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心力衰竭66例

时间:2022-10-14 01:19:56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心力衰竭66例

[摘要]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疗效。方法:治疗组(66例)采用真武汤加味(附子、红参、桂枝、茯苓、白术、丹参等)结合西药内科常规治疗,对照组(62例)只用单纯西药内科常规心力衰竭治疗方法治疗。结果:经1个疗程治疗,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

[关键词] 慢性心力衰竭;中西医结合治疗;真武汤

[中图分类号] R541.6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1673-7210(2010)02(a)-079-01

慢性心力衰竭亦称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常是各种病因所致心脏病的终末阶段,发病率高,死亡率亦高,是心血管病死亡的主要原因。临床上以呼吸困难、心悸、胸闷、胸痛、咳嗽、双下肢水肿等为主要表现。属中医心悸、喘证、痰饮、水肿等范畴,《中医内科疾病诊疗常规》[1]将其命名为“心衰”。2004年9月~2008年9月,笔者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慢性心力衰竭66例,获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8例心力衰竭患者随机分为中西医结合治疗组66例(治疗组),单纯西医治疗组62例(对照组)。治疗组66例中,男37例,女29例;年龄51~85岁,平均64岁;病程1~30年,平均8年。对照组62例中,男30例,女32例;年龄54~83岁,平均61岁;病程2~27年,平均7年。两组在性别、年龄、病程及病因分类方面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诊断标准按《实用内科学》[2]拟定,心功能分级依照美国心脏病协会(AHA)标准委员会1994年修订的NYHA分级标准并参考AHA1994年增加的客观评定分级标准进行分级[3]。Ⅰ级:体力活动不受限制,日常活动不引起乏力、心悸等症状;Ⅱ级:体力活动轻度受限,日常活动即可引起乏力、心悸、呼吸困难等心力衰竭症状;Ⅲ级:体力活动明显受限,轻于日常活动即可引起心力衰竭症状;Ⅳ级:不能从事任何体力活动,休息时亦有心力衰竭症状。

1.3治疗方法

对照组按西医内科常规治疗方法应用利尿剂、血管扩张剂、强心剂等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用药基础上加服中药,方以真武汤加味。处方如下:附子10 g,红参10 g,桂枝10 g,茯苓15 g,白术12 g,生黄芪15 g,薤白15 g,,丹参30 g,白芍10 g,泽泻12 g,川芎15 g,车前草30 g,桔梗8 g,炒葶苈子10 g,大枣5枚。水煎,日1剂,分2次温服,10 d为1个疗程。

1.4疗效标准

以美国心脏病协会1994年修订的NYHA分级标准进行评定,显效:能达到完全缓解的标准或心功能改善Ⅱ级以上者;有效:能达到部分缓解标准,心功能改善Ⅰ级,临床及体征减轻,但仍有若干心衰症状存在;无效:心功能改善不足Ⅰ级或症状及体征无改善,甚至病情恶化。

2结果

治疗组有效率和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

表1 临床疗效比较 [n(%)]

3讨论

慢性心力衰竭慢是临床常见的综合征,为各种心脏病的终末阶段。治疗目的为缓解症状,提高运动耐量及生活质量,在药物的选择上,循证医学肯定了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利尿剂和洋地黄仍是心衰治疗的“三大法宝”和第一线药物[4]。

心力衰竭属祖国医学心悸、胸痹、喘证、痰饮、水肿等范畴。其病因主要为心、脾、肾阳虚,气机升降失常致水饮、痰浊、瘀血内停而发病。《伤寒论》之“真武汤”为治疗阳虚水停的主要方剂。水为至阳,其本在肾,水惟畏土,其制在脾。脾虚失健,土不制水而反克,肾亏气化失司,水无所主而妄行,小便不利,发为水肿。水气凌心而有胸憋喘急,心悸眩晕之证。脾阳不振而致身动,欲擗地。方中附子辛热,温肾阳益脾土,以助阳气;红参性甘温,归脾、肺经,大补元气,补脾益肺,与附子同用以增强回阳固脱之用;茯苓甘淡渗利,健脾渗湿;白术健脾燥湿以扶脾之运化;黄芪健脾益气,补肺行水,川芎为血中气药,辛散走窜,上大头目,下行血海,活血行气以帅血行;薤白通阳散结,行气导滞,为寒、痰、湿、浊凝滞胸中,阳气不得宣通所致胸闷作痛或兼见喘息、咳唾的胸痹证要药;丹参活血祛瘀,养血安神;桂枝、白芍温通心脉,敛阴和营;葶苈子泻肺行水,桔梗宣肺透窍以开鬼门,泽泻、车前子利尿去湿以洁净腑,利于水气外泄而退浮肿[5]。全方合用温阳益气、化瘀行水,具有强心、利尿、改善微循环作用,为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有效方剂。

[参考文献]

[1]朱文峰.中医内科疾病诊疗常规[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239.

[2]陈灏珠.实用内科学[M].1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236-255.

[3]陈国伟,郑宗锷.现代心脏内科学[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602-604.

[4]饶邦夏.充血性心力衰竭药物治疗进展[J].中国药房,1998,9(4):187.

[5]沈少功.沈少功中医方略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413.

(收稿日期:2009-10-22)

上一篇:消毒供应室护理人员的职业暴露因素与防护措施 下一篇:高血压脑出血微创术后的观察及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