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问题图式”促思维提升

时间:2022-10-14 01:06:23

构“问题图式”促思维提升

摘 要 “问题图式”习题教学能将分散的知识集中化、单一的图形多元化、抽象的思维具体化、静态的图形动态化,使习题教学教得深刻、学得透彻;教有深度、学有高度。

关键词 问题图式 习题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22-0074-02

所谓“问题图式”,是指由与问题类型相关的原理、概念、解题方法、结构变化和操作程序构成的一个知识综合体。由于图式既表征了抽取出来的一般性命题,又具附属于命题的具体解决思路,因此,在习题教学中,选择典型题及解法作为基本图式,以此为根,从基本的问题着手讨论和研究,形成合理的知识组块和问题图式。教学设计便于引导学生知识的迁移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产生,利用图式启智,剖析问题结构、优化解题策略、提升思维能力。如何利用课本典型习题进行“问题图式”习题教学,我以一节“直角三角形”习题课为例,谈谈对此的认识和理解。

一、铺路引桥构建问题图式

师:“已知:ABBD于点B,CDBD于点D,P是BD上一点,那么ABP≌PDC”这个结论成立吗?

学生纷纷摇头,表示条件不充分,所以结论不成立。

抛出条件串:(1)AP=PC (2)AB=PD (3)PB=CD (4)APPC。

师:你能在条件串中进行挑选、补充与原题不一样的条件,使结论成立吗?

学生们经过思考之后,得出五种方案:

(1)AP=PC,AB=PD (2)AB=PD,PB=CD

(3)AP=PC,PB=CD (4)AB=PD,APPC

(5)APPC,PB=CD

师:同学们做得很好,我们取条件APPC、AB=PD,改编结论为:PB=CD,结论成立吗?

生1:仍然成立,可借助先前已证得的全等三角形,再根据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得到PB=CD。

师(继续追问):若取条件AB=PD、PB=CD,改编结论为:APPC,结论成立吗?

生2:成立,可借助刚才已经得到的两三角形全等得∠1=∠C,又因为∠C+∠2=90埃傻谩?+∠2=90埃APPC。

师:若连接AC,APC是一个什么特殊三角形?

生齐声回答:等腰直角三角形。

【设计思路】该环节设计,通过改变原题的已知条件、运算信息、待求结论的结构,形成“一线三等角”(等角是直角)的“K”字图典型图式,渗透全等三角形性质和判定、等角或同角的余角相等等知识运用,完成全等三角形、直角三角形、等腰直角三角形的三大图形的转化,完成此类题目的解题梳理。

二、化隐为显运用问题图式

问题1:如图,四边形ABCD,EFGH,NHMC都是正方形边长分别为a,b,c;A,B,N,E,F五点在同一直线上。若a=6,b=7,则c=______。

师:你能在这里找到熟悉的图形吗?

学生的积极性被点燃起来,由于前面打下的基础,很快就有学生观察到CBN≌NEH,再借助“正方形的四边相等”和勾股定理易得到:

问题2:如右图,是由两个全等的长方形拼成的字母“L”,其中B、C、D在同一条直线上,你能借助图中的顶点画出一个等腰直角三角形吗?请说明理由。

问题3:是个操作题,由于它是结论开放性题目,所以每个学生都能根据自己的实际水平解决它,因此他们解题热情高涨,大多数学生很快就找到满足要求的BHC、ECD。教师询问还有没有时,有部分学生反应敏捷,略一思索,把第三个答案ACF也找到了。很显然第三个答案的得出,得益于引题的启发。(具体见下图)

【设计思路】利用问题图式,使隐含条件外显,问题障碍减弱,难度系数降低,“K”字图在解题过程中更显结构化,促进解题高效完成。

三、变静为动激活问题图式

问题:如图,ABBC,DCBC,垂足分别为B、C,点P为线段BC上一动点。(1)当AB=1,CD=4,BC=5时,线段BC上是否存在点P,使APD为等腰直角三角形?如果存在,求线段BP的长;如果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由于动点题型八年级的学生接触不多,所以教师可借助几何画板,在BC上任选一动点P,构造APD,让点P在线段BC上自由运动,在运动的过程中,让学生观察是否有等腰直角APD存在。

学生通过观察,认为存在,当点P如下图示,APD为等腰直角三角形。并根据假设APD为等腰直角三角形时,可得ABP≌PCD,BP=CD=4。

师:BP的长度与AB、BC有关吗?

生齐声回答:无关。

师:如果无关,那么老师可否让AB=1,BC=6?

学生们略微思索之后,回答不行,因为题中PC=AB=1,那么BC只能为5。

师趁机抛出引申问题:在上图中,当AB=a,CD=b,BC=c时,那么当a、b、c之间满足什么关系时,在直线BC上存在点P,使APD为等腰直角三角形?

生3:仍然借助ABP≌PCD,可得AB=PC=a,BP=CD=b,BC=BP+PC=a+b=c。

【设计思路】把基础图形放置于“直角梯形”的背景之中,变静为动,以点动带动图形的运动变化,对原题进行了深化,本题看似是动点题,但思想方法上看点P位置,实际等腰直角三角形的存在只是动点过程的一个特殊情况,似动实静,实质就是“K”字图,激活数学图式,感悟它的数学本质。这样,看似无关联的动点题探究又在“K”字图上统一起来了,这为学生解题能力的提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上一篇:日出、日落及正午太阳方位的判断技巧 下一篇:初中英语课堂优质问题的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