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疑“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分配注重公平”

时间:2022-10-13 11:48:45

当前,我国关于国民收入分配的主流观念是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关注效率,发挥市场的作用;国民收入再分配注重公平,由政府调节差距过大的收入。这一观念不符合当代市场经济国家国民收入分配的基本事实,不适应我国基本社会关系重大变化的现实,是造成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失衡、社会关系紧张、利益冲突加剧的根本原因,必须迅速、切实地加以纠正。正确的国民收入分配观念应该是:平衡资本利益与劳动利益的关系,以国民分配初次分配的公平与效率的统一为主,以政府再分配的公平与效率的统一为辅,实现国民收入分配的效率与公平的统一,促进经济的健康发展。

正确认识当代市场经济国家国民收入分配的实际情况

国民收入初次分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分配率,二是每小时劳工成本中的福利开支,三是社会保障税与个人所得税占政府税收收入的比重。

衡量国民收入初次分配公平与否的重要指标是分配率。分配率指劳动报酬总额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劳动者的报酬总额占GDP的比重越高,则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越公平。成熟市场经济国家的分配率普遍在54%~65%之间。

衡量国民收入初次分配公平与否的另一个重要指标是每小时劳工成本中的福利开支。每小时劳工成本中的福利开支越高,则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越公平。

衡量国民收入初次分配公平与否的参考指标是社会保障税与个人所得税占政府税收总收入的比重。在成熟市场经济国家,个人所得税和社会保障税占税收总收入的比重至少在40%以上,有些国家更达60%以上。同时,对部分高收入者开征遗产税、赠与税、财产税和利息税。据世界银行的统计,在工业化国家个人所得税额占税收总额的28%,在发展中国家占11%;在发达国家社会保障税约占中央税收总额的28%,在发展中国家这一比重为6%。

从以上三个指标衡量可见,当代市场经济发达国家国民收入分配的基本格局是以国民收入初次分配中的公平因素为主,以政府再分配中的公平调节为辅。其基本原因在于:初次分配是最根本性的分配关系,在初次分配中一旦出现重大的社会不公正,在政府再分配中就很难扭转,政府再分配中受到利益集团的影响过大,再分配难以使劳动者受惠;初次分配最根本的目的是要解决货币资本的所有者与人力资本的所有者的利益分配问题,只有初次分配中关注公平,才能有利于人力资本的积累,有利于货币资本拥有者创造更高价值的利润;劳资关系是市场经济国家最根本的社会关系,只有通过初次分配平衡了资本利益与劳动利益的关系,才能从全局平衡社会总体利益格局,维护社会稳定。

我国国民收入的分配关系已经出现重大失衡

我国分配率偏低。2001年全国各地区加总分配率为51.45%,而我国经济发达地区分配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如上海2001年分配率仅为34.90%,而营业盈余率高达25.72%;北京2001年分配率为45.75%;广东2001年分配率为46.47%。

中国劳动力工资低廉、社会保障水平极低。世界劳工组织的统计分析指出:如果把中国的劳动力成本定为1.0,一些国家和地区的劳动力成本分别是:香港4.6,印度2.5,韩国2.6,南非3.4,日本2.9,美国2.6。劳动力价格低廉,从短期看是中国的竞争优势,但是从长期看蕴藏着深刻的社会不公正,妨碍了我国人力资本的积累与完善,扭曲了货币资本所有者与人力资本所有者之间的关系,势必成为危及国家稳定、阻滞生产力发展的重要矛盾。

社会保障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1999年我国为0.22%,大大低于发达国家,甚至低于印度的0.3%。2001年我国个人所得税716.0144亿元,仅占GDP的0.75%,占税收总额的比重仅为4.4%。我国至今尚未开征社会保障税。

采取切实措施扭转国民收入初次分配中的严重失衡局面

第一,正确把握我国社会基本关系与社会结构的重大演变,将政府管理职能的重点放在对新型基本社会关系的管理上,建立社会主体之间平等、民主的社会合作机制。这是建立公平合理的国民收入分配体系的基础。

伴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市场化的进程,我国的社会结构已经发生了极大的变化,现代社会阶层结构正在形成之中。劳资关系已经成为我国的基本社会关系之一,我国政府的社会管理职能要将重点放在劳资关系的管理上,建立规范、公平、合作的劳资关系,以劳资关系的管理带动对其他社会关系的管理。我国劳资关系的处理主要是建立利益协调型的劳资关系体制,其基本特征是:企业管理者与劳动者双方主体在人格和法律上是平等的,双方相互享有权利与义务,在处理双方利益关系时,遵循对等协商的原则;重视产业民主,鼓励员工参与企业管理,主张劳动合作。德国是实行利益协调型劳资关系的典型,德国国内劳资关系长期协调,社会也长期稳定发展。

第二,平衡资本利益与劳动利益的关系,逐步提高分配率。提高分配率的主要措施是:我国政府应加快最低工资立法,将教育与医疗费用等人力资本投资费用纳入最低工资保障的标准范围,根据家庭人口、生活费用、价格变化、教育与医疗费用变化等因素确定职工最低工资,保障职工家庭的基本生活需要与基本教育医疗等人力资本积累需要;同时,在企业推行劳资合作制度、集体谈判制度、集体合同制度等,在全社会建设稳定的公共服务制度体系;完善对全体劳动者的养老、失业、医疗等社会保险体系;加大对劳资关系管理的监察力度,切实维护劳动者的权益。

第三,我国要建立公共收入制度,提高个人所得税和社会保障薪金税占税收总收入的比重。我国应建立全国统一的基本社会保障制度,开征统一的、强制性的社会保障税。(作者单位:国家行政学院公共管理教研部)(摘自2004年4月29日《中国经济时报》)

上一篇:应对社会老龄化未来20年是关键 下一篇:采取多种有效措施搞好基层金融稳定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