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时间:2022-10-13 11:40:31

大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摘要:

在中学到大学过渡时期,由于课业目标、学习和生活环境发生较大的变化,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显著增加。本文分析了学生在高中时期的隐性心理问题以及这些问题到大学阶段的延续,在长沙部分高校发放大一新生心理健康问题调查问卷800份,整理反馈信息,分析学生在中学到大学过渡时期出现的心理问题,并从学校和社会的角度提出解决学生在过渡期心理健康问题的对策。

关键词:

中学生;大学生;衔接;心理健康问题;心理健康教育

一、高中时期隐性心理问题到大学的延续

学生在高中时期存在的心理问题程度普遍较轻,表现为对学生的日常情绪造成影响,诱发原因也较为简单,若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疏导,多数问题能够得到缓解或解决。然而当学生迈入大学的新环境中,周围环境发生变化,学生在入学初期心理健康问题锐增,诱因构成复杂,若此时未能得到正确的引导,这些由高中时期积攒的隐性问题很可能在大一时期升级成为心理疾病或障碍,甚至有可能进一步恶化,为家庭、学校和社会带来不良影响。目前,我国在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仍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高校应承担起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责任,认真探索和研究相关问题,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学生在高中到大学的过渡时期主要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包括学业、社交、性格、情感以及适应新环境等问题。

1.学业问题。学生在高中时期压力大,动力不足,家长和学校为学生安排学习和生活时间,并且密切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走进大学,学生的学习压力明显降低,家长对学生的学习要求放松,学生的时间大部分由自己进行分配。在对长沙市部分高校大一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调查中,有46.5%的学生认为自己的自主学习能力有待提升,12%的学生存在挂科困扰。在学业压力一题中,54%的学生认为学业压力明显降低,甚至有8.2%的学生认为完全没有学业压力。对于学业由紧张到轻松的转变在短期内似乎并没有为学生带来太大的困扰,但这却为学生今后的毕业、深造和求职等选择埋下了心理问题隐患。在时间分配问题上,32%的学生存在困惑,认为自己不能有效且合理地安排学习和其他事情的时间,造成了由于浪费时间、效率低下等因素带来的困惑。

2.社交问题。学生在高中时期的人际交往较为简单,范围较窄,学生因社交问题而出现的心理问题程度较轻,若进行适当的合理的沟通易于解决。而学生在大学中社交问题骤然攀升,其中宿舍、班级、校内团体等是人际关系问题出现的主要群体。根据调查,有近五成的学生在大学前没有住过宿舍,对集体居住缺乏经验,因而对宿舍生活需要注意的问题了解不足,在宿舍与同学朝夕相处难免遇到问题和冲突,但有61%的同学不知道应使用什么样的方式解决宿舍问题,25%的同学选择沉默,30%的学生想过要换宿舍,12%的同学因宿舍问题与他人发生过严重冲突。由此可以看出,学生在面对同学之间的矛盾时,缺少解决途径,沟通能力差,不能理性地换位思考。大学是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养成的重要时期,对其步入社会后的发展有重要意义,如果学生不能正确应对和处理社交问题,因此产生社交恐惧等心理问题,学生产生孤独、自卑、抑郁等消极情感,将对其今后的学习和生活带来更多困扰。

3.情绪问题。由于受到年龄和人生阅历的限制,尚处于青春期的大中学生对自己情绪的把控能力不强,容易冲动、意气用事。学生由中学迈入大学,环境和心理状态都发生明显的变化,遇到困难和挫折时学生很难冷静理智地面对和解决,家长和校方无法完全了解事件的细节,甚至有些突发事件家长和校方得不到及时的通知,学生单纯凭借自己的认知处理事件,在不良情绪的推动下容易造成更加严重的后果。在调查中,66%的学生出现过不同程度的情绪问题,43.1%的学生认为自己在学习和生活中缺乏健康的释放不良情绪的方式,情绪调节能力不强,14%的学生认为不良情绪为自己的生活带来较严重的影响。近年来大学生群体抑郁症患者人数不断增加,给家庭、学校和社会带来了负担,学生的不良情绪若得不到缓解和释放,很可能引申出学生焦虑、抑郁、暴躁和恐慌等心理问题。

4.情感问题。高中生在个人情感问题上处于懵懂状态,加之学业的压力和家长、老师的管制,对感情的认识不足,缺乏理智。大学中情感限制减少,情感问题骤增,学生不能有效把控自己的情感,表达情感的方式不当,处理情感问题不理智不成熟,形成情感问题困扰。此次调查发现,49.4%的学生存在情感问题,例如在面对失恋问题时,71%的学生感到沮丧难过,34.6%的学生在短时间内难以走出失恋的阴影,并且有7.9%的学生认为失败的感情经历使自己今后的感情失去信心,仅有13%的学生认为自己能够处理好情感问题并充满信心。根据调查数据不难看出,多数学生面对情感问题时是懵懂的,不能树立健康的积极的情感观,判断是非能力较差,缺乏引导。与异性的情感对于多数学生而言属于新接触的事物,如果不能在该阶段不能得到理性的指导,任由学生自行探索和尝试,学生很可能经历情感创伤,出现由于情感受挫引起的心理健康问题。

5.环境适应问题。对学生而言,在高中到大学的过度时期最明显的变化是周围环境,学习环境由紧张到轻松,生活环境由受限到相对自由,如何明确新的学习目标,合理安排学习和生活的时间,成为每个进入大学的学生必须面对的问题和挑战。在调查中,46.3%的学生在适应新环境时感到吃力,仅有23%的学生认为能够较好地适应新的生活环境,极少数学生难以接受新的环境,表现出极度抗拒。存在新环境适应问题的学生大多表现为对新环境的不满,例如认为学校与自己的理想存在差距,出现严重的心理落差,但是更换新的学习环境难度大、代价大,学生尽管对现状不满但是又无能为力,存在被迫接受新环境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学生易产生压抑、沮丧、失落、忧郁、自卑等负面情绪,若得不到及时的疏导,学生的心理负担会进一步加剧,会对新环境产生更深度的反感。

二、心理健康问题衔接教育对策

根据本次对长沙部分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问卷调查数据可以得知,学生在中学和大学的过渡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需要引起家长、学校和社会多方关注,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指导和帮助,缓解和消除学生的困惑。鉴于学生在步入大学初期心理健康问题激增,学校应该对新入学的学生进行思想和心理上的教育疏导,社会应为大学生营造良好的心理咨询氛围,因此提出以下几点对策意见:

1.重视思想和心理教育课程,强化心理健康教育。思想和心理健康课程对学生能够起到良好的引导作用,参与相关课程能够使学生最直观地接受心理健康知识的学习,能够起到预防和缓解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作用。由于思想和心理教育课程具有难以量化考评的性质,学校在设立相关课程时,往往会陷入流于形式的误区,降低了学生对相关课程的学习兴趣,课程的效果也大打折扣。校方应重视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制定与课程性质相吻合的量化考评标准,提升老师和学生对该课程的重视程度,强化心理健康教育,提高课程的实用价值和实践可行性。其中,大一新生应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对象。相较于其他年级,新生的生理和心理年龄较小,环境适应能力差,生活环境的忽然转变致使新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较为普遍,如果这些心理健康问题得不到妥善的解决,将影响到学生后期的学习和生活,甚至引发更为严峻的问题。校方通过开设契合学生实际情况的心理课程,有助于协助学生缓解心理压力,解决心理问题,平稳度过中学和大学的衔接过渡期,增强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以健康的心态面对以后的学习和生活。此外,辅导员应密切关注学生的生活,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交流,学生进行心理问题求助时及时进行反馈,加强解决问题后的后期跟踪关注,保持与学生的联系。

2.校内建立专业心理咨询机构,开展心理咨询服务。学校应安排心理方向的专业人士建立校级的心理咨询机构,专职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为学生答疑解惑,提供专业的心理咨询服务。学生在遇到突发事件时,如果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不能妥善解决问题,或者学生长期精神抑郁难以走出阴影,这时外界的帮助显得尤为重要。学生在校内,家长无法了解事件的相近细节,或家长不能起到开导学生的作用时,学生可以向校内专业的心理咨询机构求助,专业的心理咨询师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运用专业知识对学生进行消极情绪的疏导,缓解学生的心理压力,为学生提供可行的心理治疗意见,这种心理咨询的方式还能够最大程度上保护学生的隐私。此外,校内心理咨询机构的建立,有助于学生认识到心理咨询的作用和意义,进而培养学生倾诉和心理咨询的习惯,掌握一定的心理健康知识,对自己的心理健康问题有更专业和深刻的了解,当学生在此遇到相关问题时,能够短时间内寻求他人的帮助或具备自行解决的能力。

3.社会淡化对心理疾病的歧视,营造心理咨询氛围。心理咨询在发达国家已经形成了较为成熟的发展模式,社会公众的认知和认可度较高,但目前在国内,社会公众任然存在对心理咨询的歧视心理,公众普遍将心理问题与精神问题混淆,更有甚者以此对存在心理健康问题的群体和个人进行人身攻击。在这样的存在误区的社会认知背景下,个人即使已经意识到自己存在心理健康问题,需要专业人士的指导和治疗,也会出于对自己隐私和声誉的保护,不敢进行心理咨询。这种存在误区的心理在学生群体同样存在,学生遇到自己力所不能及的问题时,因害怕同学的不理解甚至嘲讽,不敢向心理咨询机构求助,尝试自己解决却使问题进一步恶化。因此,社会应为公众营造正确的理性的心理健康咨询氛围,纠正歧视心理咨询的风气,使群众走出对心理咨询的认知误区。在良好的社会氛围中,学生能够卸下包袱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寻求合理的心理帮助,及时有效地解决自己的心理问题,他人的理解和支持会使得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不在觉得自己是异类,不因此而产生自卑感,而且能够督促学生及时进行心理咨询,及时解决问题。综上,学生在高中与大学的衔接时期出现心理健康问题已经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对大中学校心理健康问题衔接教育的研究意义重大。本次大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调查选取了部分长沙高校的800名大一学生为样本,分析调查数据得出了该阶段学生存在的主要心理健康问题,期待经过学生、家长、学校和社会的共同努力,学生在高中与大学的衔接时期出现的心理健康问题能够得到妥善的解决,学生能够以健康积极的心态迎接未来的人生。

参考文献:

[1]史济纯,陈玉民.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教育探索,2011,(05):148-149.

[2]徐辉,杨眉.探求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新方向[J].中国高教研究,2013,(10):90-93.

[3]欧贤才,杨晓玲.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的多重偏差与匡正[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05):111-114.

[4]刘衍玲,潘彦谷,唐凌.基于心理素质培养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建构[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3):93-97.

[5]陈新星.辅导员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伦理困境及应对[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6,(02):148-150.

[6]尹航.试论提高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能力的策略[J].统计与管理,2016,(12):176-177.

作者:钟芸香 单位: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经济学院

上一篇:绿色工业建筑经济性研究 下一篇:空间句法工业建筑改造空间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