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语文课堂中如何培养学生质疑的精神

时间:2022-10-13 10:00:27

在语文课堂中如何培养学生质疑的精神

《关于当前九年义务教育语文教学改革的指导意见》中指出:“语文教育必须适应现代社会的要求,在发展学生语言的过程中,努力培养学生的悟性、灵性、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创造力从哪里来?只有培养学生学生敢于提出问题、善于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方法,才能更好地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独创性。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中也说道:“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那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呢?

一、创设民主的氛围

从传统教学的教学中我们感受到,学生不敢回答,更不敢提问是课堂教学中的普遍现象,学生对于刚刚获得的知识,往往会萌生这样或那样的疑问,有些学生尽管心中存在疑问,却不敢提出来,一是担心提出的问题如果是错了或别人都懂了怕被同学取笑,二是担心提出的问题如果不是新课的要点怕被老师责怪和批评。久而久之,当疑问越积越多就产生了畏难情绪。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说过:“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没有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劳,没有欣欣鼓舞的心情,学习就会成为沉重的负担。” 的确,人在轻松自由的心理状态下才可能有丰富、自由的想象,创造思维中的灵感往往在紧张探索以后的松弛状态下才会出现。所以在课堂教学中,要营造利于质疑、易于质疑的良好氛围,使学生思维在宽容的情境中无拘无束、纵横千里、任意驰骋,让学生的智慧得到最充分的发展,所以要激发他们质疑问题的热情,应给予宽松的环境。亲近学生,不以教师的身份高高在上是民主气氛创设的前提。平常走近学生、面带笑容、和学生一句玩笑、和学生一起讨论、对学生的鼓励等等是民主创设的过程。

二、做好质疑的榜样

程颐说:“学者先要会疑。”要让学生对书提出疑问,教师必须得不“尽信书”。首先教师自己的讲解不能照搬教参,原因有三:第一,教学参考书到处都有,学生手中也有,照搬教参,学生皆知,教师失去了学生的信任,那样,

学生对教师“言必不信”;

第二,教师照搬教参,没有自己的思考,没有自己的切身体会也就提不出自己的问题来;第三,教参上得东西不一定就全对,事实证明有很多地方值得商榷。如果老师仔细研读课文,专研教材,对其中有疑问的地方提出来,与学生共同探讨,这无疑是为学生树立了敢于质疑的榜样。同样,对课文中的错别字、标点符号以及一些语句及时提出,让学生明白:即使是名家的作品,也有值得商榷和指证的地方。长此以往,学生就会以批判的眼光去阅读,阅读中有思考,就不愁没有问题了。例如:在上《故宫博物院》一文时,我提出这样一个问题:课文第七段“三大殿建筑在紫禁城的中轴线上……”的位置是否合理?如果把它放在第四段之后是不是更恰当些?因为本段介绍的是三大殿的位置及中轴线,三大殿总的情况在前面第四段已经介绍,第五段、第六段、第八段都是在介绍三大殿中的太和殿。尽管有学生回答是为说明太和殿处于中轴线的中心点上,但老师提出这一疑惑至少可以让学生明白:课文是可以质疑的。又如,在教学《核舟记》一文时,文中有一句“其船背稍夷”,书下注释这样解释:“船的顶部较平”。我想把“船背”解释为“船底”更为合理吧,因为如果解释为船顶,在上面又是“题名”又是刻红色“篆章”,势必影响其美观。究竟这个“船顶”的说法是否正确,我觉得值得商榷。我把心中的疑惑抛给学生,学生觉得有道理。不管我的想法是否正确,但是抛给学生这样的疑惑其实告诉了学生:我们要对权威敢于质疑,即使是书下注释也值得思考。

三、给与提问以鼓励

常听家长对老师说:“老师,请多抽我的孩子回答问题!”我们老师也都希望学生能在课堂上积极举手发言。因为回答问题说明孩子在跟着老师走,说明他(她)上课是认真的。但是我觉得:提出一个问题比回答一个问题更有价值。所以,想尽办法,鼓励学生多提问,不但是对课文中的有关内容提问,教师还应当鼓励学生大胆对老师上课的内容、方式进行质疑,这不但使学生养成了质疑的习惯,还使我们的教学实现了真正意义的“教学相长”。所以,怎样鼓励学生主动大胆提问是老师必须常常思考的问题。

例如,如果采用加“优”的方法,回答对一个问题加一个“优”,那主动提出一个疑问就可加2-3个“优”。 所以,在老师长期的“尽信书不如无书”的思想影响和大力鼓励下下,学生能在学习《桃花源记》时提出这样的问题:课文中说“自云先世避秦时乱……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而前面说的是“男女衣着,悉如外人”。经历了这么多朝代,他们既然和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又不知外面的情况,为什么衣着打扮还是和外面的人一样呢?从秦代到晋代服装改革过吗?这个问题本来是一直争论的问题,但没想到学生能提出这一点来,同学们不能做出合理回答,于是老师也卖关子:喔,这个问题我还没想过呢!这个同学能提出这个问题,说明读书是动了脑筋的。于是大加表扬,再鼓励同学们下去查阅资料。学生们下去查阅资料,第二天课堂上做出了各种解释。至于哪一种解释合理正确,这不是重要的,重要的是学生有了一种大胆质疑并且积极想法解决问题的意识。

四、提供质疑的机会

课堂虽说是学生的学习的阵地,但引导者是老师。老师给学生多广的空间,学生就能飞多远。教师为引导学生时刻注意指出问题之所在,有时可以故意出错,如板书故意写错字(当然必须想法不露痕迹地让学生指出来,否则那就真犯错了),有时故意提出错误见解让学生思考,引导学生明确“师不必贤于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师”,从而增强学生提出问题的兴趣和解决问题的自信心,使其养成大胆质疑的习惯。还有更重要的一点是,教师要把课堂让位于学生,不能一贯老师讲或者问,应当把提问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学生能自己提出的问题让学生提去,学生能自己解决的问题自己解决,教师在课堂上主要起到组织、引领的作用。

教给质疑的方法

顾颉刚先生在《怀疑与学问》一文中说道:“读书贵有疑,可贵之处,就是解放思想,独立思考,敢于大胆地探索和追求。但是,提倡读书有疑,并非是不从客观实际出发,违背科学原理的胡猜乱疑。要疑得正确,疑得有长进,还要善于疑。否则,当疑时不疑,不当疑时又乱疑,那就非但得不到任何知识和长进,还会把思想引上邪路,这决不是我们应取的治学态度。”学生怎样质疑,必须得法于老师的课堂教学指导。例如如何根据常见的文体知识提问,如何抓住关键句关键词提问、如何联系生活实际提问等等。

宋人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明人陈献章说:“前辈谓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总之,课堂教学的目的不在于寻求合理的答案,而在于让学生投入探求的过程,在探求的过程中培养他们敢于提出问题、善于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方法,增强学生的悟性、灵性,激发他们的创造力。

上一篇:举手之劳,也是一种美德 下一篇:忧与爱(之五)