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伤性骨折并发脂肪栓塞的预见性护理

时间:2022-10-13 11:24:42

创伤性骨折并发脂肪栓塞的预见性护理

文章编号:1009-5519(2007)16-2476-02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笔者自2005年9月~2006年9月对36例严重创伤骨折(长管骨骨折)患者进行脂肠栓塞预见性护理,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本组36例,男27例,女9例;年龄16~53岁,平均年龄37.5岁。开放性25例,闭合性11例。致病原因:车祸27例,高处坠落6例,塌方3例。骨折部位:胫腓骨骨折19例、其中双侧胫腓骨骨折5例,股骨干骨折17例,其中并骨盆骨折休克2例,并同侧胫腓骨骨折3例,所有患者均无胸脑部外伤症状及体征。

1.2 治疗方法:入院后有休克倾向的立即给予静脉输液、包扎止血,纠正休克后急诊切开复位加内(外)固定术。未手术的抬高患肢,增加静脉回流,减轻肿胀或患肢制动(骨牵引)。保持呼吸道通畅,氧气吸入,监测血氧饱和度。

1.3 治疗及转归:1例股骨干骨折合并休克患者和2例双侧胫腓骨闭合性骨折患者并发脂肪栓塞。通过治疗:(1)监测血氧饱和度,鼻道管或面罩给氧6~8 L/min,气管切开,人工呼吸机辅助呼吸,纠正低氧血症。(2)改善微循环,低分子右旋糖酐500 ml,每日2次静脉滴注;丹参液250 ml,每日1次静脉滴注;(3)头部降温,用冰帽、冰袋物理降温以减少耗氧量,保护脑组织;脱水疗法,七叶-皂甙钠20 mg加5%葡萄糖盐水500 ml,每日1次静脉滴注,连用4~5天,减轻脑水肿;(4)激素可以限制肺中中性脂肪栓子破坏所产生的脂肪酸产物,有稳定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的作用,可以改变气体交换,提高肺泡氧的弥散率,使低氧血症得到纠正[2]。氢化考的松400~1000 mg每日1次静脉滴注持续5天;(5)积极应用抗生素,防治感染;(6)预防应激性溃疡;(7)妥善固定伤肢等综合治疗和护理,取得良好效果。2~3个月后3例均康复出院,其余33例未出现脂肪栓塞综合征。

2 护理

2.1 观察呼吸变化:严密监测呼吸频率、深度、节律及血氧饱和度的变化。脂肪栓塞发生于肺部的占100%[1],均存在缺氧症状,且早期临床症状体征不典型,诊断有一定困难。因此,严重创伤骨折患者,经过初期处理后,无胸脑外伤的患者,如发现呼吸困难,频率>25次/分有胸痛、胸闷、咳嗽、氧饱和度25次/分,口唇青紫,胸闷,护理人员立即给予氧气吸入6~8 L/min[3],观察氧饱度同时抬高患肢制动。床边备气管切开包,监测动脉血气分析,尽早纠正低血氧征。

2.2 心率变化:严重骨折患者如无其他感染迹象,突然出现心率加快,>120次/分,一般血压不下降,没有周围循环衰竭现象[2],提示脂肪栓塞的可能。本组3例心率均在120次/分以上。责任护士立即给予吸氧、报告医生积极抢救。

2.3 神志意识的变化:创伤性休克被纠正且神志清醒后,再次出现颅脑创伤以外的脑症状如头痛,不安,失眠,兴奋,谵妄等,常表明脑栓塞的存在[1],所以要严密观察精神状态和情绪的变化,经常呼叫或提问患者,以判断意识状态。

2.4 皮下出血点:出血点是皮肤毛细血管被脂肪堵住,血小板减少,毛细血管脆性增加引起的点状出血[4]。多数在伤后24~72小时内,出现在肩、颈、前胸、腋下等皮肤疏松部位[2]。本组有1例患者在发病24小时后一过性出现肩、颈及前胸、腋下出血点,呈针尖大小,圆形,色红,不融合成片。因此,对骨折病人入院数日内应勤于观察出血好发部位,及时发现,早期治疗,在护理时动作要轻柔,防止过分用力引起出血,嘱患者勿抓破皮肤,并告知患者随病情好转后,会逐渐消失。

2.5 注意体温的变化:创伤骨折后48小时内,超出创伤应激和创伤后感染范围的难以解释的突发性高热,体温>38 ℃,常提示有脂肪栓塞发生[1],本组3例体温均在38℃以上,因此注意体温的变化,一旦发热,必须采取保护脑组织,给予冰帽、冰袋物理降温,减少耗氧量,调节室内温度18~20 ℃。

2.6 心理护理:由于突发外伤,肢体疼痛,活动障碍,开放性骨折出血多等,患者往往存在紧张和恐惧的心理,害怕有生命危险,针对以上问题,要因势利导以亲切、热情的态度安慰患者,讲解疾病的常识,使其了解和认识病情,护理操作时以娴熟的技术争取患者的信任,增加安全感,使其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2.7 骨折后的护理:脂肪栓塞的发生与骨折未进行制动,处理粗暴及骨折断端不断发生挫动,使脂肪栓子释入血流的机会增加有关[2]。所以,要注意骨折肢体安全有效制动,正确固定、牵引伤肢;在搬运、更换床单、皮肤护理时,动作要轻柔,注意观察患肢末稍血运情况,及时处理过紧的石膏、夹板及包扎物,抬高患肢,增加静脉血回流,减轻肿胀;下肢长骨骨折患者应妥善固定患肢,避免随意搬运,减少断端错位,以免再损伤血管发生出血,使骨髓中的脂肪进入血管,引发脂肪栓塞。

3 讨论

脂肪栓塞多发生于创伤性骨折,尤其是长骨骨折病人,而临床分三类型:暴发型、完全型、不完全型(部分症状群)或无症状,不注意时容易被忽略,多数脂肪栓塞属不完全型,这类病人如处理不当,可突然变成暴发型,尤其在搬动患者或伤肢活动时可以诱发[2],因此,在护理工作中要有充分思想认识,对创伤性骨折患者特别强调早期预见性护理,如严重骨折患者无胸部外伤及心肺病史,伤后72小时出现胸闷、气促、发绀等现象或是非脑损伤的神经系统症状及皮肤出血点(无出血倾向者),有氧饱和度<90%,发热,体温>38℃,脉搏加快120>次/分而血压正常,没有周围微循环衰竭现象发生的,应高度警惕脂肪栓塞的可能。本组1例在24小时内出现呼吸急促、心率120>次/分,胸闷,血氧饱和度<90%,表情淡漠等表现,责任护士及时发现,立即报告医生并给予氧气吸入,心电监护,建立静脉通路,为抢救争取了时间。

参考文献:

[1] 杜 克,王守志.骨科护理学[M]. 第一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94.

[2] 陆裕朴,胥少汀,葛宝丰,等.实用骨科学[M].第一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8.95.

[3] 高 玲.多发性骨折并发脂肪栓塞的预见性护理[J].安徽医药,2006,10(7):547.

[4] 林爱娟.脂肪栓塞综合征的急救与护理[J].中华护理杂志,2001,4:310.

收稿日期:2007-04-20

上一篇:食管癌患者围手术期护理体会 下一篇:气管切开护理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