正确引导学生对范文的理解与学习,引导学生从范文中的不同角度去审视范文,在此过程中不仅能够让学生对范文有一个更深层次的理解,在一定程度上还能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与思考能力,在讲解中将仿写范文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在一起,梳理范文脉络,使范文整个结构与内容清晰了然,从而促使学生正确找出范文中的仿写切入点。如教学老舍的《我的母亲》,“母亲”的话题能引起学生的许多共鸣,特别是我校的学生大多是寄宿生,寄宿生活使他们常常想起家中的妈妈。我在教学中就选择最精彩的第13自然段重点赏析,引导学生理解作者通过写哪三件事、抓住哪些细节写母亲,来表现母亲的爱的伟大、无私。然后引导学生回忆,回忆在这一生中母亲为自己所做的事,从中选取印象最深刻的三件进行不断回味,抓住这三件事中母亲的言、行和表情的细节,仿照老舍写法把自己母亲的三件事写出来。由于与自己的生活经历结合得非常紧密,我的这次仿写训练收到很好的效果。

3.拓宽学生的认知领域

仿写是对优秀文本教材的一种模仿,但并非摘抄,在中职语文教学中进行仿写教学的目的是通过教师对优秀文章的讲解,让学生正确认识写作中的多种手法及特色,有利于学生在仿写的基础上进行开拓创新,让学生在写作中有一个清晰的思路。在仿写语文教学中不仅要教学生在仿写中如何合理梳理文章结构及运用修辞、表现手法等,还要让学生充分感受作者当时写作的情怀等因素,这样会加深学生对仿写文章的理解,从而达到仿写教学的实际目的。

(1)培养同感能力

中职院校的学生已经有了独立思考的能力,他们心中都有自身较为认可的榜样,因此语文教师在仿写教学中应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选择范文,重点培养学生的同感能力,只有学生与范文作者感同身受的情况下才能清楚的感受到会作者在写作时的心理感受及写作思路,该阶段的学生具有较强的好奇心与好胜心,语文教师在仿写教学中要把握好学生这一特性,在设置教学环节中极力培养学生的情感意识,如此一来学生在写作中才能有形无形的表达自身情感,增强文章的感染力与真实感。如《好雪片片》中老人为“我”扣扣子,作者发自内心感受:“那时我真正感觉到人明净的善意,不管外表是怎么样的污秽,都会从心的深处涌出,在老人为我扣扣子的那一刻,我想起了自己的父亲,鼻子因而酸。”学生在我布置的仿写作业中有类似的写法,这时,我们千万不要认为这是抄袭,这是一种同感之后内化的具体表现。

拓展学生的阅读面

在写作练习过程中不仅要引导学生正确仿写,还需要对学生提供一些具有实践性的写作指导,若不进行实践性的具体指导学生只是对文章进行仿写,那么就失去了写作的意义,不论是教育还是教学都是要向前发展的,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始终保持一种具有前瞻性的目光,充分发散学生思维,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拓展自身阅读面,让学生接受更多的知识熏陶,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的思维模式,帮助学生在写作中快速找到写作思路,形成自身的语言特色,丰富写作文章的内涵。

三、结语

我国是一个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共同发展的国家,随着我国国际地位的不断提升,我国对国民整体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在这一状况下培养全面素质刻不容缓,学生是教育事业实施主体,他们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在教育发展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提高学生整体素养,才能从根本上实现教育目标,促进教育事业的多样性及多元化发展,可以说我国国民整体素质的提高在一定程度上有赖于学生的整体素质。作为一名中职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应用一种具有前瞻性及审慎性的目光开展教学,运用仿写的形式打开学生的写作思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与写作能力,从而使学生思想趋于成熟,促进我国素质教育的合理化进程。

参考文献:

[1]邱志坚《中学写作教学应从仿写开始》[J].语文教学与研究,2010.

[2]刘惠娟.浅议中职语文教学与人文素质教育[J].卫生职业教育,2007.

[3]胡丽娟.素质教育环境下如何实施实践性语文教学[J].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2008.

[4]李云波.谈中职写作教学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J].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

上一篇:如何提高初中生物实验教学的质量探究 下一篇:语文要与实际生活相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