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江苏高考历史第3题的质疑

时间:2022-10-14 01:36:12

对江苏高考历史第3题的质疑

摘 要: 新课程高考实施以来,材料分析性选择题的出现越来越频繁,然而问题也随之而来,选项及问题脱离材料致使材料缺乏有效性,本文就2011年江苏历史试题第3题提出质疑,分析导致此题材料无效的根源所在。

关键词: 2011年江苏历史高考 “活版印刷术” “论从史出”

2011年高考已经尘埃落定,对各种版本的试题研究和讨论也随之展开。我认为2011年江苏历史试题第3题存在需要商榷的地方。

试题如下:

据《与公肃甥书》记载:“忆昔时邸报,至(明)崇祯十一年方有活板(版),自此以前,并是写本。”对“活版”理解正确的是(?摇?摇?摇?摇)。

A.活版技术从明代开始使用

B.活版之前信息传递均用手抄

C.活版最早使用的是木活字

D.活版在四大发明中出现最晚

正确答案:D

从出题形式来看,这是一道典型的以史料作为题干的分析型选择题。出题者希望通过这一则史料对学生“活版印刷术”的相关知识和“论从史出”的研史能力进行考查。但此题在所引史料的有效性和选项B、D的表述两个问题上有待商榷。

一、所引史料的有效性问题

让我们抛开题干的材料来审视四个选项:

选项A在表述上使用的是“开始使用”的字眼,意指明代以前活版技术没有被使用过,活版技术是否直到明代才被用于出版物呢?考生根据日常所学的知识很容易得出结论――活版印刷术是北宋时由毕发明,虽然当时乃至后世很长的历史时期这一技术并没有得到广泛使用,但没有广泛使用并不代表没有“开始使用”,实际上在北宋民间还是可以看到通过活版技术印刷的出版物①的。因此选项A可以直接通过调用所学的基本历史知识来排除。

选项B在脱离题干中材料所提供的情境后,可以理解为我们通常所说的广义上的“信息”,即“以适合于通信、存储或处理的形式来表示的知识或消息”②。根据对这一概念的理解,信息不仅仅指即使新闻消息,也指所有通过物质介质传递的知识信息。活版印刷之前出现了雕版印刷术,并在活版技术出现后的相当长的时间里仍被广泛使用,“均用手抄”的错误可以据此常识得到判断。因此,答案B自然也能直接通过常识判断排除在外。

选项C考查的仍然是对活版印刷术相关基本史实的记忆,但“木活字”显然不是“最早使用”的,毕在发明这一技术时使用的是胶泥活字。

选项D作为正确答案同样只需要少许的历史常识就能判断其对错。

这四个选项都是关于“活版印刷术”的最基本的常识,完全不需要任何材料的支撑就能够得出正确答案D,可见,这道题最后答案的得出并不依赖于题干中选用的材料,删除这一则材料对于正确回答这个问题不存在任何影响,这是一则仅仅作为“装饰”或引入问题的情境而存在的无效材料[1]。

二、选项B、D的表述问题

前文通过脱离材料分析四个选项得出了此题作为材料分析型选择题所使用的材料无效的结论。导致材料无效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呢?我认为是因为出题者在B选项的表述上有歧义,在D选项的表述上脱离材料造成的。

首先看选项B的表述。前文提到当脱离材料时,“信息”会被广义地理解为以物质形式表示的知识或消息,因而无须材料就可以直接判断其为错误。但我大胆揣测,脱离题干材料去分析选项绝非出题者设计该题的本意,出题者的本意应是想将该选项设计成干扰项,通过学生对材料的阅读,在明确主语“信息”为“邸报”(用于朝廷传知朝政的文书和政治情报的新闻文抄)的前提下对“并是写本”的意思进行理解,考查学生的文言基础、基本史实的识记和逻辑思维能力。然而,出题者在表述“信息”这一主语时,将特定语境下的具体对象用整体概念来描述,犯了用一般代替具体的错误,造成了所要表达的个体概念外延的扩大,这就必然导致出题意图与读者理解上的歧义。因此,要改变因发生歧义而导致的材料失效状况,就应“在设计问题时,就材料中的信息点设问”[2]。从题干材料和选项的联系来看,该选项并没有出现“邸报”这一关键信息,也就是说,如果将“信息”这一必须在特定情境下才能理解为“邸报”的词语改换成“邸报”、“政府新闻通报”或“政府情报”,那么对选项B的判断才能真正与材料相结合,材料也才真正具有有效性。

再来看看正确答案D的表述。如果脱离材料,该选项D的表述本身是没有丝毫问题的。但是,既然是材料题,材料就应具备有效性,答案必须也只能来自于对材料的解析。材料中没有任何语句提到“四大发明”,而选项D却拿活版“出现的时间”与其他三大发明相比较,从这个角度而言,答案D可以说是脱离材料的答非所问。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将题干材料和这一正确答案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来进行设计,至少应该改变原选项中与“四大发明”有关的内容。从内容看,题中的材料所呈现的有效信息与该选项有关是:“至(明)崇祯十一年方有活板(版)”,即活版用于邸报的时间。“邸报”改用活版印刷的行为可以看做官方行为,因此为了与选项A“活版技术从明代开始使用”和改动后的选项B“活版之前政府情报传递均用手抄”有所区别,我建议将选项D改为“官报直到明代才使用活版印刷”。

综上所述,在不改动正确答案为D的前提下,为了修正由于B、D两个选项的不当表述而造成的材料失效问题,我将该试题修改结果如下:

据《与公肃甥书》记载:“忆昔时邸报,至(明)崇祯十一年方有活板(版),自此以前,并是写本。”对“活版”理解正确的是(?摇?摇?摇?摇)。

A.活版技术从明代开始使用

B.活版之前政府情报传递均用手抄

C.活版最早使用的是木活字

D.官报直到明代才使用活版印刷

正确答案:D

以上意见仅供参考,粗识浅见,望方家指教。

注释:

①1965年在浙江温州白象塔内发现的刊本《佛说观无量寿佛经》残页经鉴定为北宋元符至崇宁(1100-1103)年活字本。这是毕泥活字印刷技术的最早历史见证。

②http://baike.省略/view/1527.htm.

参考文献:

[1]何成刚,沈为慧,李杰.历史试题中的材料问题研究――以2010年新课程高考历史卷中的材料题为例[J].基础教育课程,2010,(9).

[2]何成刚,沈为慧,李杰.历史试题中的材料问题研究――以2010年新课程高考历史卷中的材料题为例[J].基础教育课程,2010,(9):72.

上一篇:“基本图形”的分解\构造\变换在中考题中的应... 下一篇:高考短文改错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